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堂生動、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是充滿藝術性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賦予教學以情感投入,注重課堂導入和教學語言的藝術,不斷地豐富教學中的藝術因素,這樣可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氛圍和感染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性
一堂生動、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是充滿藝術性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賦予教學以情感投入,注重課堂導入和教學語言的藝術,不斷地豐富教學中的藝術因素,這樣可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氛圍和感染力。其實,在小學各個學科中,語文學科的感情色彩尤為強烈,藝術因素最為豐富,本人就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性簡單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和體會。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藝術
(1)教師要不斷地豐富教學中的審美因素,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氛圍和感染力。教師要努力探求課文本身的審美因素,美文美教。按照傳統的作品分析教學模式,往往把課文分析得支離破碎,如同嚼蠟,盡管教師在課堂上作了極大的努力,學生的反應還是極為冷談。記得我在講散文《散步》時,我先用一般的教學模式串講了一遍,結果學生一個個像小木偶似的。后來我分析了一下失敗的原因,這篇文章的語言很優美,淺近動人,散文雖不是一首詩,卻有著鮮明的節奏和優美的音韻,因此一定要朗誦好,我按照這樣的設計重講一遍,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用抑揚頓挫充滿情感的話調朗讀這篇散文時,教室里突然安靜下來,所有的學生都有聚精會神地聽我朗讀。我的朗誦,一下子把學生帶到了作品所描述的美麗的藝術世界中去,使學生真正品味到文學作品的味道。
要注意語文教學過程中的美態。教學是一項示范性很強的活動,教師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將會給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加強教師自身的教育素養,才有可能在一舉一動,一顰一瞥之間自然流露出教師的大度風范和高雅情趣,流露教師的靈氣和睿智,流露出教師的慈愛和嚴格,使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學好語文,學會做人。
(2)創造課堂良好的心理環境。一堂課,學生的思維應該是暢快地朝著教學目標流動的。要使課堂達到這一目的,課堂上必須創造出使思維朝著這一目標流動的心理環境,正如要使水朝著一個方向流動須創造一個落差一樣。課堂心理環境,是課堂中每位同學都具有某一心理特征而呈現出來的一個共同的心理現象,它包括對某一思維的欲望,興趣情感和焦慮等。因為課文一般是反映社會生活的,它有較強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思想性,對這些內容的理解,最佳方式是聯想、想象和感悟;實踐證明,欲望、興趣、情感和焦慮等心理現象,是配合這一思維暢快流動的良好的心理環境。
一堂課能否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很大程度決定于教學方法。因為學生學習的動機源于他們內部的力量,而內部的力量往往取決于需求的滿足。因此,教師在課前對學生的要求應作好了解。其方法有:可通過學生的周記了解,可通過詢問、談心、遞紙條等形式了解,也可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提出。如我在講《心聲》時,學生建議:此文內容好懂,只是篇幅太長,不知全文的思路結構,只要解決這個難點便行。我采用了他們的意見,僅使用了圖解的方法,便使同學們愉快便捷地上好了這篇課文,一改以前學生討厭,老師又不討好的課堂局面。
二、實施課堂教學藝術的基本方法
(1)藝術因素的發掘。小學語文教材的主體是一篇篇范文,教師充分發掘并利用教材中的文學藝術因素,不僅為語文教學所必需,而且有利于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性。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朗讀、講述、圖示、音響等教學手段,強化文學藝術作品中的人物、環境、情節、語言等產生的藝術沖擊力和感染力,從而使學生感同身受,如臨其境,學生的鑒賞力和語言修養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發展。
(2)通感藝術的運用。人對客觀事物的感知,是通過人體各種感覺器官來實現的,而各種感官又是相互聯系和溝通的。語文課堂教學,借助文字讓學生看到畫面,聽到聲音,體味到情感,從而由此及彼,觸類旁通。
(3)教學設計的藝術。衡量一堂語文課的設計最重要的就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主要有幾條規律:①目的方法統一律。方法服務于目的,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的,就要采用符合其需要的方法,做到教學目的與教學方法和諧統一。②最優方法選擇律。選擇最優教學方法的意義在于:a.找出達到教學目標的最合理、最簡捷的過程;b.科學地組織教學,減少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活動量;c.使學生的學習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大的效果。③教法學法協調律。教學永遠是一個統一體,教的規律要根據學的規律。
(4)教師的語言藝術。衡量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水平,有以下幾條指標:①學術性;②規范性;③邏輯性;④集中性;⑤鼓動性;⑥趣味性;⑦啟發性;⑧體態語言。
(5)課堂提問的藝術。其實質是教師揭示出學生的認識與教材之間的矛盾,使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理解意義,分析綜合,欣賞評價等等,從而獲得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發展智力,形成能力的過程。
(6)課堂指導的藝術。它涉及的問題頗多,有幾點應特別講究:①抑制判斷。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思考問題時,教師要為學生的思考留有回旋的余地,為學生的反思、再思提供時間,為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糾正錯誤創造機會。②先探后導。即先讓學生進行嘗試性學習,使其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之所在,然后給予指導。③多向交往。它的好處至少有:a.教師能及時地多方面地獲得學生接到指導信息后的反應,從而及時對自己的指導方法進行調節;b.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多向交往,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往往是對教師最初發出的指導性意圖的生發、擴展和延伸;c.在交往中滲透教師的指導意圖,自然和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教師的指導。④評價適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隨時對學生的回答或討論發言作出評價。這種評價,應準確、具體、富有啟發性,兼顧思想教育因素、語言訓練因素、寫作訓練因素和思維訓練因素。⑤富有情趣。課堂指導,一定要理解學生,體察學生的喜怒哀樂,學生才樂于接受。教師要善于用兒童的眼光去觀察,站在兒童的角度去思考,用兒童喜愛的形式去指導,使學生不僅跟隨教師思路走,而且還能借助教師的思路自己摸索著前進。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包羅萬象,藝術內涵相當豐富,我們語文教師的語言習慣,板書風格,個人情趣等都在一堂成功的課堂里全面展示,都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作者單位:內蒙古錫林浩特市第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