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欣欣+何婧
〔摘要〕紙的表情和內涵是豐富的,從2.5維構成接觸紙張開始到后續課程紙材的立體設計,每個環節教師都要努力啟發學生對紙材的創造思維,利用其不同的加工手法展現不同的形態,傳達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不斷挖掘紙材的多維變化。紙材在不同領域創新設計的過程,也是學生視覺表現力增強的過程,教學中強調“學”與“思”,帶領學生去感受紙材與設計的魅力,配合不同主題設計的趣味引導,使學生對訓練的內容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
〔關鍵詞〕立體構成紙材多維化實踐
一、開展紙立體構成教學的現實意義
立體構成是使用各種基本材料,以視覺為基礎,以力學為依據,將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構成原則,創造性的組合成新的立體形態的方式,其引導學生從二維的單一空間邁向多維的世界中。在三維形態的塑造中,物質材料的視覺特征和觸覺特征是藝術表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以往的立體構成教學中與設計實踐結合得不十分不緊密,大多注重立體形態概念的抽象表達,學生們經常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不到現在學到的形態和今后的設計造型之間的聯系,沒有很高的積極性,因此很多學生草率的學完這門課,不能把這門課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聯系起來,更談不上今后在設計中的應用了。教師在授課時,需考慮到培養學生學習的連貫性思維模式,如對于材料的認識及應用,不能僅僅停留在一單元作業的層面中,可以對一種材料從二維到2.5維到三維的遞進式思考。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對材料進行多維認識,并以此種方法延伸出對其它各種材料的認知,給學生創造連貫性、創造性思維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
紙是立體構成中很好的面材料,它具有可塑性好、易定形、切割方便等特性;同時,又具有種類繁多、價格便宜、加工工具簡單等特點;所以,在立體構成中,紙是最簡便、最基本、最實用和使用機會最多的材料。紙材非常適合本科階段的實踐教學使用。
二、2.5維構成———紙浮雕
對于紙材的研究可以從紙材立體構成的2.5維表達開始。紙雕,也叫紙浮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漢朝紙的發明及16世紀德國對紙的改良成果。18世紀中葉,歐洲一群喜愛創作的藝術家開啟了紙雕藝術的大門,他們利用簡單的工具及不同的紙張,創作出許多主題式的紙雕作品。17世紀的英國著名紙雕藝術先驅奧古丁·華克,在1760年完成的兩幅海洋作品至今仍保留在英國格林尼治國家海洋博物館內。歸根結底,紙雕是以一種特殊紙質為制作材料的手工藝品。
工業革命時代,由于工商業的蓬勃發展,紙雕藝術開始在百貨公司的櫥窗流行,接著攝影技術的發明,進一步將紙雕表現在印刷的傳媒上,形成紙雕藝術普及化。在現代設計中,設計師們也在不斷突破設計語言的疆界,力圖尋找更新的視覺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理念。特別是在廣告、雜志等傳統平面媒介,設計師利用紙材的變化嘗試著新的語言表達。
半立體構成中,學生使用紙材在這個環節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材料從平面到半立體的變化,從紙材的加工方法上感受紙張張力的改變。做切口是因為紙張的表面張力很大,不易折疊造型,而利用切口可以破壞紙張表面張力,便于進行更多形態的造型變化。從“一刀切”練習了解紙張折疊的過程中如何利用好切口使紙張整體形態相對順暢、平整;到“多刀切”練習重視單位形態設計的同時,考慮整體平衡;到“瓦楞折”“蛇腹折”練習感受紙張骨骼結構變化帶來的藝術效果;到“半立體仿生”練習高度幾何化、簡約化、夸張化利用紙材進行生動的展現。每個同學作業都從簡到難,從繪制平面設計圖開始,對結構加以想象,對折疊線和切口進行周密的設計,才能實現對半浮雕效果的表達。每一步對紙張平面的提升,都是在思維上的空間拓展,更是對紙材空間塑造的開始。例如最后一張仿生作品摩托車造型的設計,對紙張的如何打破張力進行了靈活的運用,切割線的放置和排布都做了精密的設計,把摩托車的各個結構關系展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圖1)。
三、3維構成———紙立體
