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制度始于英倫,興于美、日,目前已成為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可或缺而又極具廣闊前景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信托法律關系在本質上表現為一種新型動態的財產權關系,是財產權內部各種權利形式和其各自所包含的權能相互間運動和轉換的形態。目前我國的信托業尚處于幼稚階段,信托立法才剛剛起步,信托風險事件頻發,因信托合同產生的糾紛也逐漸增多。鑒此,筆者試圖從探析信托法律關系的基本問題入手,研究信托風險事件及其糾紛處理,以期推動信托業在我國的健康發展。
一、信托法律關系
1.信托法律關系的概念
信托法律關系是一種特殊的民事財產法律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托法》的規定,信托的客體是財產所有權或者財產所有權權利,信托的本質即是財產管理制度。因此,信托法律關系就是以信托財產為中心,由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方面組成的信托財產管理法律關系。
2.信托法律關系的特征
信托作為一種以信任為前提,以財產轉移為基礎,以委托管理為核心的財產管理制度,在商品經濟發展的進程中,顯示了它的強大的生命力。所以深刻認識信托法律關系的外在特征和內在本質,對于完善信托法律規范,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具有特殊的意義。
(1)以信任關系為前提。信托關系的本質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因事關重大,所以委托人對受托人的信任,受托人對委托人的忠誠可靠,成為信托關系成立的前提條件。法律上稱之為信任責任。具體來說,信任責任要求:處于受信任者地位的人,不得使自己的利益與其信任責任相沖突,不得利用這種特殊地位為自己謀利益,也不得將因此種特殊地位產生的利益歸個人所有。
(2)主體的多元性。由于信托關系的特殊功能,要求其主體必須呈多元化形態,這與一般民事法律關系的二元主體相區別通常一項信托法律關系由三元主體構成,即委托人(設定信托、轉移財產所有權的人),受托人(受讓財產所有權、并承諾為第三人的利益管理財產的人),受益人(因受托人管理、處分信托財產而享有所生利益的人)。當然,事情并不絕對,在自益信托中,委托人為自己的利益設定信托,此時委托人與受益人合一。另外,在公益信托中,受益人又是不確定的,可能是社會中眾多的人。這些情況下,表面上脫離了主體多元的特點,但在確認具體的權利、義務關系時,仍然必須區分三元主體的不同地位。
(3)財產的獨立性。信托關系一經設立,信托財產即從委托人的自有財產中分離出來,而成為一種處于獨立狀態的財產。對于委托人來說,其一旦將財產交付信托,即失去了對該財產的所有權,不再屬于其自有財產。對于受托人來說,其雖取得了對信托財產的所有權,但這僅是一種名義上的權利,因為其無法享有該財產帶來的利益。對于受益人來說,其雖享有受益權,但這又僅是一種利益請求權,并不是對信托財產的所有權。由此可見,信托關系一經設定,信托財產即呈現了一種獨立性傾向。
(4)權利與利益的兩極化。信托法律關系中明顯表現出財產權利與財產利益兩極化特征。其具體表現在:第一,原財產所有權人與自己已交付信托的財產相分離。其只能以信托文件的規定來制約受托人,而對受托財產則失去了所有權。第二,受托人對信托財產的所有權同收益權相分離。受托人依信托文件對信托財產取得了所有權,但卻無權從信托財產上取得利益。第三,受益人的收益權同信托財產的所有權相分離。受益人雖然有權從信托財產上取得收益,卻無權對信托財產直接地占有、使用和處分。以上,所有權同收益權相分離,權利主體同利益主體相分離的狀態,正是信托關系的特質所在。
二、我國信托法的適用及完善
1.委托人權利的限制
現代信托最大的特色在于專業機構越來越多的成為主要的受托人,信托的專業管理功能日益重要。在信托法律關系中,這種功能的實現主要體現在管理和受益及監督分離上。受托人享有財產管理權,受益人享有對受托人執行信托事務的監督權。我國在借鑒日本和韓國信托法的基礎上,規定了委托人廣泛的監督權,包括知情權、變更權、撤銷權、解任權等?!缎磐蟹ā返?1條直接賦予委托人而非法院對信托管理方法的變更權,而第22條的撤銷權和第23條的解任權在其他國家原本由法院行使的權利直接賦予了委托人。同時,《信托法》第2條關于信托的定義中信托財產所有權問題也未明確規定,委托人對信托財產的控制似乎有了法律依據,這也增強了委托人的權利。
2.受托人忠實義務和謹慎義務的具體化
受托人忠實義務和謹慎義務是信托事務法的核心。《信托法》第25條是受托人義務的一般條款。在此之外,具體體現忠實義務的主要是第26條禁止利用信托財產為自己謀利;第27條禁止將信托財產轉為受托人固有財產;第28條不得用固有財產與信托財產進行交易。從這些規定來看,一方面,關于禁止利用信托財產為自己謀利的規定過于原則,需要進一步細化;另一方面,第26條絕對禁止為自己謀利的規定也不符合現代信托的功能的實現,一般的原則是,受托人可以從信托財產中獲益,但是,受益人的不應當利用信托財產獲取不當利益。為此,信托法可以規定委托人可以通過信托合同明確規定受托人可以利用信托財產獲益的情形,避免忠實義務條款成為強制性規范。同時,信托法應當細化忠實義務的具體內容,規定具體的利用沖突交易情形。
三、結語
“信托設計因具有規避法律顛覆現制以及擴張自由限縮責任之特質,而所涉及之自由與財富又向為人類最敏感之課題,信托法制本身即為政策理念、價值判斷與法律運作互動關系之絕佳研究對象?!倍鴼v經數世紀,信托制度最終發展成為英美法上最富用途的財產傳承和管理的制度之一。傳統的民法法系國家面對信托在商業領域的廣泛運用,已經或多或少地引進或發掘信托理念。民法法系于英美法系關于信托構造的差異,即在于對信托法律關系當事人在獨立的信托財產上的權利、義務平衡點的變異。中國信托法制上還存在許多重大的理論問題待于進一步澄清,這不僅關系到我國信托制度的生存和發展,同時也關系到信托法的相關配套措施如何有效的確立的問題。因此,對于信托制度一些基本問題需進行明確的解釋,在充分考量社會、經濟、法制等的前提下,確定最終的利益平衡點,完善立法、司法實踐以及實務操作,以期達到法律體系的穩定和統一。
參考文獻:
[1]何寶玉.《英國信托法原理與判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頁.
[2]賴源河,王志誠.《現代信托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8頁.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