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公民信息泄露事件時有發生,社會各界人士強烈要求加強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雖然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被納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但通過對我國現有法律法規與修訂分析可知,這些規定尚不足以對我國消費者個人信息形成有效保護,我國在行政保護主體與管理者舉證責任等方面的制度仍有較大完善空間。為此,本文筆者以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為重點,通過對部分國家或地區的立法調查,提出針對我國實際發展情況的消費者信息保護制度構想,并反思當下我國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期能為業內人士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消費者;個人信息;法律保護;信息時代
一、前言
21世紀無疑是屬于信息的時代,互聯網快速發展推動了個人信息成為最有價值的資源。眾所周知,大數據可為企業帶來豐厚利潤,為政府提供決策依據,個人信息的商業價值被不斷挖掘,隨之而來的侵害也就愈演愈烈。便捷的支付形式促使消費者個人信息外露,部分不法經營者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把消費者個人信息商業化,進行倒賣獲取經濟利益。因此,完善我國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權及法律體制具有重要意義。
二、消費者個人信息概述
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包含諸多內容,主要有姓名、學歷、籍貫、住址、電話、購物類型等,在電子商務消費過程中,這項內容還拓展到IP地址、通訊軟件賬號、網絡用戶名及密碼等形式,這是一種自然人為生存消費或接受服務的信息。個人信息本質上與個人隱私有所區別,個人信息分為敏感信息與瑣碎信息兩大塊,敏感信息的本質屬于個人隱私?!八袡嗫腕w”說、“隱私權客體”說、“人格權客體”是對當前消費者個人信息民法性質的三大理論觀點,筆者認為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的定義應屬于人格權客體,具備原始取得性、排他性、專屬權等特征。所以,針對我國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而言應采用人格權利益保護形式。因為消費者個人信息權作為一種新型的獨立人格權,其本人對所屬信息應享有充分的控制,支配以及排他侵害權利。
三、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現狀
當下,一種專門販賣個人信息的產業鏈悄然形成,房主信息、商務信息、車主信息、患者信息、學生信息外泄現象時有發生,對消費者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再加上我國對消費者個人信息濫用的立法制度尚不明確,消費者遇到侵害后難以獲得自身保障權益。我國全面開始步入信息社會,這是國際社會對我國發展現狀的普遍認知,ICT迅猛發展逐步改變了我國社會經濟運行模式,消費者信息作為最具價值的資源受到不法分子關注。
社會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很多人都擁有了獨特的通訊交流工具,在為人們帶來諸多方便的同時也伴隨著很多困擾,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案件成為各界人士關注的焦點,給人們正常生活帶來身心困擾問題。我國曾在二零零九年的刑法修正案中明確規定:國家機關或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將本單位在發揮社會職能過程中獲取到的公民信息非法販賣給其它組織或個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和相應罰金。這一規定的出臺在短期內保護了我國公民個人信息,但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該規定具有籠統特點,單說明“違反國家規定”。因此,這項規定的具體執行還要依靠具體法律方面的補充。2013年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仔細修訂,其中第二十九條明確規定:經營者在使用個人信息時要遵循合法原則,說明信息使用范圍與目的,未經消費者同意不得擅用。經營者收集信息的方式要公開,不能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外進行收集。經營者對收集到的消費者個人信息要嚴格保密,不得向他人非法出售或提供。經營者對收集到的信息要采用技術措施保管,進一步確保信息安全,以防發生意外,對于出現的特殊情況必須盡快采取措施補救。未經消費者同意,不得向其發送任何帶有商業性質的推送信息。
但單憑國家法律保護還不能完全消滅濫用盜用消費者信息現象,只有消費者從根本上意識到自我信息保護的重要性才好。當下,有些人對自己的個人信息采取無關緊要態度,對各種記載個人信息的資料隨意丟棄,例如在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的今天,快遞單上記錄著自己寶貴的個人信息,很多買家收貨拆包后就把包裝隨意丟棄,由此引發的個人信息泄露案件層出不窮。由此可知:自我信息保護意識的提升是根本,對類似于快遞單等記錄個人信息憑證的東西要及時銷毀,并謹慎對待身邊需要個人信息的電子數據。
四、國外消費者個人信息權保護的比較研究
1.美國隱私權法律保護模式
美國對個人信息非常重視,認為個人信息具有私人性質,美國對個人信息范圍的界定不排除私人信息,分離式立法是美國在此領域的主要保護模式。比如一九七四年的聯邦《隱私權法》只是規定了政府機構對個人信息采集使用方面的細則,針對電信或兒童等在線行為制定專門規定,對法律未曾涉及到的非公共組織行業,實行行業自律原則。因為美國在人權保護層面,主要把工作重心放在限制政府權力方面,而對私人組織的約束較低。因為各行業都有獨特的信息屬性,綜合性的立法方式不普遍適用。因為美國三權分立和聯邦制國體的存在,美國在隱私法領域也逐漸出現弊端,法律重疊性突出,滯后于美國實際經濟發展狀況,復雜性與非一貫性現象突出。
2.歐盟個人數據法律保護的模式
