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腦卒中照顧者應對方式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
梅永霞1張振香林蓓蕾張瑞星張秋實朱慶華
(鄭州大學護理學院,河南鄭州450052)
摘要〔〕目的探討社區腦卒中照顧者應對方式與社會支持的關系。方法便利抽取鄭州市2個社區的110例腦卒中患者及照顧者,采用一般資料問卷、簡易應對方式問卷、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調查照顧者的應對方式與社會支持的情況。結果照顧者積極應對分值低于常模(t=-2.001,P<0.05),消極應對分值高于常模(t=2.360,P<0.05);社會支持得分為(30.02±4.98),低于國內常模(t=-9.353,P<0.001)。積極應對方式與社會支持呈正相關(r=0.796,P<0.05);消極應對方式與社會支持呈負相關(r=-0.832,P<0.05)。結論社區腦卒中照顧者主要采用消極應對,社會支持低,社區醫護人員應重視改善照顧者的應對方式,給予并指導促使其有效利用社會支持。
關鍵詞〔〕社區;腦卒中;照顧者;應對方式;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河南省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112102310603)
通訊作者:張振香(1961-),女,博士生導師,教授,主要從事社區護理、臨床護理研究。
1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第一作者:梅永霞(1988-),女,在讀博士,主要從事內科護理及社區護理研究。
WHO報道,全世界每6 s中就有1人死于腦卒中,每6 s就有1人因腦卒中永久致殘〔1〕,且大約80%的腦卒中患者出院后由家人完成家庭康復及護理活動〔2〕。長期的照顧不僅會影響照顧者的身心健康,而且易導致其生活質量的下降〔3〕。照顧者較好的應對方式不僅能夠降低照顧者的痛苦和抑郁,提高照顧者的活力和心理幸福感,而且能夠促進照顧者生活質量的提高〔4,5〕。給予照顧者支持可以幫助照顧者更好地應對照顧任務〔6〕,社會支持能夠促進患者的積極應對〔7〕。本研究調查社區腦卒中照顧者的應對方式水平及其與社會支持的關系。
1調查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便利抽取鄭州市某2個社區的符合條件的腦卒中患者及照顧者各110名,患者納入標準為: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8〕,并經顱腦CT或者磁共振成像(MRI)確診為腦卒中者;照顧者納入標準:①每天照顧時間最長且持續2 w以上,是患者的主要照顧者;②年滿18周歲以上;③意識清楚、無明顯認知、語言功能障礙者、知情同意自愿參加研究者。排除標準為:①有嚴重慢性病者;②保姆或護工。問卷發放110份,回收有效問卷105份(95.45%)。
1.2調查工具自設問卷包括腦卒中照顧者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是否患有慢性病等。簡易應對方式問卷用于測評腦卒中照顧者的應對方式。為自評量表,由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2個分量表組成,共2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不采取”計0分,“偶爾采取”1分,“有時采取”2分,“經常采取”3分,結果為積極應對維度平均分和消極應對平均分,得分越高表明個體越傾向于采用該種應對方式。該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89,α系數為0.90,積極應對分量表的α系數為0.89,消極應對分量表的α系數為0.78〔9〕。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用于測量腦卒中照顧者的社會支持情況。共有10個條目,包括主觀支持(4項)、客觀支持(3項)和支持利用度(3項)3個維度。總分越高,社會支持越好。該量表使用廣泛,具有較好的信效度〔9〕。
1.3資料收集方法調取社區符合條件的腦卒中患者電子檔案,電話征得其同意后由研究者入戶進行收集資料。研究者充分告知調查的目的及文件的填寫方法,由照顧者自行填寫,填寫前簽署知情同意書。對于不能自行填寫問卷的照顧者,由研究者逐條讀出題目,照顧者根據實際情況填寫。問卷當場發放,20 min后收回,研究者及時核查后贈送自設的《腦卒中患者及照顧者健康教育手冊》。
1.4統計分析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對進行統計描述及正態性檢驗,采用t檢驗、Pearson相關分析。
2結果
2.1社區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應對方式評分情況社區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的應對方式得分為(3.41±0.45),與國內常模〔9〕比較,積極應對分值(1.66±0.61 vs 1.78±0.52)低于常模(t=-2.001,P=0.048),消極應對分值(1.74±0.67 vs 1.59±0.66)高于常模(t=2.360,P=0.02)。
2.2社區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社會支持評分情況社區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的社會支持得分19~42〔平均(30.02±4.98)〕分,客觀支持得分為(7.10±1.36)分,主觀支持得分為(17.65±3.08)分,支持利用度得分為(5.28±1.93)分。社會支持總體得分與國內常模〔(34.56±3.73)〕分〔9〕差異顯著(t=-9.353,P<0.001)。
2.3社區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應對方式與社會支持之間的相關性積極應對與社會支持總體、客觀支持、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均呈正相關,消極應對與社會支持總體、客觀支持、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均呈負相關(均P<0.001),見表1。

表1 社區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應對方式與
3討論
應對方式是處理應激的可利用的一種個體內部資源,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方式,不同的應對方式可降低或增加應激反應水平,對個體的身心健康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10〕。積極的應對策略能夠幫助個體適應有壓力的環境并調整與這種壓力狀態相關的情感痛苦〔11〕。本研究結果提示照顧者多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這與杜麗娜等〔12〕研究結果一致,但與Kim等〔13〕調查結果照顧者多采用積極應對方式不同,可能國外對照顧者給予的支持較多,重視對照顧者應對方式的指導從而使照顧者能夠較好地應對各種應激。也不同于Yu等〔5〕調查結果,一方面可能與研究工具的使用不同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能與我國的不同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差別有關。積極的應對方式是有效地緩解負擔,促進身心健康的保護性行為途徑〔14〕。積極的應對方式可以明顯降低照顧者的抑郁,提高照顧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幸福感,促進照顧者生活質量的改善〔4,5〕。因此社區醫護人員應重視改善照顧者的應對方式,幫助照顧者識別和使用積極的應對方式應對各種照顧困境及生活應激。
