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茶馬古道”上的小鎮依山,山崖呈黛青色,難怪取名“青巖”。“茶馬古道”凝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已成為游人觀光旅行的一種向往與追逐。這里滿眼皆是“茶道”招牌小彩旗,在此悠閑地品茶論道,真乃人生的樂趣和享受。
青石是這里的血脈,是這里的生命!青石板堆砌而成的墻體,別有韻味。穿過石門,有如時空穿梭。大凡有古鎮的地方,地理位置往往極佳,青巖也是如此。青巖古鎮位于貴陽花溪區南,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曾是一個險要的軍事要地。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調度軍隊到此戍邊防御并進行耕產,最終繁衍生息形成了一個跨越六百多年的古鎮。經歷幾百年的風雨,這里早已沒了戰火氣息,有的只是祥和、幽靜。
沿著鎮外石牌坊腳下的古驛道從田間穿過,拾級而上便到了青巖的南門——定廣門。登上定廣門,城內美景古跡一覽無余,古廟、樓臺、各式明清古建筑半隱半露于墨綠的古樹之中。城外一望無垠,微風襲來,滿是泥土的氣息和芳香。
牌坊是青巖古鎮的標志。青巖古鎮原建有8座石牌坊,現幸存下來3座牌坊。穿過定廣門便看到一座石牌坊——趙理倫百歲坊,趙理倫是出自青巖的貴州首位狀元趙以炯的高祖。據介紹,此坊始建于1843年,坊額有“圣旨”二字,雕刻以八仙圖為主,坊頂刻有道光皇帝欽賜的“升平人瑞”四字,值得稱道的是,牌坊上的8個石獅子雕塑,尾巴朝上、頭朝下,人稱下山獅,因創意獨特、一反常規,被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贊為“實屬罕見”。
穿過石牌坊,順著青石鋪就的臺階漫步街上,順著南街往北行,來到一條曲徑通幽的古石巷——背街,綠蔭掩映間的青石板路、青石板墻仿佛把人帶進一條遠古時空隧道。一戶戶宅院的木門,雖然已經沒有了艷麗的油彩,但是栩栩如生的雕刻,也在述說著它曾經的華美。
青巖古鎮不大,占地僅3平方公里,一院、二祠、五閣、八廟、九寺點綴其間,聽聽這些名稱,恍若穿越在明清。最神奇的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四教并存一小鎮。
每當農歷初一和十五,寺廟香火不斷,周日到教堂做禮拜的人也有。站在城墻上放眼望,尖頂教堂與巍聳的百歲坊遙相呼應、互為映襯,不由慨嘆小鎮將東西方文化相融合的魅力。
如果游客細心,就會發現一些影視劇里經常出現的建筑,這就是萬壽宮。萬壽宮位于青巖古鎮的西街3號,靠近慈云寺。它原本是青巖的移民集資而成的八家祠,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成為了江西會館,后又在嘉慶時期被人改造為道觀。正殿大門上是彩色浮雕,共有九個道家神仙像,其中一個是太上老君,其他是八仙,色彩鮮明,人物栩栩如生。
繼續前行,一面高高的元寶形山墻上,聳立著一個高大的十字架,這是一所基督教堂,而另一處,卻有一座天主教堂。有教堂,就說明這個小鎮并不封閉,在數百年前就已經開始接納西方的文化和信仰,明清風格的宮閣寺廟和西方特色的教堂相映成趣。
自古鐘靈毓秀地,地養人文、人促地靈,青巖也如此。
在這座小鎮上,一直流傳著“西南第一狀元”趙以炯的傳奇,他是云貴兩省自科舉以來“以狀元及第而奪魁天下”的第一人,與康熙年間武狀元曹維城、光緒年間文狀元麻江人夏同和、遵義人探花楊兆麟并稱為清代貴州“三狀元一探花”。 趙家一門出了三個進士,而且還中了一個狀元。趙家狀元府是一棟古色古香,兩進院落的四合院,青磚青瓦,寧靜恬淡,儼然一派書香世家風范。狀元府門口并沒想象中的那樣高大巍峨,卻有一種小家碧玉的內秀。前面院門上掛著一塊略泛金光的“文魁”匾,“文魁”二字至今懸于青巖趙府門上,這是貴州人的驕傲。
青巖古鎮文風昌盛,在古鎮東街就有一依山而建的文昌閣,建于明萬歷年間,乾隆年間重修,占地面積八百多平方米。六百多年來青巖人才輩出,有許多名人都是在這里寒窗苦讀,最后一朝成名的,比如編寫《康熙字典》的清朝大學士周漁璜,文狀元趙以炯以前受教的地方也正是文昌閣。
大旅行家徐霞客經過青巖,曾在游記中寫道:“青巖其城新建,城中頗有瓦樓街市,是貴省南部要害。”古鎮尤如散落在郊野山村中的明珠,純凈、清麗、古雅、嫻靜,其獨特的人文色彩,給了我無盡的遐想空間。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