在美國隱私權立法模式的影響下,歐洲各國在對個人信息立法的初期,也曾將隱私內容納入到法律保護的范圍,但歐洲各國一般將其稱作信息法或資料法。直到一九九五年,歐盟關于個人信息保護指令的下達,個人信息定義才被正式使用。歐洲各國對個人信息的界定范圍比較狹隘,主要特指個人私生活信息,對宗教或政治哲學信仰關注較少。歐洲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建立在一種人性尊嚴高度上,視個人信息為消費基本權利,商家在實際交易過程中如若使用信息則需詳細說明,征求消費者意愿,從而真正實現信息控制。美國主張信息流通自由原則,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程度較低,隱私權相關法規的執行都必須遵循消費者履行排除義務的前提,商家可在這一環節對消費者進行迷惑說明,打體制“擦邊球”,謀取不正當利益。歐洲各國主要應用總括性立法模式,用一部法律對各部門個人信息處理工作進行約束,重視國家在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中的作用,而后對各企事業單位設置一套嚴格的法律控制體系。
3.歐美模式融合及日本折中法律模式
雖然歐美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方式不一,但其正朝著相互融合的方向發展。
歐洲國家對個人信息規定及跨境信息流動的控制,對美國信息產業發展造成阻礙,歐美之間經過長期協商,最終美方與歐盟簽訂安全港協議,協議規定:只要是加入安全港的美國企業都符合歐盟指令要求的個人信息保護措施。而日本則形成了介于美方和歐洲之間的折中模式,日本諸多法學家認為:確立用于企事業單位或機關部門的基本原則為當務之急。針對特殊領域制定針對性法規,鼓勵非公共部門逐步實現自律。基于此立法理念,日本政府于二零零三年五月正式頒布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相關條令條例,以后便陸續頒布針對行政機關或獨立法人的個人信息法律,“個人信息保護相關五法”隨之形成。
五、針對我國消費者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具體建議
1.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的立法模式選擇
我國消費者個人信息法律保護制度進一步完善迫在眉睫,這也標志著一個新法律調整機遇出現,只有經過實際調研考察的制度才具有較高可行性。我國現代法律制度源于大陸法系,針對個人信息則傾向于歐盟立法,但國家之間的國情相差較遠,制度不可一味照搬。當下,我國各地區信息產業發展狀況千姿百態,發展方向尚不明確,盲目立法可能會導致法出即廢現象發生。所以,我國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完善應謹慎行之,可多參照日本折中主義的立法模式,明確公共部門與非公共部門的立法原則,針對特殊領域單獨立法,針對大眾領域則實行法律規范與行業自律相互補充的立法策略。因此,我國應在《民法通則》與《憲法》中確立個人信息權的法律地位,為消費者個人信息立法保護提供相應依據,保障相關活動的順利開展。
眾所周知,我國人口基數大,消費高。中國市場正逐步成為全球主流消費市場,在此過程中的普通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很容易受到威脅,我國在該領域的立法需將消費者個人信息法律保護逐條貫徹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把抽象的人格權細化到各項規章條例中。個人信息權內容制定可借鑒國際立法經驗,包括信息決定權、查詢更正權、刪除封鎖權等,經營者承擔一定的通知、限制或公開、信息完整等義務,政府鼓勵行業進行自我規范約束,適度參與管制和服務,推動行業約束機制充滿活力。
2.做好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法管理工作
對于瑣碎的個人信息而言,不具備隱蔽性,但可通過多種信息準確描繪本人形象,高度的識別性把個人不愿外露的隱私泄露。對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不應停留在禁止侵害層面,還要注重積極控制。我國消費者隱私權受到侵害可通過行使權力獲得賠償,但隱私泄露的后果不堪設想,具有不可恢復性。全面保障公民隱私權,對收集利用、保存傳播消費者個人信息進行規定十分必要。隱私權保護法的主要內容是行為成立要件與權力救濟工作,個人信息保護更傾向于個人信息管理及協調信息本人與處理者二者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個人或處理者的信息管理法。
3.法律責任與救濟途徑
在處理消費者個人信息案件中,非法分子首先應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因此,對消費者的賠償形式及舉證方式成為關鍵。例如消費者對商家持續侵害必然要求停止賠償,涉及精神與物質賠償,但此類消費受損案件一般波及范圍很廣,個體消費者受損程度相比微小,獲得賠償幾率不大,依舊需要消費公益訴訟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即使個人對商家侵權的行為獲得賠償,但在商家巨大利益面前微乎其微,違法成本低則不能很好的阻止侵權行為再次出現,消費者合法利益很難得到保證。針對此類特殊案件,消費者在強大的商家面前舉證十分困難,強弱對比明顯,舉證失敗則會給消費者帶來二次傷害,政府應主動為消費者提供便利,方便消費者對個人信息保護權利的行使。
4.消費者的個人保護
當下我國大部分消費者自我信息保護意識不足,導致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頻頻發生。需通過宣傳示范來提醒消費者增強個人信息保護觀念,不要輕信帶有誘惑性質的條件交換,對商家獲取自身信息的根本目的要清楚,避免個人信息在消費者不知的情況下被不當使用。很多商務活動可對合同進行約法三章,簽訂保密條款和細化違約責任,尤其是在互聯網環境中,對個人關鍵信息的加密舉措尤為重要。
六、結語
綜上所述,消費者在自我信息保護意識增強的同時,也要注重維權意識的跟進,一旦信息受到侵犯,懂得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當經營者要求使用自己的信息時,可予以拒絕,也可協商使用條件。一旦發現自身權利受到侵害則可要求經營者立即采取補救措施,也可直接追究其法律責任,從而降低自身損失。總而言之,隨著電子信息化建設在我國的進一步普及,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幾率加大,除了國家修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則外,消費者自身必須提高綜合素質,養成良好的思維意識。
參考文獻:
[1]楊毅.互聯網背景下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1.
[2]朱麗君.單獨立法下的人格權立法內容選擇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12.
[3]楊鐵軍.消費者合同中信息均衡性實現研究——以民法為視角[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上冊)[C].2010.
[4]齊愛民.美德個人資料保護立法之比較——兼論我國個人資料保護立法的價值取向與基本立場[J].甘肅社會科學,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