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借助音樂藝術,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共鳴,增強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使思想境界得到升華,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最終提升高職院校聲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聲樂教學;高職院校;演唱實踐
聲樂是用音樂表達的語言,是一門以人聲為載體的音響藝術,與其他一些依賴于器樂表演的藝術不同,它是一種依賴歌唱者本身的藝術形式。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抓好基礎學科和基本理論的學習,如何使學生通過系統的專業學習建立起正確的發聲方法和扎實的歌唱技能,如何建立起以切實提高學生水平為最終目的的實用性教學,實現藝術創作和實踐鍛煉,這都應該是我們廣大聲樂老師需要反復思考、摸索的重大研究課題。同時,我們要在實際的教學中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根據實際需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借助音樂藝術,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共鳴,增強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使思想境界得到升華,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最終提升高職院校聲樂教學的質量,但在現實生活中也面臨著許多迫切解決的問題。
一、轉變傳統觀念,提高教師水平
高職聲樂教育的目的是為基礎音樂教育服務,為此,我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該始終突出“專業性”,體現高職教育“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的思想理念和特色。可是,長期以來,由于我們忽視了高職聲樂教育的正確培養目標,過于注重專業化,片面地強調向專業音樂院校看齊,因而使其教育不論是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上,還是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上,形成了一個相對定型甚至模式化的不利于基礎教育服務的格局。可見,高職院校聲樂教育的改革的重點應是加強和突出自身的優勢和特色。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培養出符合素質教育發展需要的真正合格的人才。聲樂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努力探索科學的訓練方法,因材施教。著名專家沈湘教授曾說過“聲樂教學水平能否提高,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水平如何。”聲樂教師的教學水平高與低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掌握程度的高與低。這樣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自身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廣博的知識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基礎上,還應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和對藝術敏銳的感受力和創造力,以科學的發聲方法及演唱技巧為依托,對所演唱和講授作品的理解有一定深度,了解其創作背景和感情的融入等,能夠在課堂上為學生做出合適并恰當的示范,通過學生們的直觀的體會,激發起學習聲樂的潛能。另外,聲樂教師還應該具有一定的鋼琴伴奏能力,這不僅可以烘托聲樂作品的藝術氛圍和幫助學生更好的感悟和培養音樂感,還能激發起學生的演唱欲望,保證歌曲的完整性和藝術表現力,進而提高聲樂教學質量。
二、鼓勵學生參加演唱實踐
高職院校的專業性聲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育出具備歌唱能力的實用型人才,歌唱技能技巧的訓練和掌握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實踐的應用的過程。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必須突出實踐環節,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歌唱技術需要開設基礎理論知識課程之外,還應該增添聲樂表演課程,為學生們提供大量的練習機會。這是提高聲樂教學質量,拉近講臺和舞臺、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距離,促進人才茁壯成長的必由之路。在講臺表演是學生學習成績的體現,同時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我們的音樂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演唱,還應該把演唱者如何上臺演唱作為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環節。老師要用合適的手段,鼓舞學生努力把握好每一次上臺演出的機會,為他們營造適合演唱的氛圍。學生上臺演出前,老師應該提前為他們做好兩方面的準備:一是演唱技巧上的準備,為學生們分析演唱曲目上的難點,多加以練習和鞏固,做到成竹在胸,隨心駕馭曲目;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準備,讓他們懂得臺上演唱和課堂練習間的內在取別,讓他們了解可能會出現哪些緊急情況,對出現的問題應該如何迅速解決等。除此之外,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十分慎重挑選的演唱曲目。挑選的曲目難度不宜過高,反而應該難度相對較低,這是因為學生平時能夠較好完成的作品,在初次上臺后難免緊張,造成發揮失常。如果所選作品難度相對較低,有利于學生把握住良好的歌唱心態,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發揮水平,發展藝術創造能力,培養學生歌唱心理。在演出結束后,教師應該與學生一起從演出的實際出發,對獲得的成績提高給予肯定,對存在的不足進行總結,為學生下次登臺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礎,并以此為鑒提高演唱水平。因此,較為有效的途徑就是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參與聲樂藝術實踐,鞏固和發展課堂上所掌握的聲樂知識與技能技巧,豐富和提高學生的聲樂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建立穩定健康的歌唱心態。
三、聲樂教學要與社會同步協調發展
音樂是一種海納百川的藝術表現放式,不但歷史的積淀深厚,而且是的現實社會的體現。我們的職業學院聲樂教育必需要注重同當今鮮明的時代特征相結合起來,將最新潮流的文藝作品成果收入到教學安排的范圍中,讓我們的學生對當代的聲樂知識也能有所把握,從而培育出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音樂美感。還可以設當增設一部分聲樂賞析課程,當中應該包含具有21世紀時代氣息的經典音樂作品,能夠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當代音樂時代的脈搏。同時,聲樂教學還應該兼顧西方與中國傳統聲樂藝術的關系,體現民族性與實用性。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針對西方聲樂知識的特點和內容給予認真解析,但是不應該把他們作為衡量聲樂發展的唯一標準。我們中國本土的聲樂藝術同樣廣博豐富,深奧精微,應該由我們給予不斷地研究和發展。我們的教師需要在依照傳統文化的根據上,知道學生們去探索、把握我國聲樂作品的藝術價值,表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最終促進職業學院的專業性聲樂教育的發展。
總之,聲樂教學是一項深沉厚重的學術工作。它是要把直觀的認識上升到理念,把經驗凝練成模式,然后再把它變為直觀的作品。的道路是曲折和漫長的,也是充滿艱辛和挑戰。因此,高職院校的聲樂專業有必要重新架構嶄新的聲樂實踐教學體系和模式,滿足當今社會對基礎教育和音樂表演的專業人才需求。我們要更進一步提高對藝術實踐教學的管理力度,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和體系,規范對教學實踐活動內容的指導和安排,確保聲樂教學實踐健康有序的開展。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的新出路與對策,無論從理論,還是到實踐,都具有極其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潘乃憲.聲樂實用指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徐恩煊.淺談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教學改革[J].學周刊,2012(32).
[3]黃莉.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表演課教學現狀與改革[J].音樂大觀,2012(9).
[4]白華.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教學改革[J].大舞臺,2013(4).
(作者單位: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