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展開的主要場所是課堂。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課堂教學都是我們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途徑。用盡量少的時間與精力,讓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學習效益的課堂教學,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根本所在,向課堂要效益是我們教師一直關注并執著追求的目標。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益”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學觀念現代化
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教學觀念隨著新課標的誕生,已經逐漸淡出了教學陣地。現代的教學觀認為: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也就是教師有效、合理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使所有的學生能學得主動、生動、活潑。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應該是動態生成師生教與學的智慧的教學;應該是關注師生雙方生命健康發展的教學。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益,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改變強行灌輸、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建立符合現代教學觀的嶄新體系,以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與學生融為一體,共同探索知識,使課堂教學在濃郁的學習氛圍中進行,達成師生情感上的共鳴,建立一種平等、和諧、合作的教學關系,努力做到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各種因素(教師、學生、教材等)的積極性,使它們合理組合,和諧發展,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整體優化。
二、教學目標明確化
教學目標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決定著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選擇,決定著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制定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注意根據教材內容定出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思想情感教育等項的達標要求。例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可制定如下教學目標:①基礎知識方面:結合直觀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分數的讀法和寫法;②基本能力方面:能應用分數表示圖形里的陰影部分,能在圖中畫出陰影部分來表示分數,在數線上標出一定的分數;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自覺性和克服困難的意志。注意要把這些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各項要求組成一個整體,做到在教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滲透思想情感與價值觀教育。這樣就能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個方面得到協調發展,全面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同時,不能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可以制定分層教學目標,分成下限目標、上限目標、發展目標。如在教學算法多樣化時,對于能力弱一些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學生則要求會運用多種算法,能力更好的學生在會運用多種算法的基礎上學會擇優或想出更好的方法。這樣從學生的認知差異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目標,最終“促進所有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應有的發展”。
三、教學方法科學化
教學方法是師生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目標而相互結合的活動方式,其中包括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而學生的學法實際上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方法。教法制約學法,并給課堂教學效率帶來重要影響。因此,教師選擇教學方法要科學、靈活、合理,達到最優化,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課型,教法就不同。
數學《課程標準》講到“自主探究”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在一些需要學生探究學習的知識中,要科學、合理的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景中去發現一些問題,從而產生探究的欲望。在讓學生嘗試自主探究之后對不能解決的問題,再讓學生合作探究,教師適時點撥,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新知,鍛煉能力。但“探究性學習”不一定每一節課每一種類型的課或知識點都必須采用。例如,在一節《矩形的性質》課中,老師讓學生又是合作,又是交流,又是折紙,又是度量,去“探究”矩形的性質,有必要嗎?試想想學生從幼兒園開始認識的長方形,還需要這樣嗎?我們知道,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后,結合矩形的定義推理矩形的性質,是比較容易的事,何必要這樣煞費苦心地合作探究呢?這種學生自主探究活動實在是太廉價了,白白耽誤學生寶貴的課堂時間。可以這么說,矩形的所有性質都應該是矩形的定義和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推論。這么容易發生的事,還要如此大動干戈。又如:在教學“列豎式計算除法”這一課時,有位老師設計了如下探究環節:
師:小朋友們已經學會了列豎式計算乘法,今天我們來學習列豎式計算除法。請大家討論討論,6÷2怎樣列豎式計算呢?
經過一番討論后,大部分同學不約而同得出了同一結論
6
÷2
——
3
除法豎式的格式是一個規定性內容,與乘法豎式沒有什么相似之處,而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觸到除法豎式,在這種前提下,讓學生進行探究,是沒有任何實效的。相反,這種無效的探究往往還會成為負遷移的催化劑。因此,教師此時應該直接向學生介紹除法豎式的寫法,避免受到乘法豎式的負遷移。
象類似這樣一些規定性內容,老師直接告訴學生就是,就不要讓學生作無效探究,那樣不但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有時還會適得其反,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將各種教法進行最佳組合,做到靈活多樣、富有情趣,具有實效,并能體現時代的特點和教者的風格。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方法科學化,提高教學效率。
四、多媒體輔助手段合理化
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單靠“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勢必影響數學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和學生素質的提升。隨著課改不斷走向深入,課堂教學中現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日益廣泛,因此,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結合聲音、動畫等,把“靜止”的內容變為“活動”的形象,更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培養其觀察、思維、解決問題等能力,有利于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
由于年齡關系,小學生的思維發展處于具體形象向抽象過渡的階段,解答相對復雜的問題就顯得力不從心。如果利用多媒體教學,讓靜止的問題動起來就變得簡單了。例如:教學計算組合圖形面積時,我們可以通過電腦演示平移、加線、旋轉、重組重疊圖形等方法來化解難點,找到解題的突破口,讓學生看到具體形象的變化過程,理解圖形的組成,從而找到解題方法。但多媒體技術手段如果運用不當或流于形式,起不到解決問題的作用,反而會給教師增加很多負擔,為課堂教學帶來負面影響。一堂三年級《時分》的公開課上,教師將教學內容圖片化,課文的題目、正文內容及課堂提問都與圖片一起顯示在屏幕上。學生一邊欣賞畫面,一邊讀著屏幕上的文字。整節課共播放了20多張圖片,其中關于鐘面的就有十多張。一節課下來,學生竟沒有看過書上的內容,也沒有動筆寫一個字,40分鐘都在觀看一張張“精彩”的圖片。從這一現象來看,使用者賦予了多媒體課件以喧賓奪主的地位,結果呢?圖片是很精彩,學生似乎也很感興趣,但本堂課是數學課,還是美術(攝影)欣賞課?教學目標又是什么?其實,教學《時分》,完全可以用實物或模型輔助,而且效果肯定會比這堂課好。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因此,教師要分析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圍繞問題的解決,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內容,以優化知識結構和課堂結構為目的,選擇和運用多媒體資源,讓知識由抽象變形象,使學生對知識加深理解和體會。而對于純知識型、純概念型教學就不見得要用多媒體課件了。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恒的追求。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我們要堅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業務水平,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踏踏實實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
(作者單位:江西省安遠縣九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