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金昌
我國從1986年開始推行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雖歷經幾次改革,仍存在等級設置不夠合理、評價標準不夠科學、評價機制不夠完善、與事業單位崗位聘用制度不夠銜接等問題。為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近日聯合印發《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圍繞建立統一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職務)體系、拓展教師職業發展通道、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方法等內容,構建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以社會和業內認可為核心、覆蓋各類中小學教師的科學評價機制,建立與事業單位崗位聘用制度相銜接的職稱制度。
《意見》對提高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地位,促進中小學教師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全國教師來說,這無疑是一件值得關注的大事。改革后,“小學老師也能評教授”“評職稱淡化論文”“可以跨校評職稱”“職稱評聘向農村教師傾斜”等,讓全國1270萬中小學教師感到振奮和期待。
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涉及人數多,社會影響大,改革本身涉及制度統一、人員過渡、標準制定和評審等諸多環節,工作十分復雜,必須科學權衡,通盤考慮,我們除了認真按照國家的統一要求和部署開展工作,還應著重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如何有效落實同行評價?《意見》明確提出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實際上,目前國內包括教師在內的各行業職稱評價,一般都有同行專家參與,但由于行政干預過多,導致其參與程度較低,未能充分體現同行專家的評價作用。為此,應該在確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淡化評價中的行政色彩,建立由同行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通過業內認可的評價方式,如說課講課、面試答辯、隨機抽評等,對中小學教師的業績、能力進行有效評價,確保評價結果客觀公正。應該公開遴選評審專家,建立評審專家庫,每年評審時隨機抽選、隨機組合,不斷增強同行專家評審的公信力。
二是如何真正做到向農村教師傾斜?無論是前段時間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還是近日出臺的《意見》,都提出職稱(職務)評聘向農村學校傾斜,淡化外語、論文等剛性要求,注重師德素養、教育教學工作業績和教育教學一線實踐經歷。此處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傾斜”,二是“傾斜”的程度如何把握。因辦學條件、生源等方面的差異,農村學校的教學成績當然無法與城市學校相比,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在制定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價標準條件時,綜合考慮鄉村小學和教學點的實際,不能用同樣的標準來評價農村教師和城市教師。各地要研究完善鄉村教師職稱(職務)評聘條件和程序辦法,實現縣域內城鄉學校教師崗位結構比例總體平衡,既要體現向農村教師傾斜,又不能忽視城市教師的合法權益。
三是名額分配的問題如何整體解決?《意見》提出,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在核定的崗位結構比例內進行。這種“以崗位定名額”的做法,有利于各地統籌管理教師,但對學校的用人有一定制約。為此,各地應該定期開展全面深入的調研,充分掌握本地中小學的具體情況和教師隊伍的發展狀況,靈活制定事業單位崗位管理辦法,科學計算學校崗位結構比例。在推行教師跨校評聘時,要做好統籌協調,加強監督,防止瞞報、虛報名額等現象。各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教育行政部門應及時兌現受聘教師的工資待遇,防止在有評審通過人選的情況下出現“有崗不聘”的現象。
職稱評審制度改革是我國中小學教師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關系到廣大中小學教師的切身利益;改革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有利于中小學教師拔尖人才脫穎而出,有利于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各地應該在認真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制定科學、全面的改革實施方案,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統籌協調,穩步推進,確保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規范有序,進一步推動教育事業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