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廣和深化,對于職業學校的體育課程教學又有了新的要求,目前中專學校的體育教學已經不能夠滿足中專學校學生體育發展學習需求了,我們要在改革體育教學的前提下,提高體育課的教學效果,以此來達到提高學生體育素質、培養學生體育精神的目的。本文將針對如何提高體育課的教學效果進行具體的分析,從而提出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基礎設施建設;反饋機制;體育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手段
目前職業學校對于職業課程較為重視,從而忽略了體育課程。體育課程作為一門重要的科目,對于提高學生體育素質,保持健康的體魄有著重要意義。我們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從而調整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提高體育課的教學效果,下文將提出幾點有效的建議,希望可以推動中專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一、提高對于體育教學的認識
往往目前的中專學校的體育課教學效果的不明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校、教師及學生對體育課有著錯誤的觀念,無法真正認識到體育課程的重要性,學校經常因為一些原因而對學生的體育課進行壓縮和占用;教師普遍認為職業學校應該以職業專業課為主;學生認為體育課只是自由活動的課程。種種錯誤的思想觀念造成了對于體育課程及體育教學的不重視,也直接導致了體育課程的教學效果的下降。所以在進行相應的調整舉措之前,我們首先要轉變相應的思想觀念[1],樹立正確的體育課程觀念。體育課程作為一門重要科目而被廣泛重視的原因就在于,不僅僅提高了學生們的個人體質和體育素質,同時在上課的過程之中加強團隊合作能力、提高競技意識和培養體育精神[2]。所以體育課程對于學生的成長而言是十分重要并且不容忽視的。
二、體育教師要提高教學能力、豐富體育教學內容
體育教師的教學內容不應該僅僅只是指導學生如何跑或是如何跳,而是應該在教學之中結合相應的體育理論體系,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體育教學能力。體育學習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豐富,不斷更新擴展。所以相應的,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之中我們也應該注重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可以因地制宜,利用一切體育資源及場地進行體育教學,提高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使用循環教學法或是多組輪換等多種教學方法,可以通過分組競賽等輔助手段幫助學生培養競技意識和團隊意識,在進行游戲與比賽的過程之中也能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使學生重視體育課程、重視體育鍛煉。通過這些輔助手段,不僅僅能豐富體育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趣味性,也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果。
三、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
普遍來看,職業學校在體育設施器材方面還是十分匱乏的,不能滿足體育教學的發展需要,往往體育設施器材的匱乏直接導致了體育教學內容的單調,所以我們要從硬件上進行升級,完善職業學校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3],從而加強體育文化建設,以硬件設施的完善,促進體育教學的發展。體育器材的豐富及場地的擴大,給了學生們更多的選擇空間,可以選擇符合自己特點及興趣的體育設施,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促使體育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
四、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安排體育運動量
雖然體育教學的目標是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體育達標。但是過度追求體育優秀及體育達標而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過多的運動量,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4]。學生這個群體所具備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個體差異性,我們要理解個體差異性,然后針對這一特性進行教學上的相應調整,以確保每一個人都能在體育鍛煉中提高自身素質。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適量安排體育運動量,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標準[5],而不是以統一的高標準去要求學生,往往合適的體育運動量可以既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又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之中,從而提高了體育課堂效果。
五、結語
目前職業學校的體育課教學效果普遍較弱,其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就是沒有真正認識到體育課程的重要性,還有基礎設施差,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普遍落后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積極改正,通過完善評價反饋機制、與學生建立互動教學模式、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增強體育文化建設和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等多種方法對中專學校的體育課堂進行改善,以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和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果,促進體育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芳媛. 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基礎理論課程教學現狀及改革對策研究——以蘭州城市學院為例[J]. 內江科技,2014,10:92-93+78.
[2]翟秀珍. 如何通過高校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J]. 內江科技,2014,10:109-110.
[3]耿科. 互動學習教學法運用于高校羽毛球教學的實驗研究[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8:92-93.
[4]薛志偉. 體育教學依托游戲精神提升大學生卓越品質[J]. 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4,05:545-548.
[5]李艷. 中專學校體育教學的現狀及改革思路[J]. 新西部(理論版),2015,18:136-137.
(作者單位:江西省商務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