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隨著“國學熱”的興起,一大批學者開始倡導學習經典,加上大眾媒體的推波助瀾,經典誦讀教育因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卻往往不得要領。通過對古今經典誦讀的整體反思,我們可以發現當前小學生經典誦讀的問題。提出基于此的教學策略。具體策略即把握認知對象,體會經典作品的形象美、韻律美與情意美;把握認知結構,拓寬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把握記憶與理解過程,加強記憶、循序漸進。
關鍵詞:小學生;經典誦讀;認知過程;教學策略
一、引言
現代的經典誦讀已不是語文教育的中心環節,誦讀的篇目雖與古代大致相同,也很重視讀的重要性,但特點卻有所區別,我認為概括起來主要有兩方面:
(1)注重背誦與記憶 現代的經典誦讀,尤其在小學階段有別于古代的“讀思結合”,它對經典作品的理解要求不高,只需大致了解即可。原因在于,小學階段學生記憶力和理解力的發展呈相反的趨勢,學生的記憶力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退,而理解力卻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不斷提高的,在小學進行經典誦讀教學就是抓住學生記憶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大量識記經典作品,開發記憶潛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自然會對學習的經典作品有所理解。
(2)注重多元教育價值的發揮 現代的經典誦讀,尤其在小學階段,注重發揮其開發智力、培養品德、強化民族意識和提升審美能力等多方面的教育價值。它追求的是在反復的誦讀中,潛移默化地感悟作品的語言美與意境美,提升小學生的傾聽表達能力,形成尊師敬長與人為善的良好品德,培養愛國精神,傳承民族文化。
教師在孩子們的誦讀過程中可以“不求甚解”,讓孩子們去慢慢體會它的意境,聽其自然,使經典的作用慢慢滲透進孩子們的心靈。
二、對當前小學階段經典誦讀教學現狀的思考
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小學生喜歡經典誦讀的原因,就在于這些經典作品比現代文讀起來更瑯瑯上口。作品中每一句字尾的押韻,語音的高低升降、抑揚頓挫,節奏的停頓起伏,學生未必能夠說得清楚,但是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他們已經潛移默化地認知到了,并且有意無意地將其運用到了日常的生活中。例如,在課間活動中,我就看到一些學生將孟郊的《游子吟》融入到游戲中去,一邊跳皮筋一邊誦讀詩文,背誦的每一個字句都和腳踩的節奏一致,跳皮筋的高度也和語音的高低升降一致,可見學生已在反復的誦讀中認知到了語音的起伏與節奏的變化。再如一些學生還會將誦讀的作品改變成順口溜,雖然有的內容上過于通俗,但這也是他們認知到韻律的一種表現。有的學生就將孟浩然的《春曉》改編成了“春眠不洗腳,處處蚊子咬。一來大狗熊,誰也跑不了”,可以發現改變后的詩文幾乎每一句末尾都押了“ao”的韻,學生事先并沒有刻意這么寫,但他們已在不知不覺的誦讀中認知到了這一點。
我們對小學生在進行經典誦讀過程中的認知機制不夠了解,教師不了解小學生是如何認知所背誦的經典篇目的,即他們是怎樣理解的,理解的程度如何;教師不了解小學生經典誦讀的認知結構是如何的,即什么樣的知識經驗有利于小學生的經典誦讀;同樣,教師也不清楚通過誦讀經典小學生頭腦里真正留下的是什么,僅僅是字詞句的意思,還是詩文的韻律、意境或情感。 因此,只有把握小學生在經典誦讀過程中的記憶與理解過程、認知結構、認知對象,才能提高他們對誦讀作品的認識、解決他們背誦困難的問題,才能有效地發揮其多元的教育價值。所以,下文就將從學生身上入手,探究他們在經典誦讀過程中的認知機制是怎樣的,從而基于此提出行之有效的小學生經典誦讀教學策略。
三、基于小學生經典誦讀認知機制的教學策略
認知心理學中,奧蘇泊爾的有意義學習強調新舊知識的聯系和對學習材料的理解,反對機械學習和死記硬背,主張擴大學習者的知識領域,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因而,經典誦讀雖然不強調落實每一個字句,但也應有基本的理解,所以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拓展其認知結構有十分有必要的。
(1)擴充涉及經典詩文內容的背景知識 詩文的背景知識能幫助學生理解詩文所傳達的情感與意境,教師可以在誦讀前就提供給學生適當地背景信息,也可以讓學生自行查閱。例如,要求小學生尋找“你最喜愛的詩人”,讓他們通過探尋詩人的足跡,了解詩人的生平趣聞、成才故事或悲涼人生,之后進行總結展示,在實踐活動中豐富他們的相關知識。
(2)擴充語言修辭知識與詩文體裁知識 小學生時如能在經典誦讀過程中及時提取相關的語言修辭與詩文體裁知識,就能有效地提高誦讀效率,這主要依靠教師平時在正規的古詩文教學中的積累。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當注重對一些重點詞句的整理,讓學生記誦;同時,隨篇補充詩文的體裁相關知識,明確何種體裁傳達何種情感。進而形成學生頭腦中的清晰認識,遇到時不假思索就能提取。
(3)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激活已有的知識 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更是有益于其認知結構的發展。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經典作品,教師應當適當講解與指導;對于一些容易理解的、文學性較強的、趣味性大的經典作品,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誦讀。尤其是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自讀可排除教師強牽的外力,以自己已有的經典誦讀認知結構去同化和順應詩文的意義。同時,教師可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讓他們聯系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自讀。
(4)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個人生活情感體驗 個人生活情感體驗是小學生感性認識的來源,也是獲得理性認識的基礎,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繼續完善生活情感知識的儲備并積極調用在情感知識的儲備方面,想要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就要依靠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師應引導小學生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善于觀察、積極實踐,使學生的個人生活情感知識儲備形成良性循環,以助于在日后的誦讀過程中能更多地調出。在情感體驗的調用方面,雖然經典作品的內容與小學生的生活不一定很接近,但詩文中親情友情的體驗、熱愛祖國的情感、喜怒哀樂的情緒,小學生并不陌生。如果教師能從學生的生活情感體驗入手,引發學生的聯想,讓學生的生活積累與詩文中的相關信息聯系起來,就能使學生在經典誦讀中產生感情共鳴。
參考文獻:
[1]胡曉明.讀經:啟蒙還是蒙昧[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邵志芳.認知心理學:理論、實驗和應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成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