

薊運河水靜靜流淌著,河這邊是河北玉田,河那邊已是天津境內,兩岸的樹木安詳成排。然而,這條看似寧靜的河流兩岸,古往今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日寇開始進軍冀東地區,位于唐山市玉田縣的小村落間也升起了戰爭的硝煙。
這里出過名震一方的將軍,也出過許許多多的無名英雄,他們的故事至今還在鄉間流傳著。
將軍的故鄉
時間大約是1939年,日軍在唐山市玉田縣楊家套村修建了頗具規模的炮樓,并在周圍挖了條防護河。現在年近90歲的老人還記得當時的情景,日本人常在高高的炮樓上,架火燒烤從薊運河里打撈的鮮魚。他們橫行鄉里,附近村莊的大姑娘、小媳婦沒少受他們迫害,為此,妙齡的姑娘不得不以炭灰涂面,盡量遮蓋自己的美麗。
那些年月,日軍與村里的地主漢奸為非作歹,讓老百姓苦不堪言。人們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恨之入骨。
有一次,日寇裝載食物的貨輪從閘口婁莊子段的薊運河經過。八路軍早已經掌握了情況,他們埋伏在河畔的小樹林里,但因為武器裝備實在落后,關鍵時刻,怎么也拉不動槍拴,村里的老鄉急忙找出頭油當作潤滑劑。軍民合作,最終打得日軍落荒而逃。而滿船的大米小米及各種給養被搬下船,八路軍把它們一件件送到老百姓家里,這樣的行為被老百姓所稱頌。
也是這一年,八路軍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外號“黑老包”的包森,率領主力部隊第13團來到閘口婁莊子村召開群眾大會,這讓人們的抗日熱情更加高漲。當時,一位少年坐在臺下,他被選定為武裝班長,沒人想到這個村里平時的“孩子王”最后能成為一個戰功累累的將軍,他就是后來任河北軍區司令的張振川,他還是《英雄兒女》中王成所在團團長的原型。現在,年邁的英雄已經多年不回故里,但關于他的事跡卻依舊被老人們提起。
有一回,日軍來清鄉,張振川戴著草帽就出了村,他身上帶著槍,如果讓日本人發現,那可不得了。他父親從村外一路小跑奔過去,說:“快跑啊!你看那一片片黃糕似的,全是日本鬼子!”張振川抬眼望過去,各個方向都是穿著黃色軍裝的日本人,已經沒有退路,但是他的神情非常鎮定,在地里裝作認真勞作,“黃糕”們跑進地里,在他身上摸了個遍,也沒有發現什么蛛絲馬跡,等他們走后,張振川把腳輕輕抬起來,一把槍正陷在那片泥土里。
傳說這位將軍在參加八路軍之前就異常英勇,自己沒少干掉單獨活動的日軍。
在日本鬼子制定了“1941年度肅正建設計劃”之后,他們以冀東地區為目標策劃的一場大掃蕩開始了。中日兩軍的首場戰斗便在閘口婁莊子所在的楊家板橋鄉打響。上千名日軍攻入楊家套,那場戰斗打得極為艱難。當時親歷的老人還記得,每次一發動戰斗,八路軍就將他們安置在村外,藏匿于隱秘的蘆葦當中,密集的槍聲一陣陣響起,像張振川這樣的抗日英雄一直沖在最前線。后來,張振川在許多個戰場上展現著自己的機智和英勇,成為家鄉人永遠的驕傲。
英雄張三爺
張永恩排行老三,人稱張三爺,他可是個傳奇的人物。在人們的傳說里,這位老保長(村長)只有一只眼睛,卻因為講義氣,愛打抱不平,成為村里最有威望的人物。他平時最見不得別人蠻橫,也受不了弱者受委屈。為了村里人能在薊運河的碼頭有活干,他曾與人大打出手。總之,在村里人眼里,張三爺是個地地道道的漢子。
