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翠華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優美的戀歌。這首詩之所以傳唱不衰,跟其獨特的語言特點是分不開的。
《鄉愁》最突出的語言特點表現在語言的質樸、淺顯。作者把這首詩歸入他所說的“淺易之作”,他所說的“淺易之作”是指“一讀就懂”的詩?!皽\”是語言文字淺顯、質樸,“易”是容易讀懂。他不反對“淺易”,但是,“許多讀者”,“要求一首詩一讀就懂”,卻遭到他的反感。他說:“一個人如果只能讀淺易的詩,就注定自己終身在詩國做匆匆過境的觀光旅客?!逼鋵?,作者所提倡的“淺易”一些,應該是指一讀二讀三讀終能讀懂的詩,而不是愈讀愈頭疼的詩。《鄉愁》就做到了這一點,詩中的語言淺顯、質樸,通俗、易懂。正如流沙河所說:“詩寫得好,一目了然”,“這是一粒水晶珠子,內無瑕斑,外無紋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流沙河的評價一語道破了其語言質樸淺顯的特點。
《鄉愁》的語言特點還表現在全詩呈現出寓變化于統一的極為和諧的語音美。統一,就是字、詞相對地均衡、勻稱;字詞句段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指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求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的語言。全詩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語言又構成了在整齊中體現出的參差錯落之美。
《鄉愁》的語言特點還表現在詞語的重復、疊詞的運用及數量詞的巧妙運用上,從而使詞的語言具有了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優美旋律。如“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上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巧妙點綴,猶如音樂中美妙的修飾音符,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功力之深厚,而且使全詩的語言大增了音韻之美。
【即學即練】
教材是豐富的素材源地,活用、巧用,舊材翻新,令人耳目一新。例如作文《人與路》各段開頭:
小時候,路是一條羊腸小道,你在這頭,我在那頭……
再大些,路是一根電話線,你在家里,我在遠方……
后來啊,路是一張張冥幣,你在天上,我在地上……
作者借鑒了余光中《鄉愁》的構思,自然巧妙,且有變化,足見把書讀活了。請你仿用這個形式寫一段話,表達你對家鄉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