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通訊技術和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絡支付由于其“簡單、迅速、便捷”的特點備受青睞,近年來,互聯網金融服務取得井噴式增長,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已經成為支撐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基礎。但第三方支付猶如一把雙刃劍,在方便我們生活、提高我們生活品質的同時,很多方面存在不足。本文主要針對第三方支付的現狀,分析其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發展現狀;對策
一、前言
近年來,互聯網模式不斷豐富發展,第三方支付在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上已占據不可取代的份額,所謂第三方支付,是指和產品所在國家以及國內外各大銀行簽約并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第三方獨立機構。
二、我國第三方支付發展現狀分析
1.市場份額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2015年第三季度,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為9萬億元,與2013年第一季度的3.3萬億元相比,高出了兩倍。從2013年到2015年,第三方支付模式的交易規模呈直線上漲趨勢。如圖所示可看出,其增長幅度相當驚人,未來,第三方支付規模可能將持續穩定增長。
圖 2013年一季度-2015年三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
數據來源:速途網,互聯網資訊
2.支付方式
隨著4G網絡的推出,便捷支付工具旭日般逐漸興起。從運營主體劃分,第三方支付主要存在兩大模式:一是以互聯網企業為主導的支付賬戶模式,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其中,支付寶是支付賬戶模式的典型代表;二是金融企業主導的銀行賬戶模式,以銀聯電子支付為代表。
截止2015年第三季度,支付寶以61.9%的比例占據了第三方支付接近三分之二的市場。其他第三方支付機構所占份額分別是:財付通14.5%、銀聯在線9.2%、快線5.1%、百度錢包2.3%、易寶支付1.9%、PayPal1.4%、翼支付1.3%、匯付天下1.2%。同比2014年,除支付寶外,其他支付方式所占市場份額均有所減少,而這減少的12.3%,全都增加到了支付寶上。
在“有關中國網民經常使用的支付方式調查”中,移動支付和互聯網支付分別以27.1%和25.4%的比重排在前兩位,網上銀行占比18.3%,手機銀行占比15.8%,分別位于第三、四位,預付卡支付以4.1%的占比排在最末位。由此可知,消費者們偏好更為便捷的移動支付,將來,移動支付使用度也許會遠超互聯網支付。
近年來,移動支付爆發式地高速增長,成為網絡消費的主流的主要原因是移動4G的普及更加便捷了支付的高速發展,其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發展最快、所占市場份額最大。如今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遍及各大、小餐館,酒樓和大型商場,只要有條形碼的地方,都可使用,十分方便。移動支付正不斷地豐富、創新,再加上支付寶與商家的合作形式逐漸多元化,接入支付寶的連鎖商家數量與日俱增,在不久的將來,移動支付占支付系統的比重將不斷提高。
3.用戶分類
我國第三方支付用戶巨多,大體分為上班族、學生黨、自由職業者和個體經營者四類。隨著互聯網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第三方支付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尤其是在上班一族和學生黨中。不論是互聯網支付還是移動支付,上班族特別是白領是所占比重最高的群體,分別占比66.7%和69.9%。此外,學生黨也是網絡支付的重頭,但由于其經濟條件有限,僅占20.4%和18.5%的比重,遠低于有工薪收入的上班族。其中,上班族選擇移動支付的多,而學生黨中選擇互聯網支付的多,這與智能手機的使用程度存在一定關系,但選擇移動支付和互聯網支付的差距不大。
三、中國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存在的問題
1.風險問題
(1)支付風險問題
互聯網金融的尚未成熟,也加劇了金融市場第三方支付的不穩定,比如平臺上比較容易產生非法集資、詐騙、行賄、洗錢、博彩等違法違規行為。第三方支付平臺提供的網上資金轉移服務實質上就是一種銀行結算業務。根據我國《商業銀行法》的規定,“結算業務屬于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必須進過銀監會批準才能從事,只有金融機構可以吸納存款。”由于第三方支付企業可以將資金保留一段時間,第三方可以在這期間將資金用于其他活動,其盈虧與否,無從可知,因而會導致支付風險、道德風險的出現。
(2)賬戶沉淀資金風險問題
由于第三方支付平臺和傳統銀行一樣都具有吸納資金的功能,消費者支付成功過后,資金會在第三方支付機構設置的虛擬賬戶中停滯一段時間,形成沉淀資金,隨著虛擬賬戶的不斷增長,其沉淀的數額不斷增大,如果企業本身或其內部職員無法抵制大量沉淀資金的誘惑,私自挪用資金,很有可能引發高風險的投資活動,因而引發企業資金流動性風險、交易操作風險和企業信用風險等。
2.產業格局分布問題
無論是支付寶、財付通、銀商還是快線,其產品單一,支付模式又極為接近,再加上支付寶在第三方支付中已占據61.9%的巨大份額,其他平臺像匯付天下這種小企業占的份額極少,因此他們只有通過降低服務價格和支付費用來吸引資金,從而導致其盈利更為薄弱。在這種不正常的產業格局下,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業務范圍過于局限,贏利微小,企業將心思都放在爭奪第一市場份額上,從而忽視企業的創新發展與提高,這將嚴重阻礙我國第三方支付產業格局的正常發展,加重產業格局的畸形化。