本研究結果顯示照顧者的社會支持較低,明顯低于劉霞等〔15〕研究顯示的照顧者社會支持得分(39.18±8.41)分,可能是研究背景不同,住院的腦卒中患者受到來自醫護人員、家庭及親朋好友的關注較多,照顧者感受的社會支持較高,而回家社會家庭以后,需要照顧者獨自承擔各種照顧及應對生活,感受的社會支持較低。Zorowitz等〔16〕及Yu等〔5〕研究均顯示居家腦卒中照顧者的社會支持明顯不足,需要加強,可能因為居家照顧者在社區中一方面忽視或者無法感知對來自家庭、社區等的社會支持,另一方面對身邊的各種社會支持資源不了解,不懂利用周邊的社會支持。研究顯示較好的社會支持不僅能夠促進照顧者身體健康,而且能夠幫助家屬有效地降低長期照顧腦卒中患者這一應激水平,減輕其抑郁和焦慮情緒,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促進照顧者的身心健康〔15,17〕。因此社區醫護人員不僅需要幫助照顧者識別身邊的有效社會支持,而且應該指導照顧者充分的利用社會支持,從而促進照顧者的身心健康。
Marques等〔6〕研究顯示充足的社會支持能夠幫助照顧者積極應對各種照顧任務,余云紅等〔18〕調查顯示照顧者感知的社會支持水平越高,越有可能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社區腦卒中患者照顧者獲得來自家庭、朋友、社會的支持越多,越傾向于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馬新英等〔19〕研究顯示社會支持一方面能夠直接影響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對支持的利用度使個體更有可能避免采取消極應對的方式,消極應對在對支持的利用度和心理健康間起部分中介作用。社會支持對適應能力及應對方式有正性的影響〔20〕。因此社區醫護人員應充分了解照顧者的社會支持情況,幫助照顧者進行有效的利用。一方面可以通過成立腦卒中患者及照顧者俱樂部的形式,為照顧者提供交流溝通的機會,請善于積極應對的照顧者分享經驗,進行同伴教育,為照顧者提供社會和社區的支持,一方面可以通過調動周圍鄰居的作用,鼓動鄰里之間團結互助,營造良好的居住氛圍,此外還可以從照顧者的家庭著手,鼓勵其子女多與照顧者交流,關心照顧者的身體及心理狀態,利用周末或者空閑時間給照顧者提供機會適當放松等提高照顧者的各方面社會支持,以促進照顧者更好地應對各種照顧任務及積極處理照顧過程中的困難。
參考文獻4
1WHO.Stroke -a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that attacks 15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every year and claims a life every six seconds-can be beaten 〔EB/OL〕.2012-10-29.http://www.worldstrokecampaign.org/2012/About/Pages/About.aspx.
2張長青,方向華.卒中后抑郁流行病學研究現況〔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39(1):63-5.
3White CL,Korner-Bitensky N,Rodrigue N,etal.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to caring for individuals with stroke in the community: the family's experience〔J〕.Can J Neurosci Nurs,2007;29(2): 5-12.
4Visser-Meily A,Post M,van de Port I,etal.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of spouses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from initial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to 3 years poststroke: course and relations with coping strategies〔J〕.Stroke,2009;40(4): 1399-404.
5Yu Y,Hu J,Efird JT,etal.Social support,coping strategie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primary caregivers of stroke survivors in China〔J〕.J Clin Nurs,2013;22(15-16): 2160-71.
6Marques AK,Landim FL,Collares PM,etal.Social support in the family caregiver experience〔J〕.Cien Saude Colet,2011;16(1): 945-55.
7李西娟,吳淑華,史媛媛,等.血液透析患者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5):442-4.
8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12(6):379.
9戴曉陽.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90-4.
10Brian LP.Stress-buffering factors related to adolescent coping:a path analysis〔J〕.Adolescence,1999;34(136):715-34.
11Penley JA,Tomaka J,Wiebe JS.The association of coping to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utcomes: a meta-analytic review〔J〕.J Behav Med,2002;25(6): 551-603.
12杜麗娜,徐宏,岳仕鴻,等.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心理狀態與應對方式狀況及其相關性〔J〕.現代臨床護理.2013;12(1):35-9.
13Kim JH,Knight BG.Effects of caregiver status,coping styles,and social support on the physical health of Korean American caregivers〔J〕.Gerontologist,2008;48(3): 287-99.
14藏爽,劉麗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護理者一般自我效能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8):3978-80.
15劉霞,彭敏.腦卒中腦外傷住院患者家屬情緒狀況的現狀調查〔J〕.中國康復,2012;27(4):257-9.
16Zorowitz RD,Gillard PJ,Brainin M.Poststroke spasticity: sequelae and burden on stroke survivors and caregivers〔J〕.Neurology,2013;80(3 Suppl 2): 45-52.
17Pinquart M,Sorensen S.Correlates of physical health of informal caregivers:a meta-analysis〔J〕.J Gerontol B Psychol Sci Soc Sci,2007;62(2): 126-37.
18余云紅,陳英.社區腦卒中病人主要照顧者的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護理研究,2013;27(5A):1185-7.
19馬新英,楊紹清,馬文有,等.煤炭企業管理者退休初期心理狀況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7):1047-8.
20孔令娜,周穎清.重慶市區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3):2545-6.
〔2014-07-10修回〕
(編輯趙慧玲/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