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動脈至股深動脈腔內成形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效果及并發癥
楊茹雪杜建時段曼劉卓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血管外科,吉林長春130033)
關鍵詞〔〕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髂動脈-股深動脈開口處腔內成形術
中圖分類號〔〕R654.4〔文獻標識碼〕A〔
通訊作者:劉卓(1977-),男,主治醫師,主要從事血管外科疾病研究。
第一作者:楊茹雪(1983-),女,碩士,主要從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研究。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LEASD)是一種以下肢麻木、發冷、疼痛、間歇性跛行為主要表現的退行性病變,其也是導致老年人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很容易引起殘疾甚至截肢〔1〕。LEASD是因動脈內形成粥樣硬化斑塊而引起的下肢動脈狹窄、阻塞,好發于小腿動脈、股淺動脈、髂動脈等〔2〕。開放性手術逐漸被血管腔內修復手術所替代,介入治療已成為了目前臨床治療LEASD的主要手段。本文分析髂動脈-股深動脈開口處腔內成形術治療LEASD患者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68例LEASD患者,均符合LEASD診斷標準,并在術前經CT血管造影(CTA)、動脈彩超檢查確診。均滿足手術適應證:CTA或動脈彩超檢查可見髂動脈、股總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股淺動脈全程閉塞,股深動脈開口處重度狹窄或閉塞,遠端輕度狹窄或暢通,患肢遠端流出道欠佳或預計無法耐受大手術創傷者。男48例,女20例,年齡59~74歲,平均(63.5±4.2)歲,踝肱指數(ABI)均值為0.22±0.18,肢體缺血48例,靜息痛40例,嚴重間歇性跛行32例,12例合并肢端缺血性潰瘍。合并糖尿病32例、冠心病30例、高血壓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1例、慢性心功能不全13例、合并腦血栓后遺癥12例、心房纖顫6例。動脈彩超檢查顯示,患者都存在股深動脈開口處狹窄或閉塞;第2、第3段管腔暢通45例,第2、第3段管腔狹窄23例,但均未閉塞。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38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行藥物治療,觀察組行髂動脈-股深動脈開口處腔內成形術,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髂動脈-股深動脈開口處腔內成形術對患者腹股溝區進行局部麻醉,沿股動脈走行向近心端進行穿刺,依次置入穿刺針、血管鞘和導絲,靜脈注射100 U/kg肝素。翻山進入對側髂動脈,手推造影見髂動脈至股總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股淺完全閉塞,股深動脈開口處輕度狹窄或閉塞,顯影不佳。導入翻山長鞘,導絲導管配合通過病變段,并沿導絲插入球囊導管,球擴狹窄部位(壓力為6~8個大氣壓,30~60 s/次,共施壓3次),然后沿導絲植入動脈支架后,再次進行動脈造影,髂動脈、股總動脈血流順暢,支架形態滿意,其中11例股深動脈顯影良好。27例股深動脈仍有狹窄,再次行股深動脈開口處球囊擴張后,股深動脈顯影良好。
1.3藥物治療靜脈滴注前列地爾10 μg,2次/d;紅花黃色素100 mg,1次/d;配合口服氫氯吡格雷75 mg,1次/d或西洛他唑100 mg,2次/d,總療程15~60 d。
1.4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比較兩組治療后Rutherford癥狀分級情況、療效及并發癥發生率。藥物治療后及術后1個月進行療效評價,療效評價標準:跛行消失、潰瘍愈合、靜息疼痛消失,ABI>0.9,為顯效;跛行明顯減輕,潰瘍面縮小,靜息疼痛緩解,ABI值至少升高0.1,為有效;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均無明顯變化,甚至有加重為無效。
1.5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行t、χ2檢驗和秩和檢驗。
2結果
2.1Rutherford分級兩組治療前Rutherford分級無顯著性差異(Z=-0.635,P>0.05);兩組治療后Rutherford分級均較治療前有顯著改善,且觀察組治療后Rutherford分級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Z=-3.468,P<0.05)。見表1。
2.2手術療效觀察組治療顯效率、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兩組治療前后的Rutherford分級比較〔n(%)〕

