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文進
摘 要:教研活動是促成體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利平臺,他讓參會教師的思想產生碰撞,認知得到提升,專業得到發展。筆者通過對常態教研活動中的幾種不和諧行為的剖析,闡述其具體表現及對應策略,旨在還體育教研活動的本真,樹學校一線體育人教研的正氣。
關鍵詞:體育;教研;不和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11-0055-02
一、不會傾聽
1.具體表現
聽課的時候,少部分老師不但不認真觀摩,而且“大聲喧嘩”,聊一些與課甚至是與體育教學無關的事情,這種行為既損人也不利己。坦率地說,搞一次教研活動,特別是大型教研活動,無論是承辦(主辦)單位,還是執教教師本人及所在的學科組,都花費了一定的人力與財力。因此善于傾聽他人,既是對執教老師、承辦學校的一種尊重,也體現了教師自身的素質,更是尊重自己。
2.應對策略
在教研活動開始之前,組織者首先要對教研活動進行一個簡單的思想動員,主要是友情提示一些注意事項,特別強調聽課的紀律與要求;其次要分配具體的任務。即把與會的老師分成幾個組,可以依據單位,也可以依據年齡,比如老中青搭配,也可以按性別等。再具體布置任務,比如一個組重點關注課的練習密度,一個組重點關注負荷,一個組重點關注教師的教法,一個組重點關注學生的學法,一個組重點關注師生互動的情況,一個組重點關注目標的達成度等,讓與會的老師都有事而為,這樣就大大的避免“閑聊”的可能了。
二、不動筆頭
1.具體表現
有道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在觀摩課堂教學的同時,總會有得(亮點:值得學習與推廣的地方)有失(問題:值得完善與商榷的地方),然而這些收獲會在聽課的瞬間閃爍于腦海中,猶如靈感一樣,有可能會轉眼逝去。其實這些得失是極其珍貴的,作為聽課的我們要十分珍視,萬萬不能疏忽,因為它對于我們日后的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有的老師對此不是那么在意,似乎真的是來“看”課的,一站(座)到底,課聽完了,任務也就結束了,可謂來時一片空白,走時亦空白一片。
2.應對策略
教研活動之前,組織者責成承辦單位所在的學科組擬定一份個性化教研課評價表,報到時下發至人手一張,要求研討結束時凡與會的老師必須人人上交,這樣就會剛性的刺激與會的老師,學會記錄點點滴滴,養成手腦并動的研討習慣。倘若聽課的老師善于動動手中的筆頭,一來可以收獲滿滿,二來在組織評課的時候也能說出個之乎者也來。
三、不說真話
1.具體表現
這個體現在評課環節,坦率地說,與會的老師大多都是抱著一種學習的心態,但在評課時老師總是一味的說客套話,說好話,甚至是恭維的話。筆者認為這不可取,搞教研活動的目的就是通過現場課這個載體,教研活動這個平臺,讓聽課的老師拓展思維視角,發掘一些值得商榷的話題。無論處于哪種動機(有的老師擔心自己的認知膚淺——怕人笑;有的老師擔心自己說真話——怕人怒;有的老師擔心自己的說法離題——怕人嫌等等)。筆者認為,只要是發自肺腑的真知,即便觀點膚淺,甚至是不入主流,也是值得點贊的,至少可以鍛煉自己在公眾場合的語言表達能力。
2.應對措施
組織者要求發言的老師盡可能說出亮點與不足,尤其是人家說過的亮點,其他的老師可以不必重復,重點說說自己的真實感想,特別是一些獨到的見解,尤其提倡本次活動的不足以及值得商榷的話題,說白了就是盡可能的要挑出毛病,指出不足,這更有利于參會教師的專業成長。
四、不積極參與
1.具體表現
體育學科是常人眼里的小三門,在搞教研活動時,能外出學習的老師可謂少之又少,特別是那種綜合性的大型教研活動(各學科都有的)。因此,在體育學科的研討環節,有些聽課的老師已經溜之大吉,他們只是完成了聽課任務,卻沒有履行研討、交流的義務。另外,不積極參與的另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承辦學校所在學科組的其他老師不能全員、主動參與到該校承辦的教研活動中,即便在一些規模大的學校,這種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2.應對措施
