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司在法律上不僅是一個獨立的經濟主體、社會機構,也是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應該與其他社會成員一樣,肩負起社會責任。公司在經營過程中不斷壯大,涉及到的利益主體也增多,公司與利益主體的關系也變得緊張起來,其責任也加大了。隨著新一輪《公司法》的修改,在理論和實踐中公司的社會責任變得越來越熱,各種不足也凸顯出來。因此,必須加大公司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公司社會責任;公司治理;利益關聯者
一、公司社會責任內涵
美國學者指出,“公司社會責任是指公司董事會作為公司各類利害關系人的信托受托人,而積極實施利他主義的行為,以履行公司在社會中的應有角色”。赫赫有名的美國經濟倫理學家理查德·喬治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是經濟責任,企業的社會使命并非僅僅來源于法律,即提供豐富的高物美價廉的商品。美國學者伯爾認為公司社會責任是:“商人按照社會目標與價值,響應有關政策,作出相應的對策、采取理想的具體措施的義務。”21國際標準化組織在《社會責任標準指南》中指提:“組織社會責任,是組織對運營的社會和環境影響采取負責任的行為,其行為要符合社會利益與可持續發展,以道德行為為基礎,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全面參與企業的各項活動。”
上世紀90年代,我國法學界才正式從法律層面對公司社會責任進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盧代富指出:“所謂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謀求股東利潤最大化之外所負有的維護和增進社會利益的義務”他認為,公司社會責任應有廣、狹二義,廣義社會責任包括法律層面上的社會責任和道德層面上的社會責任;法律意義上的社會責任是指由法律規定的并經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責任;法律層面上的公司社會責任是公司承擔社會責任最低限度的責任要求,它是對公司的強制性規定,如果違法必定受到法律科處的不利后果。道德層面上的社會責任是沒有被法律強制加以規定的,由公司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和企業的經營理念,自愿履行并非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責任。朱慈蘊認為公司社會責任為:“公司應對股東這一利益群體以外的與公司發生各種聯系的其他相關利益群體和政府代表的公共利益負有一定的責任,即維護公司員工、用戶、供應商、政府、債權人、消費者、環保等利益。”
由此可見,大陸學者傾向于公司除了滿足股東利益最大化,還應兼顧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增進社會和諧。
二、公司社會責任的理論探究
公司社會責任的理論根源在法學界是一直引人熱議,眾說紛紜。但是公司社會責任理論在爭議中逐漸被多數人所認同,下面梳理一下有代表性的幾種理論:
1.利害關系人理論
利害關系人理論是支持公司社會責任的主要理論。所謂利害系人也被稱為利益相關者,指與公司利益有密切聯系的不同利益群體,如股東、債權人、職工、消費者、債務人等等。該理論主張:“除了股東外,事實上還有其他團體,公司于決策時必須兼顧其利益”這些眾多的團體對于公司的存在與具有密切的利益,若沒有這些團體,公司也將不復存在。此理論的核心是公司的經營行為不是追求股東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目的,同時要兼顧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并在此基礎上明確了公司社會責任。
2.公司合社會性
公司在社會生存,是一種社會組織,必然具有社會性。公司與自然人一樣,具有獨立性和社會性。首先,要有獨立財產和承擔獨立責任;其次,公司是社會的一種組織形式不能離開社會而孤立地存在,其發展離不開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公司只有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才能更好的創造社會財富,服務于社會。
3.國家干預論
在資本主義時期,國家對經濟很少干預,國家充當的是守夜人身份。但是,自由競爭所引起的生產集中,最后到壟斷,打破了良好的經濟秩序,帶來了大量的社會矛盾,甚至引起了社會恐慌。此時,國家為了整體利益,必須充當“家長”的身份,借助于法律、政治、經濟手段進行適當干預,發揮市場應有的作用。
三、我國公司社會責任的缺陷
1.公司社會責任含義不明
“公司社會責任”自從一提出來就爭論不休,至今還帶有一定的比較模糊性。我國《公司法》第5條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但顯得太籠統了,不具有可操作性,尚需進一步明確其含義,責任范圍,違法后果,公司在運作中也不知道怎么做。
2.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設立公司的初衷是盈利,公司的社會責與公司的營利性在一定程度上會有沖突,因此公司社會責任的承擔需要監督。目前我國《公司法》還缺乏監督和激勵機制。對公司的監督職能僅僅依靠公司內部本身的自律性是達不到好的效果的。但是《公司法》第5條強制性承擔社會責任,打擊了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積極性。
四、完善公司社會責任的措施
1.確定公司社會責任內涵
傳統公司理論堅持公司是一種經濟組織,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是公司的唯一目標。公司作為獨立的組織存在于社會時,其也是一社會成員,需要對社會承擔響應的責任。理論與實踐表明將股東利益無限放大,對公司的健康成長和社會整體利益的增加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公司應提升社會責任意識,將社會責任與盈利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可偏廢其一,才能實現雙贏。
2.完善公司社會責任救濟途徑
“無救濟的權利等于無權利”,這句法諺道出了權力救濟的重要性。有權必有救濟,有權必有責,這是為了更好的維護權利。為了保護股東及公司利益,《公司法》規定了股東派生訴訟制度和股東代表訴訟等制度。由此,我們應該建立相應的集體訴訟制度,把公司的社會責任作為司法實踐的依據。由于公司的社會責任涉及到的人很多,侵害的是眾多人的相關利益,涉及到不特定的第三人,甚至侵害到國家利益,因此我們也可以設置公司社會責任的公益訴訟,追究相關責任主體的法律責任。
參考文獻:
[1]崔欣:“對公司的社會責任理論的探討”.《當代法學》,2003年第2期,第41頁.
[2]劉俊海:《公司的社會責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頁.
作者簡介:
馮近芯(1989—),男,漢族,四川達州人,現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經濟法。
賴楊山(1990—),男,漢族,江西贛州人,現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經濟法。
(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