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國波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第四中學)
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
——高中課外體育活動社團化模式的思考與實踐
夏國波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第四中學)
中學體育課外活動還處于不被重視的地步,高中階段更為明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的規定:“學校應當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外體育活動,開展課外訓練和體育競賽。”但在學校的現實工作中,學校體育的理論地位和實際情況仍存在著巨大的反差,“重智輕體”、高考壓力以及其他原因的影響,學校的課外體育活動被忽視或被擠掉,出現了以體育課代替學校體育、課外體育活動,按體育法說起來重要,按學校規則做起來次要,具體執行起來可要可不要的現象。
課外體育;社團模式;實施原則;基本結構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學校體育的重要組織形式,是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的主要方面,也是增強體質發展個性的重要途徑之一。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是《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明確規定的,也是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所必需的。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身體,又培養學生的身體活動能力;既充實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積極向上的精神。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形象地指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皼]有健康之體魄,難有所作為”,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獲得個人幸福的必要條件,對學生來講尤其重要。近年來,我校在群體性活動方面,就如何搞好體育課外活動,進行了一些有意義的嘗試和探索,努力走社團化的活動模式,不斷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在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實現體育“育人,育體,育心”的功能。
1.育人
教育教學最根本的是為人服務,是對一個人在思想、知識、理想、信仰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教育。學校教育往往會對人的一生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應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綜合的發展觀培養學生。作為體育課外活動,它的對象是全體學生,所以,學校應充分發揮課外體育活動這個特殊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提高全面素質。通過一系列活動,使學生的身體素質迅速協調地發展,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體育活動具有豐富的德育和智育因素,學生參加活動,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素質,也可以培養集體主義、團結協作、頑強拼搏、遵守紀律等良好思想品質,促進學生在德育方面的健康發展。
2.育體
“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沒有健全的身體,良好的體質,就不可能真正學好知識,更談不上成為社會所需人才。正如伍紹祖先生在1997年第一期《體育史》所提出的:“體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增強人民體質?!贬槍η嗌倌瓿砷L的關鍵時期,積極地開展好課外體育活動,增強體質、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使學生保持充沛的體力和精力參加學習,有效接受各種教育。一個人如果沒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就會影響到其智力開發和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也就很難應對和贏得激烈的社會競爭,學校體育必須緊緊抓住育體這個主體。當前我國正在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在計劃中明確提出,要“以青少年和兒童為重點”“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意識,技能與習慣”,這給當前的學校體育工作提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我們作為體育工作者或者說體育教師,要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體育的本質功能,使學生在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中加強身體的鍛煉,增強體質,強壯體魄,健康身體。
3.育心
育心其實是育人功能的一個部分,主要是指對一個人在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在21世紀的今天,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的關注,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出現的悲劇和各種不能理解的做法較為普遍。在體育活動中,學生這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往往會通過情緒的變化直接體現在活動的過程或結果中,出現如憂郁、害怕、粗暴、頂撞、散漫、孤僻等現象,長此以往,對學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所以,我們要善于利用體育活動特有的教育功能,積極主動加強溝通和教育,適時加以開導。
作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學校體育固有的屬性之一是它的教育性,學校體育在人的健康成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好壞,在某種意義上將會直接關系到教育質量的優劣,對精神文明建設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為了開創學校課外體育活動新局面,為了使“以學生體育社團為主體”的特色課外體育活動更加有效的深入開展下去,必須針對中學生特殊的身心特點和規律,在給學生自由、開放的活動空間和時間的同時,加大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為了在短短的40~45分鐘的時間內,保證學生活動時間的最大化,使學生的身體達到充分的活動,使學生的活動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我校在2001年開始對課外體育活動實行改革,參照高中選項教學的成功經驗,推出課外活動社團化。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在活動課中共開設了男女籃球、男女羽毛球、女子健美操、男子足球、男女排球、乒乓球、裁判十個社團。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社團參加體育運動。給學生以完全自由、開放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在自主發展的活動過程中體驗快樂。