1941年,日軍集中“十萬精兵”,針對八路軍冀東抗日根據地展開了“五一大掃蕩”,軍民團結一起奮起抗戰。日軍惱羞成怒,在這些地區實行了三光政策。當時,按照毛澤東主席游擊戰術的要求,張振川所在的冀東軍13團已經北撤燕山,日軍進村以后就瘋狂搜查,挨家詢問八路軍及其家屬的線索。一些無辜的百姓被活埋,但誰也不吱聲。在附近的潘家峪,全村上千人被機關槍掃射,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倒下去。日軍已經嗜血成魔,他們擔心留有活口,便放了一把火,把整個村莊的人全部燒成了灰燼。
日軍挨村搜查時,用盡酷刑,他們把人的腦袋按進水缸里,灌辣椒水,把刺刀架到人們的脖子上威逼,不管大人、小孩,得不到他們想要的線索,不是活埋就是槍斃。日軍來到閘口婁莊子,把大家集中到村里的麥場上,他們一陣恐嚇之后,開始盤問。張三爺怎么受得了村人受這樣的欺辱。再者,人群里的確站著幾個八路軍的家屬。當日軍抽出刺刀的那一刻,張三爺英勇地站出來,他大聲答道:“我是八路軍!”日軍并不滿足,開始對他實施酷刑,又是灌辣椒水,又是綁到凳子上毒打。硬漢張三爺被打得皮開肉綻,他用自己唯一的一只眼睛與鬼子對視,表現出自己的不屈。日軍一遍遍大喊:“還有誰是八路軍?”張三爺絲毫不畏懼,他擦拭一下嘴角的鮮血答道:“全村只有我一個八路軍!”“有沒有八路軍家屬?”張三爺答道:“沒有!”他話音還沒有落下,一把利刃已經穿進了他的胸膛。那一刻,全村人都為他落了淚。他無兒無女,人們自發組成了送葬的隊伍,一起把他掩埋。
日軍是如此瘋狂,后來的一次掃蕩中,也曾將閘口婁莊子的房屋燒毀,幸好人們都在八路軍的帶領下撤離了,這才保住了性命。
面對日軍惡魔般的威逼,村里人依舊保護著八路軍的家屬,一些表面上與日軍有所聯絡的人,私下里卻冒著生命危險為八路軍運送糧食。
在“大掃蕩”之后,八路軍取得了勝利,日軍駐華北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因此暴跳如雷,不禁發出了“到冀東如入苦海”的哀嘆。
針線譜寫的贊歌
如今年已八旬的楊春萍老人,當時還是個小姑娘,她看見母親和村里的女人忙著做鞋,做衣褲,非常羨慕,因為她早就知道這些東西的去處。那時,因為日子窮苦,十幾歲的她時不時跟著別人去外村要飯,還沒有機會學習針線活。為了親手給八路軍做雙千層底的鞋子,她好幾次央求隔壁嬸子教她。她聚精會神地穿針引線,把一雙鞋做完之后,覺得不滿意,又拆了重做,直到教她的嬸子認可了,才滿意地交出去。現在回憶起那些日子,她臉上還會流露出些許榮耀感,同時又閃現出一絲愧疚,她說:“我的活計真不好!”這樣的神情讓人感動。
給八路軍做鞋服是個秘密行動,日本鬼子來搜查,婦女們趕緊把鞋服全部埋進土里。第一次雖然僥幸躲過,但后來還是被日軍搜查到了,眼看著自己一針一線給八路軍做的衣服、鞋子被一場大火燒毀,心里別提有多難受。但是日軍的恐嚇也沒把人們嚇住,等他們離開之后,女人們依舊找出布料,在屋子里,在油燈下偷偷地忙碌著。
這些女性是抗日戰爭中隱形的英雄,她們用一行行細密的針腳,譜寫著軍民的情誼,守衛著危難之中的家國。
抗戰勝利之后,楊家套的那座炮樓像是日軍脫下的空殼,人們跨過河渠,進入那座炮樓,從高處眺望薊運河流淌著的河水,家園終于回到了自己的手中。大家一起動手放火點燃了這棟建筑,看著火焰一點點把日軍的蹤跡吞噬掉。
(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