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數學課堂教學面對新課程改革要有新理念,更要有新突破。要加強數學課堂教學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教師在教學觀念上、教學習慣和方式上、教學資源上以及教學手段上的創新。
關鍵詞:教學創新;觀念習慣;資源手段
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必須從娃娃抓起,而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數學課堂教學面對新課程改革要有新理念,更要有新突破,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始終發揮著主導作用。因此,要加強數學課堂教學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教師在教學觀念上、教學習慣和方式上、教學資源上以及教學手段上的創新。
一、教學觀念上的創新
長期以來我們形成的傳統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關系,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具有絕對權威。新課程要求教師能從高高在上“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地位轉換到平等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引導者、合作者”。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就學習中的有關問題與老師探討、爭論,在和諧的氣氛下完成知識信息的交流與能力的形成,進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教學觀念創新的基礎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為本就是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課程改革呼喚教育者要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比如: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要力求滿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作答的機會,嘗到成功的喜悅;在活動安排上,通過知識搶答賽、問題辯論賽、操作活動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每個學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揮。以學生為本,就要熱愛每個學生,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育的全部奧秘”,只有“把自己的心獻給孩子們”,才能溝通師生雙方的感情,在師生之間架起信任和理解的橋梁。
教師要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過去常說,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而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教師知識儲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選擇的課題可能不是教師規定的,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可能是教師始料未及的。過去,教師只需懂一門學科的基本知識就能勝任教學工作的狀況,在新課程逐步實施的過程中已顯得力不從心了。因此,數學教師必須成為具有扎實的專業基本知識與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相結合的復合型教師。
二、教學習慣上的創新
課堂教學必須要實現兩個轉變即:由重“教”向重“學”,由重“結果”向重“過程”的轉變。新課程倡導,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學評價標準也應以關注學生的學生狀況為主。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最要緊的是看學生學習,而不是看老師講課。新課程要求數學教師更加注意與學生情感的交流,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與學的任務。注重教學過程中師生信息的交流,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地去追求知識,學會學習。
“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課堂教學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也是一個十分明顯的教學弊端?,F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忽略學生的思維過程的訓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舍本逐末,其結果必然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厭惡,最終成為思維能力上的矮子。
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且富有個性地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因此,數學教師要通過研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等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實踐性學習要求通過學生親歷實踐活動,通過學生自主選擇動手動腦,探究發現問題,獲得直接經驗,培養鍛煉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數學的數感。
體驗性學習強調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
要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首先要完成教學習慣的轉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一方面在學科內通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加強對學生滲透不同學習方式與指導;另一方面,要擠出一定時間來注重學生的實踐鍛煉,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的獲得。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
三、教學資源上的創新
課程資源是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新課程理念下教科書這一課程資源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了。新課程的實施強調從教材這單一因素到強調教師、學生、內容、環境四因素的整合。因此,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需要創新。
教師應成為課程資源創新開發的重要力量。目前,可供利用的課程資源有這樣一些:一是校內的課程資源,如實驗室、圖書館及實踐基地;二是校外資源,包括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科研所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三是信息化課程資源,如校內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廣播、報刊、電視及校內外網絡資源等。新課程需要數學教師要具有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課程設計和課程開發能力,教師就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大環境學習和探索,開發和利用教科書以外多樣化的課程資源。
四、教學手段上的創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融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數學教師必須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教學進行有效整合。
實踐證明,教師是新課程改革下課堂教學創新的設計者、指導者,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這個有限的時空里,教師只要不斷地從創新的角度進行不懈的努力,深入實踐,上下求索,就一定會使學生煥發出無限的創新活力,就一定會實現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钡拿篮镁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目標的實現也就為期不遠了。
(作者單位: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