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特點就是城市群的出現與發展。本文分析了合肥城市群的發展狀況,提出了合肥的發展戰略思路,防止“邊緣化”,進而推進合肥經濟圈的崛起。
關鍵詞:區域經濟;城市群;合肥
改革開放以來,按照建立我國沿海和沿江的“T”型宏觀區域經濟格局的構想,全國性的各大經濟增長極,有力地帶動了全國經濟的發展。大中部地區是我國“東西交匯、南北溝通”的樞紐區和中轉站,是空間市場一體化的整合點,需要在沿海形成的三大經濟增長極的基礎上,盡快讓大中部地區形成我國區域經濟的第四增長極。合肥作為江淮城市群和合肥經濟圈的中心城市,如何發揮中部的戰略支點作用是一個重大課題。
一、踐行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構建合肥城市群戰略支點
首先,合肥作為省會城市將計劃跨越式發展,計劃“十三五”總量達萬億,將超過福州等城市,進入全國省會城市十強。其次,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合肥為建設美好安徽多做貢獻;三是巢湖、廬江劃入合肥后,全市經濟總量已增加。從可行性看,經濟增長的慣性推動,預計“十三五”時期仍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態勢;區劃調整后巢湖市、廬江縣和合肥巢湖經開區三地新增GDP總量目標超過600億元。
二、堅持工業立市戰略,助推合肥工業化進程
當前合肥仍處于工業化加速期,對合肥而言,發展的階段性迫使合肥仍須深度嵌入全球產業價值鏈。要著重研究世界500強企業、央企和知名民企的戰略發展動向,整理搜集在全球產業價值鏈占據領軍地位企業信息,有針對性地選擇目標企業重點跟進。同時加快國家和省級開發園區整合、擴容和升級,重點建設西部、西南部、北部、東部、巢湖、廬江等六大產業集聚區,承接產業轉移、自主創新等兩大示范園區和合六、合桐、合淮、合巢蕪四大產業帶,突出自主創新和新興產業培育,重點打造新型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家用電器、裝備制造、汽車和零部件、食品和農產品加工6個千億元級產業,將合肥建成長三角先進制造中心之一。
合肥在建設四大工業組團的同時,積極建設好新橋臨空產業基地、廬南重化工基地和巢北產業基地等新型產業基地。在重大項目建設上,加快推進鑫晟8.5代線、聯想(合肥)產業基地、大陸輪胎二期、惠而浦家電生產研發基地、江汽—納威司達發動機、北大未名生物經濟示范區、華南城、萬達旅游城、巢湖綜合治理等項目建設,力爭五年累計完成投資2.3萬億元。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大幅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深入推進工業立市戰略,以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以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為重點,以發展繁榮現代服務業為支撐,重點打造新型平板顯示、新能源、家用電器3個兩千億元級產業,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3個千億元級產業,培育發展2-3家產值超500億元、30家產值超百億元的企業集團,加快形成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三、拓展“1331”空間發展格局,推進合肥城市化進程
合肥的城市定位就是“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當前區域競合格局發生深度調整,地區間競爭焦點轉向創新領域。合肥根據自身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以及內外約束條件的變化,緊緊圍繞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增加創新投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突出企業主體、創新載體、產學研一體和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努力構建區域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實現體制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雙輪驅動”,把合肥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推向更高水平。
四、以建設合肥綜合保稅區為契機,不斷提高合肥對外開放水平
加強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堅持大招商、招大商,累計招商引資6880億元、年均增長29.7%,新引進境外世界500強企業13家,與央企、知名民企合作發展取得重大成效。成功承辦中博會、自主創新要素對接會、家博會等重大經貿展會,大力支持“合肥之友”打造國際化招商平臺。使合肥成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和長江沿岸中心城市經濟協調會常任主席方。加快合肥經濟圈一體化建設,積極推進與六安市霍邱縣、壽縣結對合作,阜陽合肥現代產業園區加快建設。出口加工區位于經濟開發區南部的新港工業園,規劃面積1.42平方公里。未來開發區將圍繞出口加工區以及派河港建設大港口、大物流、大型制造業和加工貿易業互動發展的新格局。合肥出口加工區規劃面積2128畝,擁有加工制造、保稅物流、研發、檢測和維修等多種功能,享受\"境內關外\"的政策優勢,入駐企業可同時享受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優惠政策。
2014年3月,合肥綜合保稅區正式獲批,選址于新站區,規劃總用地面積4.6平方公里,作為安徽省首個綜合保稅區,這是安徽省繼重慶、四川、河南等之后,躋身中西部地區國家級方陣的又一塊“金字招牌”。建立綜合保稅區以后,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便能享受到綜合保稅區內稅收、物流、通關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和便利服務。目前,全國已經設立了38個綜合保稅區,合肥起步比較晚。合肥綜合保稅區建設,要立足合肥經濟圈、呼應皖江示范區、融入長三角,不斷推動合肥對外開放水平提升和外向型經濟發展,在推進合肥“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建設過程中,必須把合肥建設成為一個全面開放的城市,也必須是一個有一定國際化水平的城市。
參考文獻:
[1]劉亮.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與生態環境的良性互動研究,遼寧師范大學,2009.
[2]陳柳欽.城市群是城市化健康發展的主體形態,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8.
[3]陳柳欽.城市群:城市化健康發展的主體形態,經濟前沿,2008.
作者簡介:
何永義(1965—),女,漢族,安徽蕪湖人,本科,中共合肥市委黨校管理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微觀管理。
(作者單位:中共合肥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