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翁”釣魚,愿者上鉤
生活在印度洋的電筒魚,它能利用身體里的發光器發出光束,以吸引捕食其他小魚。當它遇到危險時,就把發光器關掉,使自己隱蔽起來,好像隨身帶了一支電筒似的。
還有一種魚,它的頭部伸著一根又長又軟且能活動的背鰭骨線,尖端長著一個發光的穗子,好像一根魚竿。魚常常把身軀藏在泥沙里,把骨線伸出外面,好似一個垂釣的“魚翁”。穗子閃閃發光,當小魚游去,魚便張開大口把小魚吞進肚里。
防“狼”裝備,御敵利刃
在與敵害作戰時,塘蝦常常突然通體大放光明,以此刺激對方的眼睛,使敵害陷入不知所措的茫然境地,從而趁機逃走。
打著“燈籠”,找到朋友
在光線不充足的深海里,動物彼此之間通過體態、顏色、斑紋或某一影子的運動形狀來準確地識別同類是不可能的。因此,海螢、海蛇、燈籠魚等都隨身帶著“燈籠”般的發光器發光,南來北去,忽明忽滅,作為識別同類、分辨雌雄的媒介物。據調查,在海面下400多米的深海里有95%的魚類都有發光器,看來“打著燈籠也找不著”的俗語對它們來說要改寫了。
一閃一閃,求愛神器
盛夏的夜晚,天空明凈,繁星點點,在樹林里、草叢間也不時有一閃一閃的光在流動,這就是螢火蟲。螢火蟲最愛吃釘螺和蝸牛,釘螺是血吸蟲的寄生體,蝸牛是損害莊稼的兇手,而螢火蟲的幼蟲能消滅這些壞蛋,所以螢火蟲對人類是有益的。
螢火蟲的發光不同于魚類,它發光主要是作為吸引異性、求偶聯絡的信號。雄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短暫的閃光,不一會兒,附近草叢中的雌螢火蟲便發出應答的閃光,雄螢火蟲認出是雌螢火蟲的信號時,便飛向雌螢火蟲,同時繼續發出信號直至與雌螢火蟲相會。北美地區的一種雄螢火蟲,平均每隔5.8秒閃光一次。
科學研究發現,生長在螢火蟲腹部的發光器,由表皮層、發光層和反光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有幾千個發光細胞,這些細胞都含有熒光素酶。熒光素酶與氧氣氧化合成氧化熒光素,這個反應過程所產生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
在這里,熒光素酶是一種催化劑,氧氣由發光器周圍的氣管供應。氧氣供應充足,熒光就亮一些;氧氣少了熒光則變弱。熒火蟲在飛行時一明一滅就是這個道理。
在螢火蟲發光這個復雜的化學反應中,還有一種叫三磷酸腺苷(ATP)的物質參加,首先由ATP與熒光素化合成一磷酸腺苷熒光素,然后進行發光反應。
螢火蟲不僅成蟲能發光,而且卵、幼蟲、蛹亦能發光,光大都為黃綠色,雌蟲發的光,比雄蟲要強一些。
南美洲有發紅光的螢火蟲和發綠光的螢火蟲兩種,我國發黃綠光的有黃螢、大黃螢以及臺灣山區的高山鋸角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