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對于語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閱讀教學作為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占用教學時間最多,由此看來,在當前新課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深化語文閱讀教學是必然選擇。但是就當前我國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現狀而言,總體成效偏低,存在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著語文課堂教學成效。由此,本文主要針對我國語文課堂閱讀教學進行探析,結合實際情況,就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以求更為有效的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新課程教育
新課標教育改革提出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所占據的比重隨之增加,要求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活躍思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在感悟中取得收獲。總的說來,課堂教學是有生命的,枯燥乏味的課堂沒有生命力,猶如死海一般,沒有一絲浪花飛濺。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只能被動式的進行學習,師生之間缺少互動,以致于課堂學習氣氛較差,長此以往,學生將喪失學習興趣。故此,語文課堂應該更加具有生命力,師生之間通過思維的碰撞,激發創造力,營造更富有生命力的課堂。
一、引進現代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伴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在教育事業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已經成為普遍趨勢,并且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成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明晰多媒體技術的突出作用,借助多媒體的圖、文和聲音媒體文件,更為生動形象的展現教材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長見聞。
1.創設教學情境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是運用多媒體技術的首要前提,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能力,從而能夠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提升學習效率[1]。例如在《紫藤蘿瀑布》一文教學中,有很多學生沒有見過此種現象,對其認知程度不足,由此,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更為深入的了解文章內容,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創設教學情境。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先呈現出幾幅圖片,讓學生能夠初步了解此種現象,引導學生去深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神奇,感受到作者當時看到瀑布的心境起伏和那份細膩的情感。這種方法能夠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習興趣,所取得的課堂教學效果對比傳統教學方法更為突出。
2.拓寬視野
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夠為課堂教學提供更為詳盡的資料,以圖片、文字或者聲音的形式展現出來,諸如在學習《風箏》一文中,部分學生可能對于放風箏的認知程度較低,只能依靠想象力來想象風箏在天空中翱翔的樣子。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現放風箏的圖片,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還能夠增加對以往童年時候的娛樂活動了解。與此同時,多媒體技術搜索的資料同聲情并茂的朗讀相配合,加之視頻動畫的演示,對于學生學習積極性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能夠增長見聞,拓寬視野[2]。
二、創新教學手段,營造教學氣氛
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式的聽教師講,師生之間缺少有效的互動交流,以致于學生知識吸收速度慢,效率差。由于語文課堂教學本身注重情感體驗,提升學生興趣才能保證后續教學活動有序開展,但是教學手段過于單一、局限,未能有新鮮元素吸引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課堂氣氛如一灘死水般。諸如在網絡上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例子: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哪一個國家最先登陸月球?”課堂上沒有一個學生舉手回答問題,教師只好繼續提問“第一個登陸月球的人是誰?”同樣沒有人回答。這種現象讓一位聽課的教師十分困惑,便詢問一個學生為什么不舉手回答問題,誰知學生淡淡的回答:“這些答案在書本上已經清清楚楚的寫到了,為什么還要回答。”從中不難可以看出,學生對于這種枯燥的課堂教學已經感到十分厭倦,課堂氣氛不融洽,師生之間缺少互動和交流,自然難以提升課堂教學成效[3]。就此類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師,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知識的傳授者,應在充分了解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后,結合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設計合理的教學計劃,并且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做到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只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才能最大程度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豐富多彩的課堂氣氛,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學習參與積極性,積極配合教師完成教學活動。由此看來,只有充分挖掘閱讀主體的潛能,促使學生能夠聯系實際生活,獲得屬于自身的感悟,才能實現自己的個性化思考,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
三、閱讀多樣化,活躍思維
縱觀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現狀,不難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被動的服從教師的安排,缺乏自主性,學生就像是一個罐子一樣,教師極力的將知識灌輸進去,反復練習,完全忽視學生自身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以致于知識吸收速度較慢,長此以往,必然會喪失對學習的興趣。
故此,針對此類問題,應強化閱讀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聯想能力和語言能力,通過閱讀釋放學生的想象力,創設情境,將語文教材中的內容生動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思維聯想,帶入到情境中[4]。例如在《皇帝的新裝》一文中,主要是講述一位虛榮的皇帝,喜歡穿新衣服,為了能夠穿到新的衣服,總是要求裁縫能夠制縫制出更多的美麗新衣服,并向全天下征集優秀的裁縫,為其制作衣服,最后被欺騙,光著身子走在大庭廣眾之下。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騙子為什么能夠得逞,為什么只有小孩兒敢說實話?條件允許情況下可以借助錄音等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營造當時那種華麗又帶有諷刺的情境,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從而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在創造文章時對于皇帝的虛榮心和人們虛偽面孔的諷刺,深刻揭露社會現狀。
四、結論
新課程教育改革后,提倡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尊重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成效偏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難以深入到文章中,領悟作者的中心思想。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場思維碰撞的過程,更加注重情感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良好情境,促使學生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同教師展開思維的碰撞,獲得感悟。只有這樣,才能更為有效的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莫永玲.在網絡環境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13,16(24):30-32.
[2]方娜.中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初探[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13(03):68-69+79.
[3]吳燕清.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初探[J].學周刊,2014,05(10):179.
[4]張彪.閱讀教學中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思考與實踐——語文課堂素質教育教學模式實施初探[J].濮陽教育學院學報,2015,11(01):51-52.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石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