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口語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每個學生都希望能夠流利而自信地使用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是學生。但是,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口語水平相對較低,英語口語中的語言僵化現象普遍存在。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何在?在教學中如何改善?本文試圖在心智哲學的理論框架下對非英語專業學生口語僵化現象進行分析。
關鍵詞:口語僵化現象;原因;心智
一、引言
口語僵化在理工科大學生中非常普遍,問題也更為嚴重。相當多的學生長期甚至也可能永久地困囿于這種停止不前狀態之中,因而對口語學習失去了信心,甚至完全放棄了口語學習。對于大學英語教師來說,口語僵化也是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很難突破的瓶頸。因此,基于對當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停滯不前現象的觀察和思考從實證角度,本文試圖在心智哲學的理論框架下對非英語專業學生口語僵化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
二、研究現狀
“僵化”一詞自Selinker 在中介語研究過程中提出后,人們對中介語僵化現象的研究方興未艾,該現象主要指“學習者對中介語學習在未達到形式目的語模式之前就永久停止”,不管學習者接受的信息輸入有多少,這種趨勢都不容易改變或去除,語言水平和產出性技能的提高成為難題。
自他以后國內外語言學者分別從生物、社會文化、語言、交際、認知、心理、語言學等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探討,使僵化的研究更加深入,成果更加豐碩。其中僵化原因的研究成果尤為顯著,也漸趨成熟。僵化的激活策略研究卻相對滯后。多數語言學家認為僵化不可解除,他們至多提出如何避免僵化的產生,對于如何從教學實踐角度解除口語僵化很少做專門的實驗。
國內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始于陳慧媛。她(1999)總結了國外有關僵化的理論,把它們概括為內因說、外因說和內外因互交說。最近幾年的相關研究有,李秋會(2009),指出口語僵化的預防策略有:完善輸入;激活輸出;恰當反饋;消除心理障礙;恰當應用交際策略改革考試制度。劉艷春(2009)提出英語演講課是提高學生口語水平的有效途徑;陳楚雄(2010)指出關于僵化問題國內相關研究大概有四個方面:書面語僵化研究;口語僵化研究;不同類型語言學習者的語言僵化問題;蔣曉峰(2012)提出了造成口語僵化四個方面的原因:關鍵期后的母語負遷移;教學過程的負面影響;對翻譯手段的過度依賴;缺乏優化口語輸出質量的動機。并且,提出了相關的策略研究:確保外語輸入的高質量;提高糾錯反饋的有效性;外語直接思維的構建。于寧潔(2014)針對高職英語口語教學中的中介語僵化,結合中介語理論,從教與學兩方面探究了學生口語僵化的成因,并提出了緩解或避免僵化現象的相應措施,以期有效促進高職英語口語教學。
以往的研究基本上是對國外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和歸納,而且研究對象多為英語專業大學生。在心智哲學的理論框架下,本文旨在揭示口語僵化的原因。
三、心智哲學
心智哲學是21世紀的第一哲學,是研究身心關系的哲學。與語言哲學不同,心智哲學不再將語言活動看作哲學直接面對的研究對象,而是把語言活動看作心智活動的反映,心智活動才是心智哲學研究的對象。對于心智哲學來說,其研究目標主要解決三個問題:①心智的本質和心智的工作原理;②心腦問題;③對有關心智的各種各樣的心理概念應如何進行分析的問題。本文從第三個問題入手,以心智哲學為研究突破口把哲學理論與實際應用的口語教學過程聯系在一起,對非英語專業學生口語僵化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相關研究。
四、僵化現象產生的原因
口語僵化現象產生的原因很多。結合國內外學者對于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的相關研究,以及問卷調查的結果,我們發現,導致僵化的原因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環境因素,另一方面是認知因素和社會情感因素。
一方面,環境因素主要與母語負遷移有關。母語的遷移是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母語的在語音、語法、語義等方面的影響。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60%以上的受試者的漢語語音體系已經較為完善。因此,他們在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就存在。經過長時間的影響,由于母語負遷移的影響而造成的口語中的錯誤逐漸定型,僵化以至于很難改正。內蒙古科技大學的學生大部分來自中國北方省份,在漢語方言中,就存在著[w] 和[v] 兩個音的混淆。兩組受試學生分別有80%以上的學生存在著[w] 和[v]混淆現象。因此,學生無法正確分辨含有 [w] 和[v] 的詞匯。另外,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用英語表述的過程中經常機械地把漢語逐字逐句的翻譯過來,幾乎沒有形成英語的語言思維。這些表述雖然沒有語法錯誤而且我們能夠明白說話人的意思,但這樣的表述不是地道的英語。
另一方面,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與語言輸入的質量有關。語言的輸出建立在輸入的基礎上。有輸入才能夠有輸出。在教學過程中,語言的輸入主要有教師的語言、課本以及同學相互間的交流。因此,輸入的質量取決于教師,教材的質量、以及學生的情感因素。通過對我們正在使用的教材的調查來看,教材中似乎有不少疏漏。另外,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由于語言基礎較為薄弱,所以羞于開口,總是擔心出錯,這也正是造成非英語專業學生口語僵化現象產生的情感因素。
五、結論
本文借助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非英語專業學生口語僵化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相關分析。希望對于外語教學者與外語學習者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口語僵化方面的研究能夠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Selinker, L. Interlanguage[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 1972(10):209-231.
[2]陳慧媛.關于語言僵化現象起因的理論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3).
[3]戴煒棟,牛強.過渡語的石化現象及其教學啟示[J].外語研究,1999(2).
[3]陳楚雄.國內中介語僵化現象研究[J].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10(09).
[4]劉艷春.英語演講課:改變學生口語僵化現象的有效途徑[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9(01).
[5]陳繼良,譚竹修.中介語石化現象與口語教學[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6(03).
[6]蔣曉峰.口語語僵化視角下的中國成人外語教學對策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2(08).
作者簡介:
趙慧(1980.5— ),山西長治人,漢族,女,講師,碩士,認知語言學。
內蒙古科技大學外語基地項目:基于心智哲學的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的研究,編號:JY2014116
(作者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