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筆重彩就是指工整細密和敷設重色的繪畫藝術即濃重色彩的畫法。材質上主要以礦物質顏料為主而畫面以色為主,設色濃重、艷麗、華貴,給人以高雅富麗堂皇的感覺。工筆重彩一般采用積染套色的方法,通常所謂“三礬九染”就是指此種畫法即每遍施色薄,層層加深,數遍后加染一遍膠礬水以固定已上的顏色,使得畫面色彩厚重、沉著。
關鍵詞:工筆重彩;敦煌壁畫;裝飾性;運用;研究;新發展
工筆重彩畫自魏晉萌發分科,歷經隋唐五代的發展,到宋元逐漸在題材上形成了工筆重彩花鳥和工筆重彩人物等畫種。尤其兩宋是繪畫發展的重要時期,宋徽宗以最高統治者兼書畫家的雙重身份置身投入藝術的實踐和變革中,他在畫院中設立“畫學”。所試題目往往摘取古人的詩句,如:“踏花歸去馬蹄香”,“亂山藏古寺”,“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等。在強調對形象的精確刻畫的同時,著重以創作者的構思是否奇妙來委婉來評判其作品。在兩宋宮廷畫院藝術標準的推動下,在主題和風格上形成了文學浪漫化的裝飾性特征。在工筆畫中裝飾性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即從構圖、線描、著色到形象的細部處理都帶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裝飾性。關于其裝飾性一方面是來源于傳統的程式化手法,一方面是作者對生活中的形象通過提煉、夸張、創造而形成的美感效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敦煌壁畫,不僅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礦物色應用及顏料制造的輝煌成就,同時更反映我國幾千年間繪畫與藝術的發展進程,突出的顯示出色彩的高度感染力與表現力及其色彩的豐富性、多樣性無不顯示出高度的藝術審美價值,成為中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與完美的結合。而帶來這巨大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也在其所用的顏料——礦物顏料。根據國內外對敦煌石窟藝術所用顏料的研究,所采用顏料有30余種,其中絕大多數來自于天然礦物。從壁畫的用色角度來說,敦煌壁畫可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主要是十六國時期;中期為隋唐、五代時期;晚期為宋元直到明清時期。故而,在中國繪畫歷史的早期,工筆重彩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現代重彩是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包含現代文化積聚當代特色的審美條件下變革及發展下來的新畫種。運用了現代色彩,材質的獨特性,大膽結合了西方繪畫中的構成和裝飾美,以點線面的有機結合,特有的造型形勢,特殊的肌理交織,多種元素,來強化中國繪畫的表現力,體現了現代的裝飾性及其趣味性。現代工筆重彩是古今中外繪畫形勢的有機結合,突出了色彩的華麗,為中國繪畫開辟了一個新的空間新的視角、新的領域。迄今為止,工筆重彩一直被藝術家們繼承和傳誦,歷經幾代人的努力,尤其以丁韶光為代表的中國現代重彩畫派在世界上的成功,預示著中國工筆重彩實現了中國繪畫在世界藝術殿堂的一席之地,它給長期以來以發揚民族性為前提,關于“民族性”與“國際性”問題的爭論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工筆重彩之裝飾性運用與研究的歷史與社會背景,影響與歷史意義。立足當代,以現代工筆重彩為出發點,回溯歷史,對其“裝飾性運用與研究”做整體性的梳理,歸結古往今來工筆重彩的重要地位,及其結合西方繪畫及其當代設計領域,予以重視,對現代工筆重彩的發展趨勢及其包含的裝飾性運用與研究,勾勒出世紀性戰略地位,呈現出一道亮麗的奇葩。
工筆重彩在早期中的運用與發展。研究回顧傳統中的工筆重彩的裝飾性表現。以敦煌壁畫為切入點,來展開研究其裝飾性,藝術性,社會性,歷史性,政治性等探討與研究,突出其重大意義。
工筆重彩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運用與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外來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激烈沖撞、材料與繪畫技法的改進等等因素,為工筆重彩畫的振興與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當代畫家們在繼承傳統工筆重彩畫優良傳統的同時,不斷地從西方繪畫、日本繪畫及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創作出一大批的優秀作品,使服飾表現也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美。
工筆重彩裝飾性是指在畫面的線描、造型、構圖、色彩等諸方面,采用“裝飾”的觀念和手法將客觀對象加以主觀的藝術加工,從而使畫面效果更強烈而富于沖擊力,更加符合當代受眾的視覺審美需求。然而現代社會把裝飾性更深入地引進工筆重彩畫中來,并充分運用各種材質,以造型、色彩、肌理交織而成的視覺美感,豐富工筆重彩畫的表現力,裝飾美感,加強了畫面平面的視覺,使其畫面裝飾美,產生節奏感。如何更好地運用其裝飾性的表現手法,加強工筆重彩畫的視覺沖擊力,使工筆重彩這一代表民族特色的畫種的運用與研究得以進一步的提高與推廣,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現代工筆重彩畫創作中增強的裝飾性運用,一方面固然是為了滿足形式審美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思想內容表現的需求。在創作過程中,目的是在表現生活的同時用藝術來裝飾生活,來美化生活,使我們日常生活豐富多彩。其裝飾性切身應用在我們周圍,從而使作品達到更高的美學價值及其經濟效益。從這個角度來說,充分重視和探索工筆重彩裝飾性運用與研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需要和發展的必然趨勢。
“工筆重彩之裝飾性運用與研究”這一大范圍之內,可作相應的藝術家研究個案等系列論文,旨在梳理古代,現代,西方繪畫發展,裝飾性設計發展趨勢,在代表中國特色的民族繪畫特點基礎上對工筆重彩之裝飾性運用與研究,對今天的理論爭辯、美術歷史教學、以及畫家的藝術實踐有導向性意義。
不僅是古今中外繪畫形勢的有機結合,新材料和新技法的運用,為中國繪畫開辟了一個新的空間新的視角、新的領域,預示著中國工筆重彩實現了中國繪畫在世界藝術殿堂的一席之地,也給長期以來以發揚民族性為前提,關于“民族性”與“國際性”問題的爭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目的是在表現生活的同時用藝術來裝飾生活,來美化生活,使我們日常生活豐富多彩,其裝飾性切身應用在我們周圍,從而使作品達到更高的美學價值及其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代表了現代審美取向的發展與應用。
參考文獻:
[1]《中國重彩畫材質與表現》郭巍,趙芳著云南美術出版社,2002.8.
[2]《工筆人物.重彩法》佘松出版于《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1.
[3]《現代工筆重彩畫技法》唐薇編著出版社:陜西人民美術出版,2001.7.
[4]《裝飾色彩》陸紅陽出版于《廣西美術出版社》,2003.8.
[5]《裝飾繪畫》李明偉出版于《廣西美術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四川樂山市中區樂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