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致
〔摘要〕對于祁劇《蓮臺觀世音》中戲劇美學與宗教情懷的交融體現,進行深入地探討。
〔關鍵詞〕哲學戲劇美學
祁劇《蓮臺觀世音》是衡陽市祁劇團與祁東祁劇團聯合打造的一臺佛教題材劇目,2015年10月30日精彩亮相第五屆湖南藝術節,獲得極大成功。該劇由衡陽劇作家周作君編劇,國家一級導演張杰執導,國家一級演員張少君主演,香港文化藝術推廣中心王瑋民先生擔任藝術顧問。該劇融合史實與佛教典籍,將地域文化與民間傳說巧妙構思,運用超越時空的豐富想象,以嫻熟的舞臺藝術表現手法,解讀了中國傳統佛教文化,演繹了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宣揚了和諧社會的深刻理念。
祁劇是湖南的地方大戲,發祥于祁陽,植根于衡陽、永州、邵陽等地,流行于湘西南、桂北、黔東、粵北、贛南、閩西一帶,有500多年的歷史。祁劇以其高昆四大部目連大戲(高腔)、觀音大戲(高腔)、三國大戲(高、昆、北路、南路、弋板)、岳飛大戲(高、昆腔)著稱,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遺憾的是,隨著傳統戲曲的日漸式微,祁劇觀音戲已經有近80年沒有演出。這次推出的祁劇《蓮臺觀世音》,既有挖掘傳統的現實意義,又有發展創新的歷史意義。她既是觀音文化中國化、世間化、民俗化、草根化的生動呈現,又是慈悲哲學與戲劇美學的華麗鉤沉。全劇以精美的創作理念和藝術呈現,反映了戲曲藝術家的深刻思考,如夢如幻,飄飄欲仙,時虛時實,唯美而寫意,充滿了浪漫的東方神韻,體現了“真、善、美”的哲學精神,具有較高的思想內涵、學術價值與藝術品位。
神話題材的祁劇《蓮臺觀世音》,從地方戲曲這種大眾化的、地域化的、世俗化的舞臺文化樣式的歷史進程角度來觀照觀音信仰,我們不難發現:觀音信仰與觀眾意識的關系十分密切,觀音信仰對觀眾的道德行為的影響相當深廣。佛教的慈悲與儒家的忠恕、基督的博愛,可謂異曲同工。觀音文化在中國傳承已久,觀音形象老少皆知。“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在佛教諸菩薩中位居第一,也是中國老百姓最敬奉的菩薩,擁有的信徒最多,影響最大。但是,觀音從何而來?觀音文化的源頭是什么?很多人卻一知半解,語焉不詳。
莊皇的三女兒妙善,天性慈悲,閱盡人間饑苦,看破世俗丑惡乃至皇室浮華,持齋向佛,意志堅定,潛心修行,尋求普渡眾生救世真經。為此,她和莊皇父女間就出世與入世發生了激烈的、乃至至命的沖突。因違父皇之命,妙善拒婚頂抗,故遭殺身之禍。護法天神韋陀,佛旨奉辦,引度佛門有緣人。修行苦旅,她慈悲送子,救徒收徒,戰勝邪惡,舍身救父,可謂歷經磨難修成正果,被封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慈航普渡。
劇作家在保持神話風格的同時,著力開掘人生、人性、人情的內涵,以慈善滲透人心,以忠孝感恩父母,著重突出觀世音身上反映出的種種文化現象和大慈大悲的價值觀。通過蒙太奇的手法,把感人至深的觀音故事立體化地呈現于臺本中,并將中心情節用以描寫妙善追求一種生活理想時所表現出的堅強意志和“孝親”的獻身精神。這樣的觀音是美麗的,是善良的,是可愛的,是純潔的,是至孝的,是人性與神性的“天人合一”,是值得我們信奉和膜拜的。她讓我們撩開佛教上空裊裊飄蕩的五彩祥云,深刻體味佛教世界獨特的色空之境。劇中所倡導的“百善孝為先”的精神,無論是從內涵還是外延來看,都是對人類“普愛”的完美呈現,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著名導演張杰是一位有追求、有愛心、有責任、有創新的戲曲藝術家。他在導演闡述手記中談到:“我們須以虔誠崇敬的態度精心創作”。在《蓮》劇的駕馭與拿捏上,他虔誠備至,用心良苦。他遵循劇作家以妙善公主修行成為菩薩以及救苦救難的故事為主要構建主體,淡化其宗教上的傾向,宣諭善、建構善,突出“清靜心化解一切災難,真誠心不受一切災難,慈悲心能轉一切災”的主旨,引領觀眾體悟佛教里的眾多智慧,與觀世音作精神上的交流,這和我們當下提倡文化多元,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訴求是一脈相承的。張杰導演認為,作為一部舞臺傳統戲呈現給觀眾,它不應是一尊“佛像”,而必須是活生生的戲曲藝術形式,應該是世俗的東西。耶和華神對摩西說:“不要近前來,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參見朗文《怎樣閱讀出埃及記》,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法國猶太裔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埃米爾·杜爾凱姆曾提出:“把世界分成兩個領域,一個包括所有神圣的事物,另一個則包括所有世俗的東西。”(參見埃米爾·杜爾凱姆著、渠東翻譯的中譯本《社會分工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導演堅持把握“覺悟真常,至理常情”的創作主線,將“善”與“孝”貫穿全劇,傳遞給觀眾一個人生真諦:慈悲為懷、慈善為本。