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個看起來很普通的村莊,但它的“身世”卻與眾不同,出身大家豪門,曾是大趙王古城的一個邊角,后來從中“拔”遷了出來,顧名思義,形成了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民風淳樸的村落。這就是位于邯鄲趙王城遺址南約三公里處的磁縣臺城鄉趙拔莊。
趙拔莊以元宵燈會而聞名。據村民講,每到元宵節之夜,這里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燈火通明,十里八鄉的人們齊聚到這里,賞花看燈,祈福許愿,非常熱鬧。
我們有幸品嘗到了這樣的熱鬧。應當地村委會之邀,我們民俗協會一行到達這兒的時候是正月十四,但已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氣氛了。徜徉其間,幾乎每條主要街道都搭起了高大的燈山,五顏六色,流光溢彩,將整個村莊掩映在節日的氣氛中,喜慶迷人。
燈山是這里最主要的節日景觀,據當地村民講,以前做燈山并不那么容易,中原大地人多地少,比較貧窮,所用的材料基本都是靠村民家的現成物件,有耕地用的犁鏵,播種的耬等。每到節日前夕,家家戶戶將這些農具貢獻出來,找一些心靈手巧的人一層層搭起來,形成一面放燈的骨架,然后再將做好的燈一排排擺上去,十分壯觀。據村民講,現在科技發達,各式各樣的彩燈層出不窮,但在過去那個年代,這些燈盞都是靠自己親自動手制作。他們先將平時節省下來的胡蘿卜用水洗凈,將一端帶纓的部分削去,然后再從中間切開,挖一個小坑,燈盞的底座就好了。燈芯由小木棍和棉花制成,將棉花撕開纏繞在小木棍上,插在小坑中,再倒上自家的棉籽油,點著,一團紅彤彤的火苗就騰空而起了。
這里的燈不只是用來觀賞,更重要的是寄托了人們一份美好的夙愿。燈的諧音是“丁”,所以人們常說家里添了一口人,就是添了一丁。十里八鄉的人們為了求得貴子,不顧路遠疲頓到這里來叩頭求愿,從燈山上虔誠地取下一盞燈端回家。等真的如愿以償,來年再來還愿,若添一男丁就還十支蠟燭,若添一女丁就還五支蠟燭。眾人拾柴火焰高,那么多人將蠟燭共同燃起,紅彤彤的,燭照了更多人的心靈。
如今的燈山比以前更加精彩,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已很少再看到胡蘿卜燈的蹤跡,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五顏六色的小裝飾燈。它們一個個被固定在嵌有鳳凰﹑花朵﹑心型等圖樣的模板上,燈光閃爍,非常漂亮。我真佩服那些淳樸村民的別具匠心,他們將更多代表農民愿望的吉祥物懸掛在燈山上,有代表年年有余的大紅魚,有代表紅紅火火的大紅燈籠,還有代表幸福美滿的大福字,加上一串串鮮艷奪目的拉花,再綴上蘋果﹑香蕉﹑紅辣椒等,將整個燈山打扮得五彩繽紛、光彩照人。
除了這燈山璀璨的主色調,其他的娛樂節目也異彩紛呈。在寬敞的街道上,一個個身著大紅綢的村婦們在扭著秧歌,她們看起來都有一把年紀,個個成了姥姥、奶奶輩,但跳起舞來一點也不僵硬,和著鏗鏘有力的音樂節拍,每一個動作都有板有眼,韻味十足,仿佛一下子都年輕了許多。有的看到我們要拍照,越發跳得起勁了,一位老人還朝我們頻頻揮手,示意我們“對面的鏡頭看過來,看過來”。
看罷了燈山﹑秧歌﹑踩高蹺等,村領導又帶我們去見一位全村最受敬仰的老人。她已經95歲高齡,子子孫孫有近百口人,耳不聾,眼不花,能穿針引線,走起路來輕巧得像年輕人一樣。更奇特的是,老人有一手剪紙的手藝,不論多么復雜的圖案,從不用做樣,內心構圖,剪出來的花﹑草﹑鳥﹑獸栩栩如生,是當地非常有名的民間藝人。
走進老人的宅院,二層的小樓顯得既大氣又莊重。院子開闊明朗,自來水﹑衛生間﹑廚房等一應俱全。知道我們要來,老人還特地穿了一件大棉襖,端坐在沙發上,像一棵不老松一樣,面色紅潤,精神飽滿,一點也不像九十多歲的老人。
擺開架勢,穿針引線。在一架架照相機的閃光燈下,老人顯得有些緊張,兩次穿針都沒進去,稍停頓了一下,再捻捻線,繼續穿,終于獲得了成功。看得出來,老人非常興奮,得意得像個孩子。剪紙,更是老人的拿手好戲,兒女們早已將紅紙和剪刀擺在老人面前,只見她一手拿紙,一手穩穩地握住剪刀,在折好的紅紙間曲來折去,不一會兒,一個個精美的剪紙就做好了。老人的兒子說,外祖父就是一位剪紙藝人,從小言傳身教,加上母親自己的心領深悟、勤學苦練,才達到今天這樣高超的境界。在場的人無不對她嫻熟﹑高超的技藝稱奇叫絕。
看到大家如此感興趣,老人的兒女們還特意從柜子里拿出了幾雙她親手縫制的貓頭鞋。雖然都是普通的布料﹑彩線,但上面縫制的每一種圖案,都用紅黃藍綠等不同顏色調和搭配,非常精美。
老人心地善良,胸襟開闊,無欲無求,全村人無不傾慕稱道。兒孫們說,都是托了老人的福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是啊!過去,人們用燈來祈求多子多福。現在,更多的是向往一種美好的生活。正像眼前的一大家子,老人健康長壽,兒孫濟濟一堂,家庭和諧美滿,這不就是人們追求的一盞明燈嗎!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