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金融目前在各自業務領域的影響整體較小,對銀行部門影響短期有限但長期可能較為深遠,對金融體系整體的影響是綜合性的但目前極為有限。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金融監管;投資風險
互聯網金融是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新興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業務模式,其存在的意義、對傳統金融行業的沖擊以及對金融穩定甚至對貨幣政策等的影響存在重大的不確定性,學界對此亦眾說紛紜。
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要遠短于美歐等發達經濟體。截至目前,中國互聯網金融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90年代一2005年左右的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化階段;第二個階段是2005—2011年前后的第三方支付蓬勃發展階段;而第三個階段是2011年以來至今的互聯網實質性金融業務發展階段。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國內互聯網金融呈現出多種多樣的業務模式和運行機制。在學術界,對國內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分類并沒有取得共識,謝平等認為互聯網金融模式有三個核心部分:支付方式、信息處理和資源配置,在此基礎上可以分為八種創新模式:傳統金融互聯網化、移動支付和第三方支付、互聯網貨幣、基于大數據的征信和網絡貸款、基于大數據的保險、對等聯網(P2P)、眾籌、大數據在證券投資中的應用等。有研究從業務角度出發認為,國內互聯網金融大致分為五類:支付結算、網絡融資、虛擬貨幣、渠道業務以及信息服務等。另有研究認為可分為六類:第三方支付、P2P、眾籌、大數據金融、互聯網金融門戶以及金融機構信息化等。當前互聯網+金融格局,由傳統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組成。傳統金融機構主要為傳統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創新以及電商化創新、APP軟件等;非金融機構則主要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金融運作的電商企業、(P2P)模式的網絡借貸平臺,眾籌模式的網絡投資平臺,挖財類(模式)的手機理財APP(理財寶類),以及第三方支付平臺等。中國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時間較短,國內對互聯網業務模式分類并沒有取得共識,結合美歐和國內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發展經驗,筆者認為互聯網金融大致可以分為六個大類。
一、傳統金融業務互聯網化
傳統金融業務互聯網化也被稱為金融互聯網。這主要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商業銀行、證券、保險、個人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等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實現新的業務形態。傳統金融業務互聯網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互聯網技術與傳統金融業務的融合,是對原有金融業務的信息化升級,比如網絡銀行、ATM業務、金融IC卡等;二是傳統金融業務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金融業務的創新化發展,比如互聯網貨幣基金(余額寶)等;三是為傳統金融服務和新興互聯網金融業務提供服務的機構或平臺,比如基金網、供應鏈金融等。傳統金融業務互聯網化之所以深入發展主要是適應金融服務的便利性、高效性和安全性等需求。在這一業務模式中,傳統金融業務依靠互聯網技術對業務流程進行升級甚至重構、對服務模式進行完善優化、對風險模塊強化專業管理,從而使得金融服務覆蓋面更廣、便利性更高、效率和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在這一機制運行過程中,金融機構實現了信息化、集約化和流程化管理,互聯網成為金融業務完善的基礎設施。
二、第三方支付及其運行機制
基于互聯網的支付清算體系,是以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為基礎的新型支付體系在移動終端智能化的支持下迅猛發展起來的。特別是非金融企業利用互聯網積極推進業務支付的網絡化,第三方支付和移動支付等極大地促進了支付體系與互聯網的融合,并已成為金融體系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支付寶、快錢等第三方支付機構都是典型的代表。
三、互聯網信用業務及其運行機制
互聯網信用業務,主要包括網絡貸款、眾籌等新興互聯網信用業務,大致分為網絡債券融資和網絡股權融資兩個領域。網絡債權融資典型代表是P2P (人人貸)和大數據金融(比如阿里小貸)。通過P2P網絡貸款平臺,資金供給方和資金需求方基于網絡信任機制直接完成信用交易。⑴而以阿里小貸、百度小貸等為代表的運作機制則是利用自身網絡和數據優勢,直接介入信貸市場。網絡股權融資的典型代表是眾籌平臺,通過眾籌平臺中小企業或個人某項業務或活動將可能獲得“眾人”資金籌集支持。
四、互聯網虛擬貨幣
最后是互聯網虛擬貨幣。美國eBay、Facebook、Google等都在提供虛擬貨幣,而且網絡虛擬貨幣存在與真實貨幣的轉換可能性,Pl美國Target等連鎖超市銷售Facebook虛擬貨幣卡。此外,一種新型電子貨幣——比特幣(Bitcoin)脫離了中央銀行,甚至都不需要銀行系統參與,成為互聯網虛擬貨幣的典型。但是,由于國內對虛擬貨幣控制嚴格,此類業務在國內發展極其有限。
五、互聯網金融異化業務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四種典型互聯網金融業務模式之外,國內部分互聯網金融業務(特別是互聯網信用業務)借助互聯網而將常規金融業務“異化”,從而出現一類異化型互聯網金融業務。在異化型互聯網金融業務中,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已經改變,成為傳統信用業務的“外衣”。
六、金融門戶
互聯網金融門戶(ITFIN)是指利用互聯網進行金融產品的銷售以及為金融產品銷售提供第三方服務的平臺。它的核心就是“搜索比價”的模式,采用金融產品垂直比價的方式,將各家金融機構的產品放在平臺上,用戶通過對比挑選合適的金融產品。互聯網金融門戶多元化創新發展,形成了提供高端理財投資服務和理財產品的第三方理財機構,提供保險產品咨詢、比價、購買服務的保險門戶網站等。這種模式不存在太多政策風險,因為其平臺既不負責金融產品的實際銷售,也不承擔任何不良的風險,同時資金也完全不通過中間平臺。
七、大數據金融
大數據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結構化數據,通過對其進行實時分析,可以為互聯網金融機構提供客戶全方位信息,通過分析和挖掘客戶的交易和消費信息掌握客戶的消費習慣,并準確預測客戶行為,使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平臺在營銷和風險控制方面有的放矢。
基于大數據的金融服務平臺主要指擁有海量數據的電子商務企業開展的金融服務。大數據的關鍵是從大量數據中快速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或者是從大數據資產中快速變現利用的能力。因此,大數據的信息處理往往以云計算為基礎。
作者簡介:
楊甜娜,女,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講師。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