3.互聯網技術風險問題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也讓許多不法分子有機可乘。類似黑客、病毒、系統癱瘓、數據外漏、信息泄露等問題層出不窮,特別是個人信息泄漏問題。個人隱私等信息安全需要一種新的安全觀,在互聯網金融服務中需要找到開放和保護的平衡點。涉及個人隱私的數據,不斷要充分利用,更要充分保護隱私不被濫用。國際通常做法是設置安全機制,采用第三方安全審計,對數據做出明確規定。我國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剛剛起步,如何應對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信息保護將任重道遠。
4.監管體系不完善問題
從目前我國對各相關職能部門的管理職責規定來看,沒有發現任何對第三方支付結構的資格審查、第三方支付結構的運行管理等負有任何監管責任。第三方支付交易中買賣雙方的關系、第三方機構與銀行間權責關系的界定,基本參照成熟行業的規則,甚至完全依附于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自律性,我國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幾乎處于真空模式。
5.政策法律保障問題
由于第三方支付平臺在交易中可以把握大量的資金,相當于具備了銀行吸納存款的功能,而銀行又不能充當第三方支付的職能,我國沒有一部關于監管和約束第三方機構的法律法規,消費者的權益無從保障。
四、對策及其建議
1.規范企業經營范圍以控制風險
為防止因企業自身原因帶來的投資風險、信用卡套現風險、反洗錢風險以及網絡安全風險,政府應出具相應的法律法規,可效仿美國,頒布《專業貨幣匯兌機構法》,規范第三方支付企業機構的經營范圍,規定第三方機構不得挪用平臺資金或用于其他高風險活動或投資。為充分保證用戶的資金安全,央行可按比例向第三方機構收取保證金,以防信用風險和支付風險。除此之外,還可對沉淀資金規定最高限額,以防資金過多累積。
2.加強市場,優化其產業結構
從政策上引導企業發展創新,在保證盈利的基礎上拓展新興業務、提高服務質量、優化支付平臺。特別鼓勵富有特色又極具創新的支付模式,可高薪聘請相關專業人才。第三方企業自身也應嚴格要求自己,增加投資并全面建設第三方支付平臺,突出小額支付的優勢和特色,提高自身競爭力,避免與網銀正面交鋒,與其他企業取長補短,謀求更好的發展。
3.加強互聯網信息安全防范
首先應建立和完善互聯網技術標準,使之與國際計算機網絡安全標準接軌,增強互聯網金融系統的協調性;其次,制定互聯網信息安全標準規范,指導金融業務服務平臺安全建設和運營,對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平臺的網絡安全、應用安全、主機安全、數據安全、業務連續性等進行規范,提高互聯網金融業務平臺信息安全整體防范能力;然后,嚴格遵循國家金融行業信息系統信息安全等級保護要求,比如《金融行業信息系統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指南》;最后,加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硬件技術研發力度,切實提升防火墻和數據加密等關鍵技術水平,防護網絡安全。
4.建立監管主體,完善監管體系
針對目前我國第三方支付監管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五點建議:第一,嚴格界定互聯網金融行業,建立以人民銀行為中心的監管主體體系,明確互聯網金融的監督主體,消除“監督主體不確定性”的隱患。第二,應出臺相關法律,規范和約束第三方支付行為,規范互聯網金融服務的相關制度,構建全面的互聯網金融安全防范的制度體系;嚴格規定客戶沉淀資金與企業自有資金的區分管理,可以向銀行申請代為保管業務。第三,成立自律性的行業協會,對會員進行嚴格的培訓,建立自我監督意識,強化管理體系。第四,在兼顧尊重市場發展規律和行業創新精神及行業發展面臨的風險的基礎上,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做到“適度無漏洞”監督。最后,央行、銀監會等傳統金融監督部門應建立監督協作機制,加強協作監督,以促進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的發展;企業自身為規范行為,可采取資金記錄儀的模式,嚴格追蹤資金的流入流出。
5.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在法律法規方面,首先必須明確第三方支付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性質,建立我國第三方支付企業的準入和認證機制;健全第三方支付法律法規體系,對洗錢、套現等行為違法必究,包括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立法。政府應對不符合法律法規體系的第三方企業進行嚴格的監管和懲罰,同時,政府應加強介入力度,重點幫助實力薄弱的中小企業開展與更多商業銀行進行合作。
五、總結
第三方支付在便捷我們生活的同時,也改變著我們的支付、借貸和理財方式,第三方支付作為一種新型支付模式,廣受消費者歡迎。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環境的不斷優越,支付場景的不斷豐富以及金融創新的活躍,第三方支付的規模必將一步步擴大。但也正因為其便捷,輕輕一點或一掃即可結算,消費者容易存在跟風盲目消費甚至存在購物上癮的現狀,而且消費者往往不易看清背后的風險,因此,監管當局除了要建立消費者保護體系外,也應對消費者進行風險提示和教育,加強消費者風險防范意識。
參考文獻:
[1]梁文彧.第三方支付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J].2011(8):4-7.
[2]艾瑞咨詢.中國網上支付行業發展報告[R].2013.
[3]黃益.我國網上支付現狀及對策[J]長沙大學學報,2007.20(6):43-44.
[4]徐明.第三方支付的法律風險與監管[J]金融與經濟,2010(2):80-82.
[5]趙達.第三方支付相關法律問題探究[D].吉林:吉林大學法學系研究所,2010:1-46.
[6]芮曉武,劉烈宏.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學出版社,2014:190-260.
作者簡介:李美玲(1994.07- ),女,重慶萬州人,長江師范學院財經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我國第三方支付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