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30/ 第14版面/國際論壇
據歐洲媒體報道,華盛頓警告布魯塞爾不要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稱一旦這樣做將妨礙阻止中國企業在美歐市場傾銷廉價商品的努力,這無異于“單方面解除”歐洲對中國的貿易防御。報道說,美國官員嚴厲批評歐洲想要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動向,認為這是歐洲人為了獲得巨額投資而試圖討好北京。
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議定書設了一個15年的過渡期,這期間允許WTO成員在對中國企業做反傾銷調查時,不以計算中國的實際成本為依據,而可援引“替代國”的數據,給遭調查的中國商品定價。一旦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就不能再援引“替代國”數據對中國企業搞反傾銷和反補貼的“雙反”調查。議定書規定,這一條款最遲到2016年底失效。
目前已有80多個國家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包括澳大利亞、韓國、東盟等等。由于按WTO議定書的規定這一問題將在明年底自動化解,有人分析歐盟想給中國做個“順水人情”,最早明年2月將“提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
在這種情況下西方、主要是美國傳出一種狡辯,宣稱2016年底中國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是對WTO議定書的“誤讀”,美國極力主張拖延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歐美出現分歧。
歐洲國家近年積極發展對華關系,英國帶頭,德法也很主動,它們視加強中歐合作為自己的重要機會。美國有“保世界第一”的強烈考量,它在戰略上壓中國常常是情不自禁的,因而給中國發展設置障礙積極,拆除過時的障礙則不太情愿。歐洲的情況不同,與中國爭國際地位對它們來說不是第一位的,它們對中歐“共贏”表現出濃厚興趣。
實事求是說,承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其意義已經縮水了。由于各種自貿區走上國際貿易舞臺,WTO的作用被一定程度上稀釋了。即使歐盟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經過過去這些年的幾輪回合,它也領教了中國的“報復”能力,不再能不計后果地對中國企業搞反傾銷了。
俄羅斯2012年才加入WTO,俄的市場經濟程度遠不及中國,但歐盟卻早在2002年就承認了俄的市場經濟地位。盡管這當中有俄經濟規模小于中國、其出口在歐盟缺少競爭力的原因,但人們不難看出,承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很大程度上也是政治決定。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完全市場經濟國家”,但是人民幣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納入特別提款權籃子,這是對中國市場經濟的一次全球性認可。想想看,如果中國政府真的在用行政手段操縱進出口當中的價格因素,那入籃后的人民幣還不成了“掏空世界”的一只手?
歐洲國家公開或變相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不可阻擋,這是歐洲利益的瓜熟蒂落。美國要強迫歐洲國家為它的利益背書,后者難免會反感,行動上也不會美國舉個手勢,給個口令,大家就集體向它看齊。
經濟是全球最受重視的競爭領域,歐洲國家組成歐盟,潛臺詞就是不想做任何大國的附庸,而恢復經濟上的強大無疑是歐洲最緊迫的事情。我們希望歐洲在受到美國“告誡”時保持清醒,捍衛從自己利益出發制定經濟和外交政策的權利,不讓美國來決定歐洲該怎么做。
美國作為西方國家的盟主,曾“攪黃”過法德領導人提出的解除歐盟對華武器禁運的倡議。但隨著時代變遷,它在亞投行問題上強歐洲所難,遭到的卻是“背叛”。華盛頓想在歐洲與中國的雙邊關系上處處讓歐盟服從自己,但在全球化時代,歐盟肯定要考慮自己的利益,不會時時唯美國的馬首是瞻。▲
環球時報201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