從價值取向來看,觀世音現象的本質,就是勸說人們求真求善求美,不斷凈化自己的心靈,進而進入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在物欲橫流的當下,導演將故事內含的普世效應通達古今,力求與當代劇場觀眾產生通感效應。在舞臺呈現的理念上,張杰恪守的總體藝術原則是:“古不陳舊,新不失本,通達古今,精美親切”。(參見張杰創作手稿:《祁劇‘蓮臺觀世音導演提要》)他認為,祁劇雖然古老卻不能陳舊,時代在發展和變化,我們當然要努力尋求出新,但出新卻不可“失本”,這個“本”就是戲曲藝術的根本,即祁劇藝術的本體特征。在導演手法上,他注重傳統戲曲與當代人文觀念及欣賞習慣相契合,主張演人不演神,啟發演員從內心出發,以情感人,合理組接,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演員的表演潛力。
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祁劇,具有完整的藝術表演體系,是我國地方戲最具有代表性的劇種。郭沫若先生曾評價:“祁劇,是全國名列第二的優秀劇種”。祁劇的藝術風格既有粗獷、樸實、富于山野氣息的一面,也有細膩、精致、靈巧的一面。角色行當為正生、小生、正旦、老旦、花臉、丑腳七行。表演上有一些特有的形式,“亮相”、以及各行當的出手、出腳,都有規范的要求。絕招和特技也是祁劇的一大特色,如羅帽功、紫金冠功、堆羅漢、打叉、倒大樹、羅口袖功等等。在《蓮》劇中,“變臉”、“噴火”、“耍獠牙”等特技、雜技的巧妙運用,使該劇更具視覺沖擊力和吸引力,同時也使得地方色彩更加濃郁。
主演張少君,是祁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她1978年畢業于衡陽戲曲學校,師承祁劇名旦謝美仙、黎燕飛、“九歲紅”(張瑞蓮),得多位名家之真傳,系統地繼承了前輩大師的表演藝術精華,熟練地掌握了祁劇唱、做、念、舞、打的表演程式與技巧,1986年又進修于中國音樂學院,師從聲樂教育家朱以為教授,掌握了科學的發聲技法,強化了聲音的穿透力和表現力。加上多年的舞臺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具有敏慧的創造能力,她在《蓮》劇中扮演的妙善,神似觀音,動靜有序,張弛有度,人物刻畫精致細膩,眼力傳神、感情恰當,內涵深厚,充滿禪意,特別是唱腔婉轉清澈、收放自如,不時博得現場觀眾真誠的掌聲。莊皇的扮演者蔣深國,皇后的扮演者周志紅,韋陀的扮演者周競秀,如來的扮演者王滿成,阿都魯的扮演者彭紅利,黃氏女的扮演者何秋桂,妙緣的扮演者賀文心,覺全的扮演者曾雪梅均為衡陽市、祁東縣祁劇團的優秀中青年演員,功底扎實,個性鮮明,形象豐滿。
在《蓮》劇的唱腔設計和音樂編配上,作曲家康增箋、鄒亞非、彭鴻飛配合默契,合理分工,以祁劇豐富的高腔傳統曲牌為主,輔以昆腔曲牌,并采擷了有關宗教的、地域的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巧妙揉合,通過現代豐富的編配手法,精心配器,營造出了劇種特色濃郁,民族氣息鮮明的整體音樂形象。該劇的舞美由青年設計師曾昭茂設計,簡約、大氣,肅穆、莊嚴,與全劇所表達的“有包容、有慈愛的世界觀”相呼應。服裝、化妝設計由高級造型設計師江霞擔任,服裝色調清新,對比漸進有序,線條深淺得當,古樸而華麗,輕盈而柔美,既有傳統的神韻,又不失時尚美感。在人物造型上,堅守傳統服飾如包頭、貼片、臉譜、髯口、水袖、厚底靴子等元素,遵循戲曲傳統服飾的格局規則,多部件巧妙組合,一套多穿,一套多變,在保證本劇服飾造型完美呈現的前提下,達到了多戲兼用,降低成本的目的。
“楊柳枝頭降甘霖,遍灑大千度迷津,慈悲平等皆普度,救苦救難觀世音。”(引自長春普賢書院)觀音菩薩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位美麗、善良、慈悲的博愛女神。她慈悲為懷,普渡眾生,表現出來的“愛人如己,鼎力相助”的慈悲之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她好似禪心放出的一束光芒,輝耀天地,感召世人。從總體上來說,祁劇《蓮臺觀世音》構思新奇,想象妙譎,她所展現的哲學內涵和美學表征,既有精神層面的,也有文化層面的,更有藝術層面的。這對于人的情感的陶冶,具有其它意識形態無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將“觀音”搬上舞臺,可謂對舞臺的一種神圣化,觀眾不自覺地將自己融入到這種神圣的時空當中:“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千般景仰,萬般虔誠。我們期待祁劇《蓮臺觀世音》繼續打磨、修煉,鑄成舞臺藝術精品,也期盼更多的觀眾走進澄明而神圣的藝術殿堂,以虔誠的心境欣賞祁劇《蓮臺觀世音》,沐浴傳統文化的洗禮,窺望社會與人生的真諦。
(責任編輯蔣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