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在課堂中已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數學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興趣;這樣有助于學生發現事物的新要素,并進行探索創造;加強直觀教學能直接說明問題,幫助理解問題,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從學習中得到無窮的樂趣;實踐對于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著“催化”和“檢驗”的作用;觀察能力是認識事物,增長知識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構成的重要部分;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和生活緊密相連課堂中運用生活素材會讓學生感到親切有興趣。
關鍵詞:課堂興趣;數學課堂
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已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學”與“我要學”,效果截然不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重視的問題。盡管幫助學生逐步明確學習數學的目的和提高學習數學知識,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但是,對小學生來說,更重要的要靠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從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學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對教學將起到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興趣的培養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興趣能激發大腦組織,加工有利于發現事物的新要素,并進行探索創造。興趣是學習的最佳營養和催化劑。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對學習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它能使學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對激發學生興趣談幾點體會。
一、加強直觀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單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直觀”上下功夫,還是遠遠不夠的。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矛盾,還應該充分利用直觀教學的各種手段?!爸庇^”具有看得見,摸得著的點,“直觀”有時能直接說明問題,有時能幫助理解問題,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從學習中得到無窮的樂趣。由直觀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體現了“直觀”教學的優越性。例如,教師在講“同樣多”的概念時,先將兩隊小朋友進行拔河比賽的情景圖展現在學生面前,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從畫面的觀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樣多”的概念。由于學生喜歡拔河比賽之類的游戲競賽活動,所以學習就感興趣。在講比多(少)應用題時,事先用白、黑紙各剪兔子紙型12個和7個。教學中運用教學小黑板,進行貼示,從貼示中說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后又要學生依據“同樣多”“多多少”“少多少”來說明圖示或自己動手擺圖形,這樣,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不僅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這一類應用題的有關概念和解法,而且提高了學習應用題的興趣和愛好。
二、通過實踐操作,調動學習積極性
實踐對于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著“催化”和“檢驗”的作用,只有親身體驗過的知識才能被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練地運用。教學時教師應注意向學生多提供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認識身邊事物?!唤逃疫@樣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讓他們親自動手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學生積極性就高,教學效果就好,特別是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這樣做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講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教師為了讓學生區分面積和周長,可以要學生先剪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它們的面積和周長各指的是什么。為得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先讓學生用紙剪一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長方形、正方形圖形的面積有多大,量一量數學書的書面有多大。由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參加實踐,所以,學習興趣很濃,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記憶牢固。
三、巧妙設問,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是藝術性的勞動,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恰當的姿勢和手勢、巧妙地設計各種啟發式的問題,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十分注意自己的數學語言,無論在復習舊知導入新知時,還是進行新課時,或是鞏固新知時,都應注意巧妙地設計一些思考性較強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例如,在講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先讓學生進行求相同加數的和的加法計算,或師生進行計算比賽,從而提出教師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結果?或提出這樣連加多麻煩,還有沒有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什么方法計算要簡便?當學生認識到用乘法計算簡便后,老師又提出2×3讀作什么?它表示什么?3×4讀作什么?表示什么,乘號前面的數是什么數?乘號后面的數是什么數?結果叫什么?通過層層設問,就能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持續發展。
四、觀察能力的培養,學習興趣的產生
觀察能力是認識事物,增長知識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構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觀察方法,學會在觀察時透過事物表象,抓住本質,發現規律,達到不斷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我認為人們對知識的認識和積累都是通過觀察實踐而得到的。沒有觀察就沒有豐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確的推理、概括和創造性,所以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去觀察思考,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數學的趣味性,又創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
五、貼近生活現象,導入數學課堂,提高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親切有興趣,我們就從他們的生活中提取數學知識、法則、概念等,使他們感受到今天在課堂中學習的知識正是來自于生活之中,從而使進入學習的一開始就感到數學的價值,激發起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學習“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教師把以前到超市購物小票帶到課堂,向同學介紹購買的商品,同時提出問題請大家合作解決。如“一枝鋼筆和一個筆記本共用多少錢?”,“一支牙膏比一塊香皂少多少錢?”還有的同學提出請同學們幫忙驗證一下售貨員阿姨所找的錢數是否正確。這些問題來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法則。購物實踐活動,使學生對學習材料產生了興趣,數學法則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數學知識就在孩子們熟悉的生活中。再例如“垂直與平行”一課,在創設情景時,教師選擇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提出了富有思考性和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拿出兩根筷子,讓學生猜測“兩根筷子掉在地上可能會形成怎樣的位置關系?”熟悉的生活情境問題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簡約的設計迅速的激發了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讓我們給學生一片廣闊的天地,給他們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樂學、好學普學,讓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在課堂學習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西省信豐縣陳毅希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