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給學生完全開放式的自主活動是不切實際的。尤其在最近一年,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困難,學生在認識課外活動的作用和意義方面產生了不少錯誤的認識。針對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總結和分析,認為在現行模式的基礎上,有必要賦予組織紀律性強,而又便于操作、管理的集體性活動的新內容,使體育課外活動做到有的放矢,有張有弛,收放結合。既要給學生充足、自主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又要使學生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分子,有組織紀律的約束。一周兩節體育活動課,一節安排健身跑和分項活動,另一節安排分項活動作為整個活動過程,我們從活動課模式結構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如圖1所示),使健身跑與分項活動有效結合。

輪到該次的活動課時,學生到指定的地點集隊,體育委員清點本班的人數,并上報給班主任。然后在體育教師的指揮下進行全年級的跑步活動,其主要的方式是以班為單位,每個班組成二路或四路縱隊。學生在跑步過程中必須是在已規定的隊伍中有組織地完成規定的距離(男生1000~1500米,女生800~1000米),要求不脫離本班的隊伍,學生跑完步后在規定的集合地點進行集隊,這種做法主要是要體現這個班級的組織性、紀律性和完整性,體現班風班貌。接下來以社團分組進行活動,社長領取器材,并對器材和活動場地進行有效的分配,參與管理的兩位體育老師對學生整個活動的過程進行巡視和檢查。其他體育教師因為體育競訓等工作的需要,不參與本次活動課,這是從學校體育工作的大局考慮。
1.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體育新大綱確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其課程標準將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性質定義為以身體鍛煉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學生的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它深化了原有體育課程改革,融入健康教育內容,使學生的生理、心理各方面都和諧主動發展。全面培養學生的體育素質,注重心理素質和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在學校現有的師資和場地器材的條件下,盡可能地開辟群眾性基礎強的項目,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不同項目的需要,使學校課外體育活動全面、深入、持久地開展。
2.全體性原則
學校課外活動本身面對是全校學生,不能因為學生的個人想法、態度隨意化。在實施課外活動過程中,必須采用多種方法,創造條件,激發每一個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全體學生能得到同樣的學習和鍛煉,達到身心發展方面的基本要求。在實施過程中還必須正視學生的差異性,在活動過程的各個環節上體現靈活性、選擇性、層次性。
3.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沒有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不可能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因此,社團活動內容的設置和操作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以人為本,尊重個體的差異,精心設計組織學生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體現“樂學、會學、創新”的基本要求。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和需要,把學生的態度、行為表現和體能、技能的進展程度納入評價范圍,以此提高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課外體育活動的模式基本結構和操作程序中,可以清楚地知道我校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情況,尤其是對活動內容的設置、學生整個活動的組織安排以及對學生參與活動的考核評價都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但是,從體育活動的整個實施過程來看,單從以上這些方面實施是不夠的,真正要開展好課外體育活動是離不開各方面的支持和共同參與,尤其在對活動課管理的方式方法上顯得極為重要。所以,在實施課外體育活動的前前后后,必須從上到下統一思想、統一認識。從分管體育的德育副校長、教導主任、年級組長、班主任、體育教師到學生干部要明確職責,做到管理層、執行層、實施層層層落實,反過來做到實施層、執行層、管理層層層反饋,形成合力。三層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

圖2
1.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體育教學中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依照體育法的要求,主管領導,應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不要使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統得過死,要大力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形成良好的體育傳統與風氣。根據學校的人力物力資源情況,有的放矢,實事求是地制訂切實可行的各層目標,充分發揮學校體育優勢,有效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我校的體育課外活動的改革和創新,通過多方位多渠道了解、調查,在形成一套確實可行的方案后,經過行政會議對方案進行決策,最后由分管體育部門領導通過德育部門和教學部門向各年級和具體涉及的體育教研組、后勤組等部門分級傳達、落實方案。
2.責任明確,管理到位
體育課外活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塊內容,由學校德育副校長和教導處分管德育工作的領導對體育課外活動具體分管,并做好指導、協調、落實等工作;體育教師和年級主任、班主任共同參與組織、督促檢查、評價學生活動情況;各年級學生分會的學生社長負責器材的領取歸還、考勤、檢查各班教學區逗留和教室內滯留的學生。
3.內容具體,目標明確
根據我?!耙詫W生體育社團為主體”的特點,體育課外活動課分為健身跑活動課和社團項目活動課,兩者各有側重并與體育選項課相互統一。這樣,能夠更好地督促學生參與活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養成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
