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幸福是一個既古老又恒新的話題,自古至今,它一直在人們的思想理論視野中占據重要地位,更是人類作為宇宙本體存在的意義依據。人們普遍追求幸福,但在追求道路上往往會迷茫甚至走入誤區。古希臘理性主義倫理思想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在繼承、批判、總結前人幸福觀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比較完整而又獨特的幸福論體系,有助于我們厘清幸福迷霧,為當代人正確追求幸福提供了很好的指導。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幸福;啟示
亞里士多德在對前人幸福理論的批判繼承基礎上,以目的論作為立論起點,認為人們的每個選擇、行為都是朝著某個目的或善的,而幸福是一種只因自身而被追求的至善。他從人的功能和靈魂角度出發,更加關注人的靈魂屬性與幸福的關系,將幸福定義為靈魂合乎德性的實現活動,并進而提出了合乎努斯的以及合乎德性的兩種位階的幸福觀,著重突出精神世界中的理性和德性兩個層面的富足是一個人幸福與否的關鍵,而能否將對幸福的理解轉化為實踐是實現幸福的根本。
一、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內涵闡釋
1.合乎努斯的生活是第一位的幸福
亞里士多德從靈魂論出發,認為靈魂具有理性和無理性的兩個部分。無理性的部分又可以分為植物性的部分和欲望性的部分,欲望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會聽從理性的指導,在此種意義上分有理性。所以理性包括兩部分,一是嚴格意義的理性部分,一是在聽從理性意義上分有理性的部分。嚴格意義的理性部分又可分為兩部分,一是理論理性,思考那些始因不變的知識的部分;一是實踐理性,思考始因可變的推理的部分。與此對應,靈魂的德性也分為理論理性的德性——努斯和實踐理性的德性——明智。
2.合乎德性的生活是第二位的幸福
雖然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合乎努斯的生活是最幸福的,但是正如廖申白先生所言,“在普通人的情形中,那種上行的思考消失了,并且,由于這樣的人將在推理思考上負擔更重,下行努斯的那種輔助要素就顯得既突出又似乎是唯一所需的。”所以,合乎其他德性的幸福便成為多數人能夠爭取的。而成為幸福之人,關鍵就是要把握“適度”為原則。他指出,“有三種品質:兩種惡——其中一種是過度,一種是不及——和一種作為它們的中間的適度的德性。” “第一,它是兩種惡即過度與不及的中間;第二,它以選取感情與實踐中的那個適度為目的。”第三,對快樂的事情要高度警惕,快樂最容易讓我們不公正。適度原則既是亞里士多德幸福理論的思想特征之一也是重要的理論原理,把握了適度原則也就能更好地選擇哪些德性加以實現,也就更有利于實現合乎德性的幸福。
3.幸福需要不斷地去實踐
幸福是動態的實踐。幸福不是靜態的品質,否則“一個一生在睡覺、過著植物般的生活的人,或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們,也可以算是幸福的了。”對于幸福,亞里士多德不僅強調德性品質,更強調在表現品質的現實活動中來把握最高善。“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桂冠不是給予最漂亮、最強壯的人,而是給予那些參加競技的人(因為勝利者是在這些人中間)。”這樣的實現活動不應是在一時一事上,“幸福意味著一輩子的生命。一只燕子造不成夏季,同樣,一個美好的昨日也不是春天,一個時日或短暫的時間行善,也上不了天堂、得不到幸福”。[6]人應是在一生中都努力實踐著合乎德性的活動,才是幸福的。
二、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當代啟示
1.幸福是對精神世界的關照
盡管人們對幸福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基本上可以歸為兩類:理性幸福觀和非理性幸福觀。理性主義幸福觀則是人類實踐智慧的運用,既表現在對幸福內涵的思考,也體現在對好的生活的一種長遠規劃。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最好的幸福就是人類優良屬性——理性的運用而非享樂主義下單純的感官欲望的滿足。需要承認,欲望是幸福和快樂的基礎,合理的欲望是生活和事業的發動機,激發我們不斷前進,有所作為,但是過多的欲望會令我們身心疲憊。在現實生活中,更需要多一份對精神世界和自我真心的關照和拷問,這是追求幸福最基本的方向指針。
2.幸福要以德性修養為支撐
亞里士多德肯定人的幸福需要外在善,但在財產與幸福關系問題上,他認為人只要有“中等財產”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即可,而德性才是實現幸福的重要前提。現實生活中,即便物質世界再豐富,一旦精神世界空虛,也無法保證長期的幸福。所以,面對道德滑坡這個世界性的問題,麥金太爾在其著作《德性之后》提出,要解決當代人的幸福迷失,就要從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論中尋找答案。德性不僅是幸福屬性中的一個前提條件,更是認識自我的應有之義,是人的必備素養之一。此外,國家需要進一步強化德性在個人精神風貌和社會道德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性,多舉措促使作為道德他律的準則和規范更好地內化為個體的道德自律,為每個人實現幸福追求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3.幸福需要自身努力來完成
真正的幸福正體現在一種好的生活狀態,它只能產生于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之中。當被問及是否幸福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在考慮我們所作所為是否有價值。很多活動本身就有自己的意義和價值,關鍵在于你是否從事此類活動還是好逸惡勞或寄生在他人的勞動成果之上。別人能給予我們的只是某種需要的暫時性、局部性和片面性的滿足,幸福的時效是一生,這決定了依賴于他人不能實現真正的幸福。同時,也不能因一生當中的某一時刻的幸福而下定結論此生必將幸福,這激勵著人們不斷地向著幸福目標前進,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將自己的足跡拉向幸福,直至成為幸福之人。
三、小結
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論中還有許多值得研究而且是十分有價值的思想,如幸福需要閑暇,這需要我們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下適當放慢腳步,為靈魂提供必要的休息。幸福需要外在善,但就資產而言,中等資產即可。這啟示我們不是腰纏萬貫才能擁有幸福,等等。對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探求和研究一直未曾停止,不論研究的目的是褒揚還是批判。這正證明了亞里士多德幸福理論經久不衰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白.亞里士多德的“努斯”作為目的性推理:一種解釋[J].世界哲學的,2013(5).
[2]亞里士多德.尼克馬可倫理學[M]. 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53.
[3]亞里士多德.尼克馬可倫理學[M]. 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55.
[4]亞里士多德.尼克馬可倫理學[M]. 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303.
作者簡介:
郜爽(1986.02—);性別:女,籍貫:吉林省四平人,學歷:研究生,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現有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單位:白城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