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口譯教學中出現的各類問題,以及相關的解決措施,通過實踐檢驗各類教學方法的實用價值。并且提出我國當前關于口譯的教學研究依舊存在問題,望通過研究加大我國的日語口譯教學水平。
關鍵詞:日語;口譯教學;問題;解決對策
我國的高校日語教學歷經百年,培養出一代一代的優秀日本專業人才,并且在教學方面也取得了比較豐碩的學習成果。但是現在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很多外資企業的額大量涌入,導致優秀的日語人才尤其是高級日語實用性人才急缺,所以為滿足當前的形式需要,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日語人才變得尤為重要,這也將成為高校教學中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口譯教學的概念
口譯可以在形式上有三方面的分類:交傳、同傳、耳傳。交傳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交替傳遞,主要的翻譯方式是口譯人員在記錄講話這內容的過程中,當講者發言結束后,需要有一段停留時間,這段時間就要求翻譯人員準確的翻譯內容。同聲傳譯是指在在口譯人員不打斷講話者說話的前提下,翻譯其傳書的內容,所以難度系數較大,主要是要求口譯人員需要有足夠的可以技巧和可以能力,耳傳與同傳有很多相同以及相似的部分,其關鍵的不同就在于口譯對象需要在翻譯對象的身邊,輕聲的進行翻譯。綜合上述的翻譯要點可以了解,口譯需要理解(簡單的理解單詞大意—記憶(大腦記憶和口譯筆記的記憶)—譯出(結合自己的理解,翻譯出相關內容)。口譯課程主要是高年級日語專業學生鍛煉自己聽、說、讀、譯能力的基礎,因而在專項的口譯技能訓練中,要讓學生對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的提升,就要開設以口譯為傳播主體的課堂教學活動。
二、日語口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時間較短
我國很多高校口譯課程開展的時間都是在大三,由于部分學生進入到大四的實踐期間,所以能夠真正的接觸口譯教育的時間大概只有一年的時間,因而面臨這一情況學生就不能系統的接受口譯訓練。另外,由于口譯課程設置的時間比較少,一般高校口譯課的設定時間為兩到三學時,一個學期也只有32到48學時,全學年算下來也不會超過100學時,如果學習時間過少就會出現口譯教學困難的情況,這樣也很難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另外課文輔導時間受到限制,因而口譯課程的開設時間較短,讓學生無法真正的領悟到口譯教學中的內涵,因而當前面臨的問題是口譯課時設置缺失。
(二)口譯教材版本陳舊
教材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是完成教學目標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環節,縱觀整個日語口譯教材,可以看到20世紀后發布的口譯教材較少,并且整體教學內容異常凌亂。進入21世紀以后,出現諸如宋協毅編著的《新編漢日日漢同聲傳譯教程》等優秀的口譯教材,但是由于出版數量有限,更新換代速度慢,所以教材內容陳舊,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由于語言和文化有著潛移默化的關系,日語語言的飛速發展,使得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外來語言涌入。加之,日語的口譯教材一般都是每幾年才能更新一次,這樣講不能滿足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渴望性,更不能激發學生的口譯興趣。
(三)口譯時間機會有限
口譯的各項特征主要決定口譯教學開展要以實踐教學活動為基礎,口譯的主要目的是將已經學習到的日語知識轉化為知識理解的過程,因而在這個過程中口譯實踐將成為必不可少的轉化環節。口譯活動的開展不但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口譯基礎知識,更要求學生掌握專業的日語知識,這樣學生才能有足夠的口譯實踐機會,因而口譯能力才能提升。但是我國目前高校的口譯能力很少能夠進入實踐環節,部分實踐課程的開展,就是教師在課程上,隨便的找尋幾篇科技、經貿等專業的文章,讓學生通過文章簡單的了解相關專業的翻譯。但是在運用中,由于缺乏實踐機會,導致很多日語基本功比較扎實的學生,在面臨口譯面試時,也無法勝任該項工作,學生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從事該項工作。
三、口譯教學的有效解決對策
(一)增加口譯課的課時
學習語言的人很看重實踐,由于口譯課是日語教學中的一門主干課程,所以上課時,要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很多高校從三年級或者四年級才開始設置口譯課程,讓學生在適應口譯課程的過程中,鍛煉日語的實用性,但是由于課時時間較短,學生剛剛適應口譯課學習,該課程就已經結束。所以為了改變這以現狀,可以考慮從二年級開始設置口譯課程,雖然二年級學生能夠掌握日語知識不是很充足,但可以調整課程教學環節,在二年級口譯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先講解理論知識,然后以口譯實踐教學為輔助。當學生進入到三、四年級時,再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課時時間也可以由原來的每周2學時或者3學時調整到每周4學時,每個學期保證70左右的學時,那么學生在連續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將充實自己的日語口譯知識。
(二)改革口譯教材
為解決日語口譯教材滯后的情況,教材的改革勢在必行。比如,高校教師要針對教材情況作出適當的調整,將教材中比較落后的方法進行刪減,保留教材中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內容,另外可以集中師資力量編寫能夠適應新時代需求的教材,教學的編寫要更具實用性。第一,要考慮到學生的將來的就業以及實際應用,適當的融入專業方面的內容,這樣讓學生熟悉不同專業的日語口譯知識。第二,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比如互聯網和多媒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給學生營造口譯現場氣氛,以此為基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這樣學生不但可以動嘴說,更習慣用眼睛看,用耳朵聽。
(三)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實踐機會
口譯課教學過程需要堅持實用性的原則,認真的設計好每一堂課,利用學校現有的設備,讓學生在語音室內模仿和翻譯,體驗作為一個翻譯人員的過程。教師可以運用師生互評的方式,讓學生之間相互評價,找到自己在學習和實際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培養學生語言、心理承受以及現場應變能力。
四、結束語
通過探究口譯教學過程中的各類問題,探究學習中暴露出的問題,為口譯教學的開展提供合理的建議。推動日語口譯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彭新勇.日語口譯教學中的多模態運用[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04(04):10-11.
[2]宋世磊.日語口譯教學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22-23.
作者簡介:
孫哲(1979.11— ),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日本獨協大學畢業,吉林華橋外國語日語口譯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語口譯教學與研究。
(作者單位:東北電力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