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慧城市為我國未來經濟的增長點,BIM大數據作為智慧城市的核心資源,將支撐智慧城市建造全過程,實現智慧城市的運營管理。住建部為全面推進BIM,列出的時間表為2020年末,而BIM人才的稀缺卻限制了BIM的發展,因此本文著重對BIM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BIM;大數據;智慧城市;人才培養
一、BIM要不要推廣
1.什么是BIM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傳統設計,利用平行正投影法通過諸多平面圖來表達一座三維立體建筑。工程師面對一堆厚厚的二維圖紙要想象出建筑建出來的樣子非常困難也難以做到準確。有了BIM模型,我們看到的是建筑的三維表達,而通過漫游方式進入現場,則可以由外至內了解要修建的建筑全貌,還可以借助BIM的時間軸,體驗建筑內全天候的光線變化、夜間燈光效果,以及發生突發事件,緊急疏散過程,甚至可在現場體驗建造的全過程。發展至今,BIM不僅僅局限于建筑領域,它涉及到了整個工程領域,BIM也不僅僅是模型,已經成為一個系統的概念。通過BIM,參與方可以利用共享的模型實時信息協同工作,BIM同時也貫穿了建設的全生命周期。
2.BIM與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我國未來經濟的增長點,BIM技術使得城市基礎設施、建筑及地下管線等數字化,BIM大數據支撐智慧城市建造全過程,也支撐智慧城市的運營管理。
3.BIM效益
新加坡102個公共項目應用BIM,181個項目達到了BIM強制提交要求,工作效率提高21.5%。對于個體項目的效益,根據四川大劇院BIM全過程總結:利用可視化技術降低溝通成本40%;通過前期圖紙糾錯和管線深化減少施工中變更50%;通過現場物料布置和管控減少物料損失5%;通過基于BIM的現場管理縮短工期3%。
4.BIM推廣勢在必行
2015年6月16日,住建部印發《關于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推進BIM應用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末,建筑行業甲級勘察、設計單位以及特級、一級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業應掌握并實現BIM與企業管理系統和其他信息技術的一體化集成應用。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項項目勘察設計、施工、運營維護中,集成應用BIM的項目比率達到90%:以國有資金投資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報綠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綠色生態示范小區。
BIM全面推廣已經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各地方已經或正在建立BIM地方標準,已經或準備推出自己的時間表,BIM已經不是要不要推廣,而是進入如何推廣的階段。
二、人才稀缺制約著BIM推廣
BIM推廣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能夠推動建設行業技術進步,各相關企業也意識到洗牌已經開始,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輪跑下來,有可能出現后來者居上,也可能原來領先者落后甚至掉隊。
設計階段,節能和緊急疏散模擬、碰撞檢查和預留孔洞、BIM模型建立和完善需要BIM建模人才;招投標階段,以虛擬施工代替施工組織設計,快速給出經濟標需要BIM人才;施工階段,施工設備現場布置模擬、施工過程模擬、質量管理、設計變更管理、進度管理、申請進度款工程量計算以及三算比較等需要BIM人才;運營維護階段,原貌維護和修護,也需要BIM人才;拆除階段,盡可能減少各建筑材料的損壞,以便拆除的建筑材料將來盡可能二次利用,需要完善和準確的歷史建筑信息,同樣需要BIM人才。
2014年,在全國BIM大賽高峰論壇上,公布了一個數據:在我國,由BIM設計完成的建筑模型在全國的占比不到1%,而在2015年12月18日建筑信息模型(BIM)標準化建設與推廣應用交流會上,企業家們提出可以開幾倍的工資招聘BIM人才。限制BIM推廣的因素很多,而BIM人才稀缺則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想法再好,做不出BIM模型,缺少實施人才,一切都是空談,許多公司想做BIM項目,卻因缺少BIM人才而不得不放棄。
因此BIM人才培養非常緊迫。
三、BIM人才培養
1.加大BIM宣傳力度
BIM人才輸出單位主要還是高校和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情況好些,而高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和二級學院的相關負責人并不是都擁有相關專業背景,隔行如隔山,許多人不知道BIM是什么,更不知道BIM能做什么,要不要建立學校BIM人才培養體系卻要由他們的態度決定。
建筑工程相關參與單位可能知道BIM是什么,知道BIM能做什么,也知道BIM的重要性,知易行難,知道不等于會采取行動。
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可能知道BIM是什么,知道BIM能做什么,也知道BIM的重要性,也愿意采取行動,但是缺少推動BIM人才培養的好的方式方法。
BIM從業人員及準從業人員可能覺得BIM可有可無,有的想學卻害怕新事物,去學又缺少正確的學習方法。
要讓各方知道BIM、了解BIM、重視BIM并以正確的方式參與到對BIM人才的培養上來,就要加強BIM宣傳力度。