4.獎懲分明,評價客觀
(1)體育課外活動與教師評優掛鉤
學校將課外活動這一塊內容直接與班級管理評優考核掛鉤,有效激起年級組長、班主任參與體育活動課管理的積極性;體育教師參與課外活動指導直接與課時津貼掛鉤,并且作為體育教師教學工作成績好壞的一項重要考核內容。
(2)學生課外活動考核評價
對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情況主要從出勤率、健身跑的情況、參與活動比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精神面貌和組織紀律性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考核評價;在評價的手段上采用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和來自其他學科教師的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明確了分管體育教導主任、年級組長、班主任、體育教師、體育委員和體育社長的工作職責,建立了學生考勤、參與健身跑情況、參與分項活動及比賽情況、精神面貌以及受組織管理時的態度、行為等方面綜合性的考核評價制度,這對保證課外活動的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班主任的導向、教化、凝聚、約束作用,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1.參加課外活動
(1)組織能力得到培養,運動能力得到提高
學生對運動的知識、技能、組織比賽、參加比賽、小裁判和小教練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班級之間、社團內部之間的友誼比賽、各類健美操表演賽、社團之間的對抗賽等層出不群,學生常自發組織起來,參加各種體育鍛煉和組織體育比賽,這些基本上都是由學生自己來組織完成的。在各個體育社團中,除了體育社長之外,也涌現出了一批班級、年級里的體育骨干,體育運動水平也明顯提高。
(2)組織觀念逐步增強
學生每周兩次課外活動中,至少有一次是集體跑步。他們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在班主任老師的管理下,以班級為單位慢跑。學生在跑步過程中編隊編號,既不超越其他班級,也不脫離本班隊伍,認真完成布置的任務。要求學生學會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增強班集體的榮譽感,樹立集體主義精神。
(3)個性得到和諧發展
在以興趣選擇活動的環境下參與身心鍛煉,學生的個性化傾向和個性發展水平在體育項目的選擇以及參與項目練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上能夠充分表現出來,活動過程又能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幫助學生更深地挖掘從事項目練習的潛力和參與練習的樂趣。這兩方面相輔相成,就能在增強學生素質的基礎上,促進所有學生在智力、心理素質、美育和能力諸方面都得到發展。其實,學生個性和諧發展不僅僅單指興趣,在興趣個性和諧發展中,還要增強深度和廣度,如生理個性、心理個性、社會個性、文化個性等,使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和諧發展。課外活動的社團化,是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特長的最佳時機,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比賽,向同學展示自己的運動技巧、技能,獲得同學的贊美,達到自身的滿足感,以此愉悅身心,調節緊張學習帶來的各種壓力。
(4)為終身體育意識、習慣的培養打好基礎
社團化的課外體育活動模式是根據學生的興趣來選擇項目進行身體鍛煉,活動項目的設置更多地考慮大眾性,如,籃球、足球、排球、健美操、羽毛球等,這些運動項目是目前在社會上開展比較普遍的活動內容,可以說老少皆宜。由于運動項目本身帶有較強的娛樂性和實用性,學生通過努力練習,掌握一定的技能,體驗活動本身所賦予的快樂,在一定意義上能為今后經常性地參與體育鍛煉創造了條件,打下基礎。
(5)成為某種意義上體育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
因為社團成員在某種意義上是選項班的學生,這樣體育教師可以把體育課中的內容適當的安排到課外活動中去,譬如,籃球在課堂上學習了傳切配合戰術,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叫社長在活動課中安排以傳切配合為主的特殊的比賽,規則使用傳切配合并投中球的得3分或4分等,這樣就達到了復習和熟練掌握的目的。
2.存在的問題
(1)學生方向
由于高考的壓力,高三學生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積極性還不夠,經常會被月考、聯考等考試沖掉,這種現象幾乎成為每個學校的共性問題,長此以往,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是極為不利的。
(2)設備方面
由于學校的場地設備等硬件條件的限制和影響,不能夠完全滿足學生全部的興趣愛好,活動場地不能夠得到很好的滿足,往往出現十多余人擠半個場地搶一個球,一個欄板投四五個球,難免會出現部分學生游離。
(3)教師方面
由于體育教師人數的限制和專業特長的差異,對部分學生的特殊愛好體育運動項目,沒有辦法給予全面的指導,使學生在選擇活動項目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我校社團化體育課外活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良好的教育功能,學生不但在組織觀念、遵守校紀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培養,又能夠給學生充分的活動空間和時間參與身體鍛煉,增強了自身的身體素質。同時,從一系列管理過程的落實程度來看,年級組長、班主任能夠做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對學生的組織管理,真正把課外體育活動作為自己的重要工作職責。
作為育人的重要場所,我們不能僅看重眼前的升學利益,忽視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而是要積極貫徹國家教育教學方針政策,認真開展學校課外體育活動課的落實工作,從學校領導到全體教師要積極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積極完善課外體育活動管理機制和評價機制,加強學習,加強管理,提高認識。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場地、器材、師資的配備等條件,制訂詳細的、切實可行的課外活動條例和活動細則,并做到層層落實。學生的身心健康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盡的義務,作為體育教師,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我們要善于利用體育活動課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善于利用課外體育活動這個特殊的載體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道德意識、組織紀律等行為習慣的教育。
黃光漢.高校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的研究[J].體育學刊,1996(02).
·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