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站到瑤族村寨“舞春牛”
“舞春?!笨墒乾幷汗澙镒钪匾囊豁椢乃嚮顒?,分為三個部分:迎春牛、耍春牛、送春牛。春牛由兩個男子扮演,扎黑綁腿,穿緊身衣,牛頭為竹扎框架紙糊而成,牛身由一塊青土布制成。基本動作包括牛走路、過橋、喝水、搔癢、撒歡、發怒等。春牛進寨時,全寨的男女老少都在寨前相迎,燃放鞭炮、敲鑼打鼓,還高聲念《迎牛詞》。春牛進到表演場中,便開始撒歡、“滾水”。這時,大家都爭著摸春牛的眉心,討開年吉利。最后全寨人列隊,依依不舍地將春牛隊送往別的寨子。
第2站到仡佬族村寨玩“篾雞蛋”和“花龍”
舞過了春牛,去打一場仡佬(gē lǎo)族的“篾(miè)雞蛋”和“花龍”吧?!绑u蛋”是用楠竹或金竹細篾編織成一個雞蛋大的球,球內塞滿稻草或碎布舊棉,參賽兩隊用手擊打球或用腳踢。球被打出界外,或沒有接住,對方便可得分,以得分多少計勝負。
“花龍”是在蔑編的球中裝些銅錢和碎瓷片,拍打或投擲時能發出悅耳的聲音。比賽時不分隊,先由一人拋擲“花龍”,參賽者去搶接,接到手后再拋,并喊叫自己要拋“花龍”了。誰接拋的次數多,誰就是優勝者。比賽中爭搶激烈,熱鬧非凡。
第3站到景頗族村寨打靶
在仡佬族村寨玩得意猶未盡吧,我們再去景頗族村寨打靶,一決勝負。景頗族的大姐姐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靶包高掛在樹梢上,大哥哥們爭相用箭射,誰射中,靶包就歸誰。靶包里一般裝有硬幣,或裝些其他東西,有的象征吉祥,有的表示愛情,有的用來捉弄人。打靶時,人們圍著射手,每當有人打中時,喝彩聲四起。
第4站到侗族村寨“搶花炮”
如果打靶還不過癮,就去侗族村寨玩一會兒更激動人心、更富有寓意的“搶花炮”。侗族人每年正月初三都會舉行“搶花炮”活動。花炮分為頭炮、二炮、三炮,每只炮都系上一個象征幸福的鐵圈,用紅綠線包扎。燃放時以火藥產生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蜂擁爭奪。據說,誰搶得鐵圈,誰在這一年里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
第5站到毛南族村寨“放鳥飛”
除夕那天,毛南族人用菖蒲葉編“百鳥”,鳥腹中裝入泡好的糯米、飯豆及芝麻等,然后上鍋蒸或煮熟。出鍋后,把“百鳥”用細繩拴在一根長甘蔗上,架掛在堂屋的香火前。等到正月十五,取下“百鳥”,入鍋再蒸煮,深夜時,以“百鳥”當飯,叫做“放鳥飛”。
傳說過去毛南山鄉有位老法師,他有個心靈手巧的女兒,擅長以竹篾和菖蒲葉編百鳥,有鷓鴣、山雞、燕子、鸕鶿、畫眉等,人稱“小鳥姑娘”。她與一小伙子相戀,準備大年初一完婚。老法師想考驗一下未來女婿,在除夕那天讓他撒種子,并用計讓他撒錯,然后令其把種子撿回來,這下可難住了小伙子。“小鳥姑娘”對著籮筐里已編好的百鳥吹了口氣,鳥兒都變活了,這些鳥很快便飛出去撿回了所有的種子。后來,便有了“放鳥飛”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