Rutherford分級觀察組(n=38)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30)治療前治療后0級0(0.00)6(15.79)1)2)0(0.00)1(3.33)1)1級0(0.00)18(47.37)1)2)0(0.00)2(6.67)1)2級7(18.42)8(21.05)1)2)5(16.67)15(50.00)1)3級18(47.37)4(10.53)1)2)13(43.33)7(23.33)1)4級6(15.79)1(2.63)1)2)5(16.67)2(6.67)1)5級5(13.16)1(2.63)1)2)4(13.33)2(6.67)1)6級2(5.26)0(0.00)1)2)3(10.00)1(3.33)1)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2.3并發癥觀察組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χ2=5.645,P>0.05)。見表3。
表2兩組療效比較〔n(%)〕

組別n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觀察組3819(50.00)15(39.47)4(10.53)34(89.47)對照組309(30.00)12(40.00)9(30.00)21(70.00)χ2值8.3330.00611.73011.730P值<0.05>0.05<0.05<0.05
表3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n)

組別n感染患肢腫脹腎功能損害胃腸道出血血栓形成總發生率(%)觀察組381321018.42對照組301421121.58
3討論
LEASD常累及主動脈和髂動脈,髂動脈近端閉塞又會嚴重影響血流動力學,流入道比流出道更狹窄則容易引起遠端動脈阻塞〔3〕。臨床治療LEASD的標準術式是經腹主動脈、髂動脈至股動脈(雙側或單側)旁路轉流術,該術式是應用人工血管重建閉塞段血管通路,以恢復下肢血液循環,但該術式的創傷較大,手術并發癥發生率及病死率均較高,特別不適用于高危重癥患者的治療〔4〕。
腔內血管成形術自問世以來,歷經多年發展,髂動脈球囊擴張、支架植入等腔內血管成形術已經在臨床上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已經很好地解決了髂動脈局部狹窄及閉塞性病變,且該手術方式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恢復快等優點,尤其適用于老年高危重癥患者〔5〕,可有效改善遠端肢體血供。股深動脈重建下肢血供的報道首次出現在1961年,此后不少學者都對股深動脈的血流動力學、病理生理特點、作用等進行了深入研究〔6〕。研究發現〔7〕,在股淺動脈出現廣泛性閉塞的情況下,由于股深動脈具有獨特的生理功能與解剖條件,故可用于重建下肢血液循環。針對髂動脈、股動脈病變廣泛或高危患者,在缺乏適合流出道的情況下,可將股深動脈作為流出道,以重建下肢血供,改善患肢缺血癥狀,降低截肢平面〔8〕。以往,采用股深動脈成形術,可作為單獨的手術,也可以作為旁路術的輔助手術,其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腔內介入技術開通股深動脈開口處使創傷進一步減少。本文表明髂動脈-股深動脈開口處腔內成形術治療LEASD,能有效緩解靜息疼痛、改善跛行程度,促進潰瘍愈合,其近期療效顯著,且術后并發癥少,是治療LEASD的理想術式,特別是高齡、多種伴發病,遠端流出道差患者,可以有效降低截肢率,改善生活質量,縮短療程。在臨床應用該術式前,必須正確評估股深動脈暢通性以確保手術成功。
4參考文獻
1邢壯杰,趙暉,李潤生,等.股深動脈血流重建治療重癥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J〕.中國醫藥,2011;6(2):196-7.
2陳國平,顧建平,樓文勝,等.股深動脈血流重建改善下肢缺血的臨床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1;20(10):782-6.
3王刃,李悅萌,黎榮克,等.股深動脈成形聯合髂動脈支架治療高危重癥下肢缺血18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4;20(2):183-5.
4李葉舟,尹德馨.股深動脈重建改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下肢缺血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5):931-3.
5金杰,曲樂豐,王亮,等.復合手術治療復雜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療效評估〔J〕.老年醫學與保健,2014;20(2):80-2,98.
6馬波民.股深動脈重建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下肢缺血的療效〔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5):42-4,55.
7田慶剛,張浩偉,張生彬,等.股深動脈血流重建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23(12):88-90.
8栗力,魏成志,于國濤,等.髂動脈支架聯合人工血管轉流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J〕.中國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0;2(2):87-90.
〔2013-11-19修回〕
(編輯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