在組織教研活動時,組織者首先是要求與會人員簽到,統計人數,組織研討時讓專人負責記錄各位的發言情況,有必要的話,將與會人員參加活動的情況反饋到原單位。同時,作為組織者還可以采用行政推動的方式,即責成承辦學校的分管領導或教研組長通知本學科組所有老師準時與會,一同參加研討活動。這種做法一來可以讓體育學科教研交流的氣氛更濃郁些,二來也是給體育學科壯壯人氣,至少能給執教的老師鼓鼓勁、加加油。
五、不主動作為
1.具體表現
組織評課研討時,參會的教師怕發言,更害怕第一個發言,他們愿意聽別人說,沒有主動愿意“說出一二”的習慣與動力,即便有,還往往就是那么幾個老面孔在“指點江山”。這種現象說明我們體育教師投入教研的氛圍不夠濃,內驅力不夠強,甚至可以說有的老師根本沒有研討意識。
2.應對策略
重點法:研討時組織者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重點點名那些不善于言辭的老師,“逼迫”他表達主張,從筆者長效的觀察看,效果還不錯。人頭法:即組織者要求人人發言,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可以談課,也可以談與體育教學有關的任何話題,讓參會的老師個個心中醞釀“我”該怎么表述。但這里需要說明一個技巧,盡可能讓年輕特別是不善于表述的老師先開始,再依次到那些愿意的、常評點的老師發言。這樣做可以讓年輕的老師壓力小點,否則也許他們等老教師或善于表達的教師說完了,他們真的也就無話可說了,更不利于他們主動作為。
六、不常態反思
1.具體表現
教研活動中會生成很多值得商榷的問題與想法,由于一些條件的限制(開的課不多,給與會老師研討的時間有限等),因此這些“火花”往往難以在教研活動現場消化與吸收。因此,作為參會的老師來說,要善于會后寫心得與體會、感想與建議等。一來是對教研活動的深度認知,同時也是對他人在教研活動中提出問題與建議的再思考、再探析。這種行為不但可以讓自己對該領域有更深一層的理解,而且還大大激發參會教師善于反思的習慣,高效促成體育教師專業的成長與發展。據筆者經驗可知,盡管每天零星的只言片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出多久,你的一篇高質量的稿子也就豁然出爐。而且這種稿件生成于一線,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直接作用于體育教師的一線教學,因此也容易得到體育期刊編輯老師的青睞,發表的幾率較高。
2.應對策略
布置作業,即每組織一次教研活動或是外派教師參加體育學科的專題研討活動,組織者均要求與會人員在活動結束一周內完成一份心得體會,沒有字數的要求,百字也行,只言片語也可,但只有一個要求,必須是草根的認知、原生態的感想。在實踐中,對于一些好的文章,筆者將其發至我縣體育學科專題網站,供沒機會參會的老師網上學習,文筆特別突出的推薦給有關刊物發表。此做法一開始很多老師不理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部分老師的作品得以發表后,為此舉點贊的老師越來越多。
七、不虛心接受建議
1.具體表現
現場課結束以后,常規的動作就是組織評課研討,但在研討的過程中,有些老師不能聽取他人的建議和意見,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真理”,特別是執教教師,似乎對他人提出的“不足之處”總是想辦法來自圓其說,有時是反復解釋,有些理由很牽強附會,非常勉強。誠然,教研活動需要也允許、提倡有不同的聲音,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如果老師不能正確的對待他人的建議與想法,一味的排斥,就不是一種務實的研討,就會大大缺失參加教研活動最基本的特質。
2.應對策略
教研活動要常態進行,同時組織者要經常滲透一些有關教研活動的本真理念,特別是樹立正確的教研活動觀,心態坦然的對待每次的教研活動,讓與會的老師知曉虛心學習應該成為一種人生態度,學會聆聽應該成為一種學習習慣,豐碩的收獲就會悄然而至。只要是對事不對人的評價,就要學會客觀的分析,理性的接受,唯有這樣才能行走在教育教學幸福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