(1)利用各種媒體、各種平臺、創造各種場合對BIM人才培養單位、對建設工程相關單位、對政府相關主管部門進行宣傳,宣傳時一定得保證各參與方的決策者參加。
(2)利用媒體、講座、推廣會的形式讓BIM從業者和準從業者重視BIM的學習、提高學習興趣、知道如何學習。
(3)通過各種方式加強BIM成功案例在全國的宣傳。
(4)成立專門的BIM咨詢機構,對BIM提供免費的專業咨詢服務。
2.建立激勵機制
(1)獎勵優秀BIM項目、優秀BIM企業和優秀BIM從業人員。
(2)對BIM項目和BIM培訓實施政府補貼。
(3)對BIM軟、硬件的采購提供資金補助。
3.成立BIM督導委員會
(1)推動BIM標準和法律的制定。
(2)推動BIM的宣傳。
(3)提供BIM相關技術支持。
(4)進行BIM推廣的監督。
4.建立BIM人才培養機制
雖然BIM在全國全面推廣的時間表是2020年末,但是一些BIM應用已經開始了,一些BIM從業人員不得不在游泳中學游泳,因此在BIM人才培養的原則上必須短期機制跟長效機制相結合,還需要不同層級進行不同培訓。
(1)BIM人才長效培養機制——發揮專業院校的培養優勢
無論是質上還是量上,專業院校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必須充分利用專業院校的培訓資源。而要利用好專業院校的優勢,得有一些具體措施。
①專業院校必須重視BIM人才的培養
除了前面所述的對專業院校相關決策者進行必要宣傳外,還得盡可能將BIM人才的培養與其政績掛鉤,讓其自身發展繞不開對BIM人才的培養。只有決策者同意將BIM教學列入學生培養計劃,只有決策者同意學校進行BIM教學相關軟硬件設施的投入,也只有決策者同意送專業教師先行進行BIM知識的進修,BIM人才培養在專業院校才算落根。
②建立BIM培養體系
首先,建立專門的BIM教學團隊。團隊需要至少2名管理者,當一名分身乏術時另一名能夠頂上以保證團隊工作的正常開展,管理者可以不會BIM建模和應用,但是要有能力構建BIM培養體系,要能夠進行外聯和內聯工作;團隊還需要足夠的BIM師資,沒有誰天生就會BIM的,因此學校就要專款專人送出去進行專業培訓。BIM軟硬件投入很高,培訓費不菲,必須有專款保證;不是每個人都不排斥新事物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愿意犧牲個人時間和一些金錢為集體奉獻的,所以這些專人必須是自愿的,他們在學習時,學校還要跟蹤其學習效果,學習后再在企業進行一些實訓,經歷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后再回校任教。
其次,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BIM建模和應用需要一定的知識作為基礎的,各種相關知識的集合是一個體系,哪些先學哪些后學有一定的規律。目前全國沒有正式的BIM教材,學生暫時可以使用教師的自編教材。
然后,要有BIM實驗室。BIM不是單機游戲,是各方協同工作,是基于網絡的大數據平臺,因此BIM實驗室需要由各電腦組成的網絡,由于是基于三維的圖形數據,對電腦CPU、內存、顯卡和網卡的要求很高,同時還得安裝有相應的BIM軟件。
接著,建立一個BIM中心。BIM中心為BIM教學提供后勤服務,聯系學校高層和教學,同時也聯系教學和實踐。學生光學理論是不夠的,必須有機會走出去實習或者與企業合作。
最后,有一個BIM社團,組織BIM講座,同時在BIM學習上傳幫帶,也通過團隊學習,取長補短,減少學習中的彎路,提高學習的成就感和學習興趣。
當然,學校還可以跟國外知名大學和國內外知名企業聯合辦學,掌握市場最前沿信息和學科最前沿知識。此外學校也應該鼓勵老師學生們BIM的研究,和鼓勵學生參加各種BIM競賽。
(2)BIM人才短期培養機制
大學培養一個BIM人才往往要很多年,而企業往往等不起,現在就要用人,因此一個短期培養機制必不可少。這個培養機制可以采用行業協會跟專業院校合作的形式。
專業院校的資源有:專業的BIM實驗室;有專業的教學設施以及專業的教學資質。行業協會跟企業聯系緊密,知道企業不同層次的需求,也能從BIM軟件開發商獲得相應師資,由于所要培養的是各專業從業人員,他們已經掌握了相關專業理論,缺少的是BIM作為工具該如何使用的問題,BIM軟件開發商能夠提供軟件使用方面的教學。行業協會還可以為專業院校推薦學生實習和就業。
(3)政府相關部門組織關于BIM的行業從業資格考試并提供BIM人才庫
BIM學習有沒有達到從業的要求,必須有個標準,也必須經過專業測試,而政府相關部門有這個責任,目前的中國也只有政府相關部門有這個權威性。測試也給了學習中學習目標和動力,BIM人才庫的建立同時也為企業獲得人才提供便利。
BIM的全面推進需要各方面條件都成熟,相關人才的充足將會讓BIM發展進入快車道。
參考文獻:
[1]闕祖暉,朱立冬.BIM技術在建設項目中輕量化應用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5(31).
[2]李云貴,邱奎寧,王永義.我國BIM技術研究與應用[J].鐵路技術創新,2014(02).
[3]姜曦.企業BIM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山西建筑,2013(21).
[4]趙雪鋒,李炎鋒,王慧琛.建筑工程專業BIM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02).
[5]齊寶庫,薛紅,張陽.建筑類高校BIM高端人才培養的瓶頸與對策[J].中國建設教育,2014(01).
[6]肖躍文.BIM推廣研究[J].品牌,2015(20).
作者簡介:肖躍文(1973- ),男,漢族,籍貫:湖南邵陽,宜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管理科學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