紙材經過設計后,其表達的空間更加的自由,合理運用紙材的加工方法可使其運用到真正的造型設計中。例如在服裝造型設計中,紙立體造型的服飾配件、紙立體造型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服裝設計師刻意在設計中省略色彩的感官刺激,精致的裝飾,特質或昂貴的面料,純粹只憑對立體元素的創意性設計讓人感受服裝視覺美。大師三宅一生就是擅長在設計中創造出具有強烈雕塑感的服裝造型而文明于世界時裝界的代表人物,他對立體元素在服裝中的巧妙應用,形成了個人獨特的設計風格。
在之前半立體對紙張的加工方法的熟悉之后,課程訓練以具體設計造型為內容,中間過程更加吸引學生的興趣,例如:學生用紙材加工方法中蛇腹折制作一組服裝造型,蛇腹折骨骼的漸變及紙張的拉伸使整體服裝趣味橫生(圖2)。一組建筑造型框架的設計更是引人注目,學生利用紙材的多面體結構,塑造出對建筑群抽象的框架表達,使人印象深刻。這些訓練從2.5維到三維,學生們從中體會到材料是立體構成的物質基礎,紙材在具體造型表達時很多都是從第一階段的半立體中延伸出來的思路。
四、紙材在立體形態中的光影設計
光是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活力和生命的象征,同時也是最具偶然性和變化性的藝術手段。光影在空間中的視覺效果也是豐富而復雜,會隨著時空轉換、光線強弱、物質的變化而變化。光影構成是空間構成中十分出彩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學習構成時,不能孤立地看待形態,必須把光影和形態一起設計,共同構思。
影的造型是對形態特征最為簡潔的概括和描述,單純的黑白灰的對比,化繁為簡的藝術形式,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陰影會隨著光的照射方式的不同產生各種各樣的形狀,而這些形態是對形態不同狀態下最為概括的表達。陰影本身具有很強烈的裝飾作用,陰影和它所投射的載體之間的“圖與底”關系、“圖與底”虛實相生、形式感的變化是設計的要點。
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的去強調紙材的光影作用是非常必要的,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光影是作品的一部分,要求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拍攝,一邊拍攝,一邊思考,一邊捕捉紙材的虛實之美,讓學生體會作品帶來的美感的同時,擺脫對事物司空見慣的視覺模式,體會物象各個不同的、特殊的視覺現象,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設計水平。
認識和實踐是設計的兩只腳,無論你先邁哪只腳,如果另一只腳沒有跟上就將寸步難行。紙的表情和內涵是豐富的,從2.5維構成接觸紙張開始到后續課程紙材的立體設計,每個環節教師都要努力啟發學生對紙材的創造思維,利用其不同的加工手法展現不同的形態,傳達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不斷挖掘紙材的多維變化。紙材在不同領域創新設計的過程,也是學生視覺表現力增強的過程,教學中強調“學”與“思”,帶領學生去感受紙材與設計的魅力,配合不同主題設計的趣味引導,使學生對訓練的內容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對紙張的設計使用越多,想法就越多,就能多思考出設計方案,從而去粗取精,加強理解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加速消化所學的知識內容。
對立體構成設計的思維認識上不是單元式的獨立環節,而是形成一個綜合的構架。我們通過對紙材的多維實踐表達加強立體構成的教學改革,使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深入研究空間形態的構成,學會應用三維視覺語言表達設計,提高對美的認識,創造出和諧的視覺形態和空間。(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艾小群,吳振東.立體構成空間形態構成[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陳清.面向創新能力培養的立體構成教學改革探討[J].南平師專學報.2005(03)
[3]劉驤群,華大敏.立體構成教學中的材料認知與運用[J].藝術研究.2007(01)
[4]陳煒.設計之舟的起航碼頭———有關立體構成教學方法探討[J].藝術教育.2008(05)
[5]彭凌燕.在立體構成教學實踐中體驗應用設計[J].藝術教育.2010(07)
[6]闞新娜.立體構成創造力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1(01)
[7]吳靜芳.立體構成[M].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