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就水村,位于河北省邢臺縣西部深山區(qū),西與山西左權縣接鄰,南和邯鄲武安搭界,東部與邢臺市、沙河市相鄰。這里山高林密,最高峰海拔1300米,方圓20平方公里,奇峰秀麗,山山相連,綠樹蔥蔥,清泉長流,是個藏兵的好地方。
小村坐落在半山腰,房子大都是就地取材,房頂蓋紅石板,墻體亦是紅石塊壘砌,掩映在綠樹叢中,遠遠望去,很是好看。
70多年前,在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時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八路軍、抗大分校的學員,曾經與日寇展開浴血奮戰(zhàn),《新華日報》(華北版)曾在該村印刷,長埋在山上的 100多名烈士的遺骨記錄著當年那殘酷的歲月,銘記著八路軍那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新華日報》,敵后新聞事業(yè)的旗幟
20世紀90年代,有村民在翻蓋房屋時,挖出一整盒活版鉛字,見證了《新華日報》在此的歷史。
對于《新華日報》的情況,曾經在印刷廠工作的西口村的王京春有著難忘的回憶,西口村與西就水村過去屬于一個村莊,解放后分成兩個村,都隸屬于現(xiàn)在的白岸鄉(xiāng)。王京春已經94歲高齡,聽力下降,視力尚可。
王京春回憶,在1941年初的時候,《新華日報》搬遷到西就水村,他那時20歲,有幸到《新華日報》做印刷工作,因為他是一名黨員。當時,村里有同伴聽說他跟八路軍干工作,曾經也想來,但是,出于保密的原因,沒有得到允許。
王京春說,129師政治部主任黃鎮(zhèn)到過報社,總編、教導隊隊長姓王,名字記不住了。有一個負責人是山西武鄉(xiāng)縣人,叫溫懷云,50多歲,男性。還有一個叫紀來成的,好像是《新華日報》的保管員,那時,在這里工作的有記者、編輯,也有畫像的,人員有十多人,同住在一個大院。還有警衛(wèi)班,負責站崗放哨,住在另外一個房間。住宿很簡陋,床用木板支起。
王京春的主要工作是搖印刷機,干了將近一年。他說,印刷機是手搖的轉盤鉛印機,負責印刷的有七八個人,1個小時可以印刷500張報紙,干1個小時換1個人,搖印刷機很累很累。報紙是鉛板印刷,印完報紙或者書籍,用毛驢馱著送走,馱兩麻袋哪。一麻袋150斤。他自己保存著幾份當時出版的報紙,可惜,10多年前丟失了。印出的書名記不清了,書的封面印的是太行邊區(qū)、晉冀魯豫邊區(qū)。
那時候沒有什么工資,但是,八路軍每個月會發(fā)給一些小米,算作工資。
1942年,日寇對太行山的八路軍進行瘋狂的“五一大掃蕩”,報社再度搬遷,機器設備分開埋在村子附近的田地、山洞。
面對拷打 "堅強不屈
因為駐扎過新華分社,這個當時100多人的小村莊,當年成了日軍掃蕩的重點區(qū)域。
王京春清晰地記得,1942年5月中旬,日軍對村里進行了大肆搜捕,由漢奸皇協(xié)軍帶領,村民四處躲藏,大都跑到山上,20多天不敢進村。
日軍把王京春等幾個村民抓住,五花大綁捆起來拷打,問誰是共產黨員、村里住著八路軍沒有?鄧小平、彭德懷來過你們村沒有?回答對方的是無言。日偽軍惱羞成怒,先是一個皇協(xié)軍用手槍柄,敲擊王京春的后腦勺,看他緊閉嘴唇。一個日本鬼子拿起刺刀,狠狠扎在王京春左臉上,鮮血流淌。但他依然什么也沒說。隨后,日偽軍還在村邊架起大火,拷打威逼其他兩名村民,同樣沒有得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這個當時100多人的小村莊,1938年發(fā)展了5名黨員,并以5名黨員為骨干,組成了武衛(wèi)會,武衛(wèi)隊員32人,主要職責是協(xié)助部隊保衛(wèi)各機關安全,運送傷員,征收部隊所需糧草等。
兩塊烈士石碑
筆者在采訪時得知,西就水村不僅駐扎過新華分社,而且附近的山上發(fā)生過激烈的戰(zhàn)斗,村民一直用生命保護著兩塊烈士紀念碑。
在西就水村干部的帶領下,我們沿著彎彎的山路,登上了半山坡,尋找烈士紀念碑。
山腰小憩時,恰逢一位叫王玉峰的村民正要去干活,問起八路軍在這里的戰(zhàn)斗情況,他說,自己不怎么了解,倒是聽已經去世的父親講過,八路軍的印刷廠在這里待過,位置很隱蔽。
他告訴筆者,村西梯子崖的山下有個小山洞,八路軍在那里隱藏武器彈藥。1942年5月,八路軍與日寇在此激戰(zhàn),在山頂?shù)内s騾床處,用擲彈筒向日軍發(fā)射,有七八名八路軍戰(zhàn)士被日軍追趕到山崖頂上,彈盡糧絕,無處退身,都跳下了懸崖,壯烈犧牲。
穿過荊棘和叢林,經過半個小時的登攀,我們在玉米地頭的椿樹下,看到一塊褐色石碑,碑身不大,一尺左右,是用山間的石塊刻制的,中間三個大字:魏更始。旁邊有小字:民國三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建立,湖北黃岡縣陽 X 鎮(zhèn)下魏家塘,乳名魏謨回,本年五月二十七日被日本法西斯屠殺于南臭水村山上。南臭水也就是距西就水村不遠的南就水村。
在附近一千余米處,我們找到了劉登甫墓碑,他的墓碑形狀和魏更始的相差無幾,墓碑上方四個字是“抗日烈士”,中間三個大字“劉登甫”。碑文中寫著“河北定縣人,現(xiàn)年19歲,1942年5月26日殉國。民國三十五年十月立的墓碑”。
兩名烈士犧牲的時間相差一天。但劉登甫墓碑是1946年建立的。
深山,長眠著100多無名烈士
根據(jù)該村村民多年前整理的文字資料得知,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山進行大掃蕩,當時,大部隊已經有計劃地轉移,跳到外線作戰(zhàn),西就水村只剩下難以轉移的重傷員和少量留守部隊,在緊急轉移傷員埋藏物資后,多數(shù)撤離到山上,來不及轉移的3名重傷員藏身茂樓,被日軍搜出殺害,轉移到里溝的16名傷員,在日軍連續(xù)多日的搜山中被搜出集體殘殺。
在這次反掃蕩的激烈戰(zhàn)斗中,3名八路軍戰(zhàn)士和1名女戰(zhàn)士,為了保護軍用物資,邊打邊撤,把敵人引到白崖套山上。3名戰(zhàn)士英勇戰(zhàn)死,女戰(zhàn)士不甘被俘受辱,縱身跳下懸崖壯烈犧牲。
另有3名警衛(wèi)員為掩護首長,把敵人引開,1名犧牲在雞冠山,1名犧牲在大北溝,另外1名下落不明。
這些死難烈士一共27人。
此外,還有從外地轉來的重傷員,由于傷勢嚴重不治身亡的烈士81名,71人埋在村東,10名埋在廟溝。
(責編:一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