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少偉 阮贊林
豆芽是老百姓非常喜愛的食物。豆芽的生產周期一般需要一周以上,而有些市售的豆芽不僅生產周期短,一般三四天即可長成,而且外觀粗長,無根須,顏色鮮亮,產量翻番,1千克綠豆起碼能產出10千克豆芽,有的報道甚至說能產出14千克。經檢測,這種豆芽含有尿素、激素、農藥、獸藥和抗生素等物質。其中,有些物質可能影響人的健康。那么,速成豆芽為什么會有這些物質?這些物質究竟有什么危害?如何區分正常豆芽和速成豆芽?
速成豆芽中都有哪些對健康不利的物質?
速成豆芽的產生是因為在豆芽生產過程中非法添加了工業原料、激素、農藥、獸藥和抗生素等,從而改變了豆芽生產周期和外觀,并增加了產量。食用了這類豆芽,可能會對人的健康不利。具體來說,速成豆芽中可能含有尿素、6-芐基腺嘌呤、連二亞硫酸鈉、重金屬、農藥、4-氯苯氧乙酸鈉、二氧化硫、頭孢氨芐、諾氧沙星和強氯精等農藥、獸藥。
速成豆芽中的尿素對人體有什么危害?

尿素,雖然是人體正常新陳代謝的產物,是一種含氮的小分子物質,會隨著人體尿液而排出,少量尿素并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當尿素大量聚集而不能排出時,會對人體造成損傷,主要是體內電解質平衡遭破壞,從而產生疾病,即尿毒癥。尿素作為一種有機物質,在工業、農業、醫學方面均有應用,但GB 22556-2008《豆芽衛生標準》中對此已有相應的規定。
生產豆芽過程中使用農藥對人體有什么危害?
6-芐基腺嘌呤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添加于植物生長培養基的細胞分裂素。它具有促進細胞分裂的功能,在農業、果樹和園藝作物從發芽到收獲的各個階段廣泛使用。無根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增粗劑等均屬激素類物質。在2014年11月,《豆芽》(草案)已向業內公開征求意見。該草案明確將6-芐基腺嘌呤定性為植物生長調節劑,列為豆芽生產中允許使用的物質。其理化指標限定為每千克小于等于0.2毫克。但在2015年5月4日,國家食藥監總局與農業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共同發布公告明確:為確保豆芽食用安全,現重申生產者不得在豆芽生產過程中使用6-芐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赤霉素等低毒農藥,豆芽經營者不得銷售含有6-芐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赤霉素等物質的豆芽。雖然,公告中提及豆芽生產過程中使用上述物質的安全性尚無結論,但6-芐基腺嘌呤會刺激皮膚黏膜,引發惡心嘔吐,被禁止使用有一定的道理。
豆芽生產中的農藥還包括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用于豆芽生長中的防病。伴隨攝入達到一定量,會導致人體頭痛頭暈、引起代謝紊亂、引發惡心嘔吐,甚至影響人體生殖系統。
豆芽生產中使用獸藥對人體有什么危害?
恩諾沙星和強氯精等獸藥都曾在相關豆芽監督抽查中被查出。不少獸藥為抗生素,人在無病時若常隨豆芽被一起攝入,會引發耐藥性。一旦到了真正需要用抗生素治療的時候,極易導致這些藥物的療效降低甚至失去。
黑心商家為什么要生產速成豆芽?
黑心商家生產速成豆芽,是受到暴利誘惑,唯利是圖是速成豆芽案件多發的根本原因。1千克綠豆,正常情況下可生產7千克豆芽。若添加了尿素、農藥等各種添加物,增加的成本才不過幾分錢,而豆芽生長周期卻可以縮短一半,產量翻番。 速成豆芽現象頻現,也反映出我國對產品的監管存在薄弱環節。豆芽屬于農產品,是餐桌上美味佳肴的食材。在選擇豆芽時,消費者非常重視其外觀形象。當前,很多人選擇食材都要求外觀優美,色澤鮮艷。故,商家就想辦法迎合消費者需求,在生產豆芽時添加“豆芽激素”,使豆芽長得粗長、無根須,誘導選購。
如何區分正常豆芽與速成豆芽?

正常豆芽應色澤均勻,下胚軸呈潔白色,尾部較細且長度在4 ~5厘米左右,新鮮、脆嫩、清潔、無雜質、無色變、無萎縮或腐爛,有豆香味,無異味。區別正常豆芽和速成豆芽可以靠“一聞,二看,三掐”。要聞豆芽的氣味。品質好的豆芽聞起來很清爽,不應有“尿素”味。看豆芽外觀,盡量不要選個頭太均勻,而且太粗太長的,這樣的豆芽可能非法添加了一些物質;不要選沒有根須的,沒有根須的多數是使用了無根劑。要把豆芽掐開看水分,正常的豆芽水分比較多。傳統方法發制的豆芽長度一般不超過15厘米,而用無根劑等激素刺激過的豆芽可以長到15~20厘米,市民不要被其表象所迷惑。
如何防止市場上再出現速成豆芽?
目前,針對速成豆芽生產過程中涉及的各類有害物質,我國已經制定了相關法規和標準。如三部委聯合公告,禁止在豆芽生產中添加6-芐基腺嘌呤等物質和GB 22556-2008《豆芽衛生標準》。速成豆芽的頻現,凸顯出我國目前豆芽生產商唯利是圖、不講誠信的普遍現象。在法律監管的同時,也要加強對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誠信教育,并盡可能引入信用評價體系,提高行業整體信用水平。另外,消費者自身也應提高辨別能力和權利意識,不應一味追求外觀。同時,由于食材的安全問題錯綜復雜,不僅政府要加強監管,消費者也應積極參與到食品原料的安全監管中,實現食品安全社會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