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普及,多媒體教學正以飛快的步伐走入學校,走進課堂,聾校大都是聽力殘疾的孩子,他們理解知識的難度是正常人想象不到的,多媒體教學的到來,就大大的解決了這些問題,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老師就可以把抽象難理解的地方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出來,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實效。具體說來有這樣幾點:
一、充分調動聾生的學習積極性
以往聾生在學習寫景類散文的時候,主要就是讓學生在文章中去找美的句子,然后發揮想象,通過反復朗讀感受文中的景。具體是什么樣子的,老師只能用手語去描述,不斷地指著黑板上的掛圖讓學生去發揮自己的想象。所以每每上這樣課型的文章時,總感受缺了點什么,課堂上學生很被動,都普遍反映不喜歡這樣的課文,覺得枯燥,沒多大意思。缺少的是什么?不就是課文中介紹的景的真實畫面嗎?例如我們在執教《草原》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欣賞到一些草原的相關圖片,近景的,遠景的,春天的,秋天的,讓他們對草原有一個直觀的認識,看完后可以讓學生談一談看后的感受。他們都說通過預習課文就已經知道草原很美了,但是看了圖片才真實地感受到它的美,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時已經無需我們再過多描述,學生在音樂和美景的氛圍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從而也就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二、有助于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
多媒體技術的合理運用,無疑為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陶冶學生的情感提供了最佳的效果,使學生真正地與課文中的主人公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如聾校課文《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課,可以采用“自學——質穎——解疑——小結”的教學模式,先給學生們播放關于海倫·凱勒的電影視頻,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在這個世界上有比它們失聰、失語更不幸的人,然后自學課文,布置問題,把本課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分小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出質疑,
三、有助于培養聾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多媒體技術的合理運用,為培養聾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供了條件,通過圖片、聲音、視頻、文字的再現,有助于打開聾生想象的閘門。聾生往往存在著從眾心理,遇到問題,多數人認為怎么解決,少數人就易于盲從。作為教師,要引導聾生深入思考、仔細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不要人云亦云。要改變教師“一言堂”、唱“獨角戲”的老方法,給聾生更多自主學習和鉆研的空間,鼓勵聾生敢于標新立異,敢于質疑發問,敢于打破常規。
四、能促使課堂活動參與的主體真正互動
新課程背景下參與學習的主體不僅指學生,還包括教師以及各種課程資源,是教師和學生都為教育活動所吸引,他們共同參與、合作、投入和創造相互交往的活動。因此學習主體之間的互動也就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資互動。這種互動式教學不是看教師教給學生什么,而是看教師怎么引導學生利用各種學習資源,怎么形成適合自己的最有效的學習方法等,最后具體體現出來的才是學習效果的改變。這就要求現代的聾校教師,已不再是“教會學生多少,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逐步教給學生。聾生是一群特殊的學生,畢業后步入社會,如果學會學習,那對他們今后的人生會大有益處。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懂得思考,懂得學習,遇到問題后盡量自己解決,查閱工具書,連接互聯網,有時小組討論,意見不統一時,再請教老師適當點拔。有時候學生的問題涉及許多學科的知識也會難倒教師,這時候學生和教師都成了參與學習的主體,這樣,課堂就成了參與式學習的課堂,實現了教師、學生、課程資源的真正互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認識過程和認知規律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它要求教學方法、手段、模式、媒體也要不斷地變化。盼望聾生的語文課堂早日實現信息化教學。
(作者單位:吉林省公主嶺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