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的迅速惡化已經危及到了公眾生存,在公眾的呼吁下,政府、媒體、民間保護組織都在采取積極的措施來力圖扭轉當前的環境危機局面。法律是環境保護問題上最后一道防線,而刑法是保護環境最強有力的屏障。本文以我國刑法中的污染環境罪為切入點,通過對我國在污染環境罪的立法與認定的現狀分析,發現我國污染環境罪的不足,提出進一步轉變立法理念、實行相對嚴格責任制度等建議,以期對相關立法完善有所助益。
關鍵詞:污染環境罪;嚴格制度;立法理念
一、污染環境罪的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于2011年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修正案中將我國《刑法》的第338條的“污染環境事故罪”修改為“污染環境罪”。這次修改意味著降低了該罪的入罪門檻,為在實際中的運用增加了可操作性。
1.該罪從“結果犯”轉變為“行為犯”
修改之前,污染環境罪的構成必須以人身、財產的損害程度為構成要件,修改之后,提前到從控制污染行為開始就進行規制,有了更加提前的控制性。行為程度的降低化,行為人的行為只要達到了嚴重污染環境或者情節嚴重的程度就觸犯了《刑法》第338條,構成了污染環境罪,不再要求有嚴重的污染環境的后果的存在。根據“規范違反說”,“違法”,就是違反國家認可的文化規范。根據此學說,該罪修改前后保護的法益并沒有發生變化,發生變化的是支配我們生活的文化規范。修改之前,法律體現出只是將環境保護作為了間接目的,反映了人本主義的思想,實際上保護的人本利益,只有在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到達了一定程度,威脅到人類的人身、財產利益的時候,才會觸犯刑事法規,根據刑法予以制裁。修改后,體現了我國立法理念的轉變,給予環境問題更高的重視。
2.刑法修正案八中對污染環境罪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近段時間學界呼吁將污染環境罪的立法理念由人本主義向環境本位轉變的意向
在修改之前,《刑法》第338條體現的是赤裸裸的人本主義,也就是污染環境罪成立與否完全只是考量的人的價值性的問題,環境污染罪設立的目的僅僅是保護人的生命和財產,使得人的生命和財產不被他人通過污染和破壞環境的途徑受到侵害,懲罰的是侵害人的利益的行為,而不是破壞環境本身的行為。修改之后,體現出該罪的犯罪客體已經在發生變化,擴大了保護的范圍,環境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污染環境罪保護的對象,不再僅僅依附于人的價值,不再只有達到了侵害人的生命財產的程度時才能啟用刑法來制止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環境資源逐漸成為了在刑法上有了獨立意義的客體。
二、關于完善污染環境罪立法的建議
1.進一步轉變立法理念
設立了“破壞資源環境保護罪”這一節,表明國家打擊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破壞環境的行為成為了刑法禁止對象,環境犯罪的重點開始從人本轉移到了環境,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觀念里只有人才能成為環境利益主體的歸屬。再者,因為環境犯罪因果關系的本身有特殊性,而且因果關系理論并不能很好的支持環境犯罪的因果關系,廢除了因果關系,有利于改善實踐中的環境犯罪無法立案以及久拖不判的現象,體現了我國在污染環境罪的立法理念上的轉變。
但是,我國在污染環境罪立法理念上注重的是保護國家和社會的秩序以及人民的財產,根本上來說重點還沒有完全落在生態環境法益上,而是一定程度上停留在人本主義上。因為污染環境罪是位于“破壞資源環境保護罪”,而“破壞資源環境保護罪”位于“妨害社會管理秩序”這一章節,沒有確立污染環境罪獨立的犯罪客體,也就是環境法益。只有進一步轉變立法理念,將污染環境罪的犯罪客體確立為環境法益,才能引起人們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足夠的重視,也能從根本上突出環境的重要性,從而改變當下污染環境嚴重的局面。
2.細化罪名
首先,目前我國刑法關于污染環境罪的規定過于籠統,對環境保護缺乏針對性,不同的污染環境的行為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同的,所以要完善污染環境罪的立法,就要以當前污染環境罪為基礎上進一步的細分出海洋污染罪、水污染罪等罪名。與此同時,我國在單行法規上雖然已經規定了噪聲污染、光污染等,但是在刑法中還沒有體現,罪名的進一步細化,對噪聲污染等的規制納入刑法條文中,達到更有針對性的效果。
其次,針對我國對環境犯罪的預防不足,建議在犯罪構成中納入故意犯。區分主觀上的故意與否,是因為污染環境行為的產生大多數是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進行的,被高額的利益所誘惑,在這種直接或者間接的驅使下進行了污染環境的行為。區分故意犯和過失犯,故意犯污染環境罪的,依據刑法中的條文和罪刑相適應的原則定罪處罰。如果是過失犯污染環境罪,可以在法定刑的基礎上進行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3.適度引入嚴格責任制度
關于嚴格責任制度引用于污染環境罪中,學界有不同的意見。在筆者看來,嚴格責任與我國刑法并不是完全排斥的,是可以相融合的。因為嚴格責任制度是符合我國主客觀相一致原則和刑法的謙抑性的。適用相對嚴格責任制度不僅僅具有可行性,而且在我國有著很強的現實緊迫性。
我國在適用嚴格責任制度時要注意:第一,不能毫無限制的適用嚴格責任制度。從一些成功的適用了嚴格責任制度的國家可以看出,無論是英美法系國家還是大陸法系國家,只是針對一些特殊的犯罪才適用嚴格責任制度,并且有特定的適用主體和刑種。因此,我國在適用嚴格責任制度時可以借鑒適用成功的發達國家,要謹慎適用,避免進入嚴格責任制度擴大化的誤區。第二,嚴格責任一定要有免責事由。因為嚴格責任制度的適用是舉證責任倒置的,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提供自己無罪的證據,這種制度下,被告是處于不利地位的。如果沒有證明自己無罪的證據,被告就會面臨著很大的敗訴的風險。這種狀態之下,賦予被告人免責事由,是權衡原告與被告之間利益之后的考慮,避免嚴格責任制度的適用成為一種惡性的法律制度。
參考文獻:
[1]劉艷紅.污染環境罪多維解讀——環境犯罪刑事治理早期化之反對[J].政治與法律,2015(7):2-13.
[2]邢飛龍.刑事司法中公害犯罪因果關系的認定——以污染環境罪為切入點[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8(4):80-85.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