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讓初中生愛上歷史,愛上歷史課,本文從歷史的重要性,師生溝通,導入設計,多媒體設備的運用,學法指導五個方面介紹了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以達到學生喜歡歷史的結果。
關鍵詞:歷史教學;培養;興趣
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是歷史新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每一個歷史教師所面對的一個難題。 歷史,并非每個學生都愛學,因為歷史知識,古今中外,包羅萬象,學起來確實有些枯燥,由此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怎樣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們對事物喜愛的情緒,是人們獲取知識、探索真理的動力之一。學生一旦對學習感興趣,就會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積極地去學習。那么,究竟如何培養中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呢?我結合多年的教學經歷,覺得有以下五種方法可供參考:
一、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科學習的重要性
“讀史使人明智”,“忘記過去就等于背叛”,歷史教學是向學生展現一幅幅生動形象的歷史畫卷,在這些歷史畫卷中有數以萬計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及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無數優秀的成果、精華。如果教師能把精彩的歷史故事、活鮮的歷史人物引入課堂,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僅是為了考試,也是為了增長知識,拓寬視野,提高自身的歷史素養。學習歷史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塑造學生人格,從而使枯燥無味的歷史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魅力。另外,學習歷史還為學生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在高中,歷史的學科地位得到提高,從副科變為主科,其重要性不亞于語英數三大主科,如果初中沒把中外通史認真地學一遍,到了高中學習專題式的歷史將會感到十分吃力。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使學生產生\"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強烈愿望,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促進學生產生自學課本的欲望。
二、加強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條件之一,有助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是一種真誠的人與人的心靈溝通,是師生相互關愛的結果。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熱愛一位教師,連帶也會熱愛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他會積極主動地探索這門學科的知識,這也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因此建立和諧、真誠、溫馨的師生情感,需要我們真誠的關愛每一位學生,努力完善自己的個性,自覺提高自身修養,擴展知識面,在教學過程中展現獨特的個性魅力,教育工作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課堂上,盡可能地縮小師生間的空間距離,最大限度地和每一個學生做心靈上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勞動,多征求學生意見,盡量滿足學生學習心理上的需求,并使學生從心理上感到老師重視他們。教師要時時關注他們每一個人,給每一個同學平等的機會和成就感。課間多與學生交流,談談天,問一些同學的學習生活情況,講一些歷史趣事。這樣,學生覺得你可親,主動和你接近,愛屋及烏,親其師,信其道,對歷史學習就會感到興趣。
三、精心設計導入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歷史課教學也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要象一部優秀的電影、小說那樣,一開頭就能把讀者吸引住。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第十四課《全國抗日戰爭的開始》一課中,我是這樣導入的:多媒體展示圖片《盧溝橋的烽火》《戰火中的上海》《南京街頭尸橫遍地》,然后問學生美麗的盧溝橋為什么會有戰事?上海為什么會籠罩在戰火之中,作為當時都城的南京為什么又會尸橫遍地,在這三個地區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激起學生的探知欲。又比如在八年級上冊第二課《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我先圖片展示了圓明園焚毀前后的景象,繼而播放了一段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視頻資料,然后問學生作為皇家園林的圓明園為什么會遭此劫難,我們的北京城為什么會被英法聯軍占據,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學習,調動他們學習本課的興趣。
四、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
歷史教學需要直觀教具,插圖、掛圖對直觀教學起主要作用,特別是多媒體的運用,很多教學實踐表明,合理運用多媒體可以加強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多媒體的利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枯燥的局面,使得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教學的內容更加言簡意賅,更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例如,為了更好的講述《明治維新》,我通過PPT向學生播放了《大國崛起》中有關日本發展的內容,然后再配上相關圖片,讓學生可以更直觀的了解明治維新給日本帶來的變化,對學生加深印象有很大的幫助。讓歷史不再是那么暗淡。
五、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獲得成功感
每一個人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獲取承認、獲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時,會情緒高昂興趣倍增。因此,給學生創造一個成功的機會,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歷史學習最主要是記憶。我在教學中,結合歷史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梳理知識脈絡,構建歷史知識結構體系,使學生在動手動腦的實踐中,把散、亂、細、多的各個知識點串聯糅合成一個整體,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易于學生想象記憶,并要求學生在想象記憶時,能用口把整個知識結構簡概表述出來。我還指導學生對一些易于混亂、模糊不清的知識點,用對比方法加以記憶。這樣,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學會了用結構記憶法、想象記憶法、表述記憶法、對比記憶法、特征記憶法等等學習放法,對歷史知識的記憶效率大大提高,心理有了成就感,學習興趣也隨之增強。
總之,在歷史教學課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師生產生情感共鳴,融為一體。我在近幾年的歷史教學中,不斷大膽嘗試以上做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繼續探索,創新,完善,使學生真正的愛上歷史,產生興趣。
(作者單位:江西省鷹潭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