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有許多教學方法,比如:講授知識——語言知識、寫作知識;傳授技巧——從觀察到組材、從構思到寫作、從初稿到定稿;作文練筆——改寫仿寫、獨立寫作;作文積累——抄寫、背誦、閱讀;作文批閱——集體講評、個別輔導等等。從理論上說,每一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作文學習都是必須的,而且是有效的。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每一種教學方法,在學生學習作文的歷程中,教師只有利用合理的教學組織方式,把握恰當的介入時機,才會發揮它的最大效力。然而,目前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實際教學中,對各種教學方法缺乏統籌,應當予以整合。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法策略的時候,在宏觀上處理好兩個關系:第一,感悟學習和理性指導的關系;第二,集體教學和個別輔導的關系。對于這兩個關系的處理如何,關系到目前教師作文教學方法能否走出誤區。
一、學習和理性指導
感悟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直覺領悟書面語言表達技藝的學習方式,是學生作文思維形成必須經歷的過程。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兒童思維發展理論,作文思維就是指作文心理結構,它涉及到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四個方面,而圖式是心理結構的核沙。在作文心理結構中,作文圖式是學生對作文認識的起點和核心,它圍繞著作文這一主題組織知識的網絡結構,其中既包括作文的陳述性知識,也包括作文的程序性知識,同時還包括作文的策略性知識。
根據認識的普遍原理,學生作文心理圖式的形成過程是由感性領悟到理性認知的過程。在感悟學習過程中,書面語言表達技藝在學生大腦中處于緘默狀態,不可言明,其表征呈現為一種能力。比如:“比喻”這一修辭技巧,許多學生認識“比喻”的概念、用法和作用等知識之前,就已經通過大量的讀寫領悟到了“比喻”的內涵和作用,并且在實際的說寫中能夠運用它,只是無法用語言把“比喻”的內涵一、作用和用法表述出來。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尤其是小學學段,學生作文心理圖式還處于感性領悟階段,在教學指導少,直覺領悟書面語言表達技藝的學習方式就更為重要。
感悟學習,在我國古代就是學習寫作的主要學習模式,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元代學者程端禮曾作形象的比喻:“讀書如銷銅,聚銅入爐,大輔扇之,不銷不止,極其費力。作文如鑄器,銅既銷矣,隨模鑄器,一冶即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所謂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者此也。”仿寫和閱讀是體驗感悟書面語言表達技藝的兩種最基本的方式。其它如抄寫、背誦、教師的實例啟發等等。
理性指導是在感悟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進行的寫作知識傳授,引導學生由感性學習七升到理性學習的基本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書面語言表達技藝在學生大腦中逐漸由緘默狀態發展到可以言明的狀態,學生逐漸形成對書面語言學習的元認知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寫作知識的教學務必精要有用。應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理性指導的總體策略是小學滲透、初中點撥、高中系統講解,具體的教學方法在各學段教師要根據學生作文所表現出來的問題,對癥下藥,采取相應的策略。小學階段,尤其是學習作文之初,針對學生作文中的問題,教師如果直接向學生講授理論知識,由于學生大腦中尚未建立起關于作文的思維圖式,教學效果將幾乎等于零。此時,教師可以采取實例啟發的方法。比如,學生作文開頭引入的不好,教師就向學生提供與學生作文體例相似的若干篇文章的開頭,引導學生比較、體會,然后指導學生如何寫。在小學后,由于學生大腦中對于各種文體、各種寫作方法已經建立起一定的圖式,針對學生作文中的問題,教師就可以直接運用理性知識對學生進行指導。感悟學習和理性指導在學生作文思維發展過程中是并行存在的,要根據學生作文思維發展水平決定二者在學生思維發展過程中的權重。感悟學習和理性指導在學生作文思維發展過程中的并行關系和所占權重可以用下圖表示:
二、集體教學與個別輔導
集體教學指教師面對班級全體學生進行作文訓練的教學組織方式,個別輔導指教師面對學生個體進行作文訓練的教學組織方式。根據書面語言表達思維的個性化特征,作文教學的組織方式應重視個別輔導,然而,目前教師作文教學實踐,從命題、.指導到講評以及對學生觀察能力、構思能力、修改能力、寫作習慣的培養,基本上都以集體教學為主,忽視個別輔導。這里有主觀認識上的原因,更有客觀條件方面的限制。
第一,對作文集體教學和個別輔導的教學組織方式,在作文教學中的地位,認識不到位。
過去,人們對于作文集體教學作用的理解是片面的,教師按照教學大綱或者學校課程安排,每周兩課時或者每單元兩課時的集體教學安排,把作文布置下去、課下在作文本上寫寫評語、集體講評指導指導,認為就完成了教學的主要任務。如果僅此理解作文教學,那么我們說這種教學遠沒有完成作文教學的任務。這種集體教學在教師指導作文、學生學習作文的過程中,僅僅處于輔助性地位。這種集體教學僅僅是讓學生知道了作文的任務、學生按照教師的布置寫了、學生也知道自己作文的水平和作文的缺點了,但大多數學生就是不知道自己的作文通過什么途徑改進、怎樣改進。
對于個別輔導的理解也是狹義上的,僅僅局限于對教師布置的具體作文而進行的具體時間具體地點的指導。廣義上的個別輔導,指教師的指導融入與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思想交流中,日常化、生活化,對教師來說是有意識的,對學生來說,則是非刻意的、潛移默化的,這種廣義上的個別輔導是隨時隨地的,甚至是異時異地的。這種個別輔導,在教師指導作文、學生學習作文的過程中,應處于主導地位。因為通過個別輔導,學生真正知道了通過什么途徑改進作文、怎樣改進作文。
第二,作文教學的個性化特征要求教師要照顧到每個學生的作文進展情況,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思想成長、語言積累都要給予充分的關注,并且能夠根據每個學生作文進步的不同特征,實施不同的輔導方法。然而,我國目前中小學教學班班容量過大,致使教師沒有精力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依照教育部有關規定,中小學教學班班容量,一般為45人左右,最多不得超過55人。但是,事實土全國各地中小學,尤其是城鎮中小學,教學班人數遠遠超過了規定的人數。由于班容量過大,班級的整體性教學任務己使教師不堪重負,學生的個別輔導就可見一斑。因此,作文教學的個性化特征在大多數學生身上無法獲得體現,只能作為整體教學的步驟走走過場,其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隨著人們認識的進步,科技的創新,社會的發展,個性的解放,作文教學組織方式以個別輔導為主、集體教學為輔己經越來越走向可能。第一,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作文的個別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時空,教師利用網絡各種傳遞方式,可以異時異地與學生進行學習上的交流。第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教學的物質條件將越來越充裕,小班化教學將成為可能,為作文的個別教學的實施提供物質支持。
總之,作文教學在教學組織上,如果不加強個別輔導,提高作文教學效益將永遠是一個夢想。
(作者單位:江西省余干縣康墾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