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2010年至2013年手足口病重癥及死亡病例流行病學調查研究
褚興杰,趙琪,王宇卓,雍雲雲,孫麗娜
(河北省廊坊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目的:分析河北省廊坊市2010至2013年手足口病重癥及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學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對2010至2013年廊坊市手足口病重癥及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學情況和實驗室檢測結果,進行軟件統計分析。結果:2010年至2013年河北省廊坊市共報告了21841例手足口病,年平均發病率為127.83/10萬,報告重癥及死亡病例473例(2.17%),其中死亡9例(0.04%),四年重癥病例報告數分別為125、41、279和28例,重癥發生率分別為1.64%、1.15%、5.47%和0.51%,4~9月份為重癥病例發生高峰,≤3歲共411例(86.89%),病例以散居兒童為主(419例,88.58%),農村(330例,69.77%)發病數高于城鎮(143例,30.23%)。男性發病比例高于女性,男女發病比為1.66:1。結論:廊坊市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報告數最少,重癥病例波動趨勢明顯,死亡病例每年均有發生。今后應加強農村地區健康宣傳教育,加強對基層醫務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防病及早期識別意識,重點加強對重癥病例的監測,避免死亡病例的發生。
關鍵詞:手足口病;重癥及死亡病例;流行特征
文章編號:1006-6233(2015)09-1574-04
文獻標識碼:B
手足口病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均為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病情發展快,會導致死亡,致死原因主要為腦干腦炎及神經源性肺水腫[1]。近幾年來,手足口病疫情在我國頻繁發生,其報告的重癥及死亡病例以EV71感染為主[2]。為了解廊坊市手足口病重癥及死亡病例的發病特征及流行趨勢,現將廊坊市2010年至2013年的重癥病例及死亡病例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病例數據來源于“傳染病報告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手足口病監測信息,重癥病例及死亡病例資料來源于廊坊市下轄的縣(市、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及調查報告,病例標本由報告的醫療機構采集,并由縣(市、區)級疾控機構送到廊坊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進行病毒核酸檢測、反饋,人口資料選取自廊坊市人口統計年鑒。
1.2診斷標準: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斷病例、實驗室確診病例按照中國衛生與計劃委員會(原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
1.3實驗室檢測方法:按照中國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原衛生部)所發布的《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9版)》附件1“手足口病標本采集及檢測技術方案”所規定的檢測方法。
1.4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19.0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相關差異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疫情概況:廊坊市2010年至2013年共報告手足口病21841例,年平均發病率為127.83/10萬,其中重癥及死亡病例473例(2.17%),其中死亡9例(0.04%)。全市10個縣(市、區)均有病例報告,所有報告病例中臨床確診病例283例,實驗室確診病例190例,其中EV71陽性111例,占實驗室確診病例的58.42%;其他腸道病毒陽性69例,占實驗室確診病例的36.32%;Cox A16陽性10例,占實驗室確診病例的5.26%。
2.2重癥病例流行特征
2.2.1發病情況:2010年至2013年的全市重癥病例報告數分別為125、41、279和28例,重癥發生率分別為1.64%、1.15%、5.47%和0.51%,其中2012年發病率最高,重癥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7.000,P<0.005),見表1。
2.2時間分布:2010至2013年發病高峰為4月到9月,共報告459例,占報告重癥病例數的97.04%,與手足口病的發病趨勢完全一致,見圖1。

圖12010年至2013年河北省廊坊市手足口病發病數和重癥病例數時間分布曲線

表1 2010年至2013年廊坊市手足口病發病情況統計表
2.3地區分布:全市10個縣(市、區)均有重癥病例發生,其中報告數前五位的縣(市、區)分別是廣陽區(89例)、三河市(80例)、安次區(62例)、霸州市(59例)、文安縣(50例),各縣(市、區)手足口病例中重癥病例發病率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35.962,P<0.0001),見表2。

表2 2010年至2013年廊坊市手足口并重癥病例地區分布表
2.4人群分布:473例病例中,發病年齡最小的29天,最大24歲?!?歲共411例(86.89%),其中<1歲88例,1歲165例,2歲105例,3歲53例,;≥4歲62例(13.11%):男性295例,女性178例,男女性別比1.66:1;散居兒童419例(88.58%),幼托兒童37例(7.82%),學生15例(3.17%),家務及待業1例(0.21%),工人1例(0.21%);農村330例(69.77%),城鎮143例(30.23%)。
2.4死亡病例流行特征:死亡病例(9例)占重癥及死亡病例的1.90%,所有死亡病例均為散居兒童,農村兒童8例(88.89%),城鎮兒童1例(11.11%)。2010年4例分別來自廣陽區(1例)、文安縣(1例)、霸州市(1例)、三河市(1例);2011年1例來自大城縣,2012年3例來自安次區(1例),固安縣(2例),2013年1例來自大城縣;9例死亡病例發病年齡均為≤2歲,感染的病毒型均為EV71,見表3。

表3 2010年至2013年廊坊市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基本信息表
3討論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而重癥病例多由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兇險,病死率高[3]。2010年至2013年期間河北省廊坊市的手足口病重癥發生率分別為1.64%、1.15%、5.47%和0.51%。在廊坊市10個縣(市、區)中均有發病,其中發病較多的是廣陽區、三河市、安次區、霸州市、文安縣。廣陽區與安次區為廊坊市中心主城區,人口密度大,是發生率較高的主要原因。三河市、霸州市、文安縣的經濟發展迅速,外來務工人員大量涌入,可能是造成三地重癥病例較多的原因。
重癥及死亡病例發病人群主要為≤3歲的散居兒童,這可能是因為散居兒童外出時間長,接觸人員多,造成感染的幾率比托幼兒童高;而且以農村散居兒童(330例,69.77%)為主,這與掌握的手足口病防控知識少,防病意識差,不注意兒童衛生,加上醫療水平較低,不能早期識別等有密切關系;男女性別比1.66:1,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可能與男童密切接觸機會較多有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EB/OL].2010-04-20.
[2]郭雪,鄭煥英,莫艷玲,等.2008年廣東省手足口病病原學監測[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9,13(3):270~273.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癥病例臨床救治專家共識(2011年版)[EB/OL].201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