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秦 宇
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是一種或多種谷物(如:小麥、大米、大麥、燕麥、黑麥、玉米等)為主要原料,且谷物占干物質組成的25%以上,添加適量的營養強化劑和(或)其他輔料,經加工制成的適于6月齡以上嬰兒和幼兒食用的輔助食品。其包括:適用于嬰幼兒食用的嬰幼兒谷物輔助食品、嬰幼兒高蛋白谷物輔助食品、嬰幼兒生制類谷物輔助食品、嬰幼兒餅干或其他嬰幼兒谷物輔助食品。
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對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的生產和研究,有科學的配方、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生產裝備先進,配以先進的殺菌和包裝手段。利用多種原料制作的系列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功能齊全,營養素標示明確,可供各生長期的嬰幼兒食用。如美國嬰幼兒營養專家一直致力于開發滿足嬰幼兒生長各階段發育特點,通過在各種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中強化微量元素和維生素,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新型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
我國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開發初期,傳統的斷乳食品只有簡單配方的乳兒糕和糕干粉等。1992年以后,貝因美針對當時國內市場中的國外品牌非本土化的局限性,在國內市場第一個推出“100%專為中國寶寶研制”的素食全營養嬰幼兒谷類食品,一舉打破跨國公司占據國內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市場的局面。在不到10年時間里,迅速打入了已被國外品牌壟斷的上海、南京等地區,成為一個可以和國外著名企業抗衡的本土品牌。隨之,國外品牌也根據我國國情和我國嬰幼兒生理特點,適當強化了多種營養素,營養配方基本上能達到我國標準,并提出“綠色”大米的概念,以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大米為原料生產的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樹立起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行業的安全標桿。之后,國內品牌相繼開發自己的不同階段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如圣元、飛鶴、雅士利等,使我國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市場呈多元化發展格局。至2015年4月,具備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達到202家。主要分布在江西、廣東、山東和黑龍江等省。近些年,我國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行業的總產值如圖1所示。嬰幼兒谷類食品作為嬰幼兒必要的輔助食品,具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前景。

圖1 2009~2014年我國嬰幼兒谷類食品行業工業總產值增長速度分析(單位:千元)
根據近年來國家對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展開定期抽查情況來看,主要抽檢項目包括能量、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不溶性膳食纖維、鉛、無機砷、硝酸鹽、亞硝酸鹽、黃曲霉毒素B1、菌落總數、大腸菌群、沙門氏菌、脲酶活性、三聚氰胺等。情況不容樂觀(見表1)。

表1 近年來國家及部分省市的抽檢結果
① 營養元素含量低于標準
這里的營養元素包括維生素類、鈣、鐵和碘。這些營養元素的缺乏會對嬰幼兒的生長發育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嬰幼兒時期的孩子正在生長發育,他們的胃容量不大,且本身可以吃的食物也有限,尤其是剛添加輔食的孩子,這些產品可能是他們除了奶以外的少數食物之一。若長期食用營養不達標的輔食,而未及時補充相應的營養素,孩子就可能因長期營養不良給成長帶來無法彌補的遺憾。以維生素A為例,其缺乏的影響除損害眼角膜正常發育外,還會導致嬰幼兒易患肺炎和麻疹等疾病。
② 微生物超標
菌落總數超標,食用此類污染的谷物產品后,嬰幼兒極易患痢疾等腸道疾病,可能引起嘔吐、腹瀉等癥狀,危害人體健康安全。
黃曲霉毒素超標。黃曲霉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癌癥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有關資料顯示,誤食了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后,輕則可能出現發熱、腹痛、嘔吐、食欲減退等癥狀,重則可能出現中毒性肝病癥狀。
① 營養元素
維生素。首先是原料可能出現問題,且原料進貨后,企業進貨檢驗程序把控不嚴。其次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營養元素流失。一般而言,脂溶性維生素對熱穩定,但易被氧化;水溶性維生素易溶于水,在酸性條件下較為穩定,但堿性等條件下表現較不穩定(見表2)。

表2 維生素的部分性質
碘不達標。從技術上分析,碘在嬰幼兒谷類食品中多為碘酸鹽的形式存在,穩定性較好。但若有部分產品的添加形式為碘化物,其易被氧化成碘單質,碘單質極易揮發,是造成碘不達標的成因之一。另外,配方、工藝不科學也會導致其產品碘不達標。
鈣等金屬元素不達標。其原因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分析:一是技術方面,這可以從營養數據的來源分析,其包括直接檢測和間接計算。無論是企業自測還是委托給具有檢測資質的機構完成,測試數據可客觀、真實反映實際含量。但若使用原料中營養元素折合配方推算出成品含量的間接計算,最終成品的含量會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這需要考慮諸多影響因素,如原材料、加工工藝等。二是可以歸結為人為原因,其表現形式為企業的夸大宣傳、虛報營養數值、地方保護主義等。
② 微生物污染
這些輔食,原料眾多,任何一種原料的衛生情況都會波及到最后的衛生結果。細菌總數超標間接反映出食品原料、生產、加工、經營環節衛生狀況問題。
黃曲霉毒素。黃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黃曲霉、寄生曲霉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其產生毒素的條件如下:基質、溫度、pH、相對濕度。在濕熱的環境下,黃曲霉、寄生曲霉極易在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原料中生存。同時,產品加工工藝環節中溫度和濕度是其工藝的關鍵控制點,也是確保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
除了GB 23790-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粉狀嬰幼兒配方食品良好生產規范》外,嬰幼兒谷類食品還有以下相關標準。
相關的原輔料標準有: GB 1354-2009《大米》、GB 1351-2008《小麥》、GB 14750-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 維生素A》、GB 14751-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 維生素B1(鹽酸硫胺)》、GB/T 10463-2008《玉米粉》、NY/T 1512-2014《綠色食品 生面食》、NY/T 892-2014《綠色食品 燕麥及燕麥粉》、NY/T 893-2014《綠色食品 粟米及粟米粉》、GB 14880-201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等;相關產品標準:GB 10769-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GB 10770-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罐裝輔助食品》等。
相關檢驗標準有:GB 5413.3-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脂肪的測定》、GB 5413.5-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乳糖、蔗糖的測定》、GB 5413.9-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維生素A、D、E的測定》、GB 5413.10-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維生素K1的測定》、GB 5413.11-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維生素B1的測定》、GB 5413.12-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維生素B2的測定》、GB 5413.13-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維生素B6的測定》、GB 5413.14-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維生素B12的測定》、GB 5413.15-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煙酸和煙酰胺的測定》、GB 5413.16-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葉酸(葉酸鹽活性)的測定》、GB 5413.18-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維生素C的測定》、GB 5413.19-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游離生物素的測定》、GB 5413.23-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碘的測定》、GB 5413.24-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氯的測定》、GB 5413.25-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肌醇的測定》、GB 5413.35-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β-胡蘿卜素的測定》、GB 29989-201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左旋肉堿的測定》、GB/T 5413.2-1997《嬰幼兒配方食品和乳粉 乳清蛋白的測定》、GB/T 5413.20-1997《嬰幼兒配方食品和乳粉 膽堿的定性檢驗》等。
① 維生素
營養元素作為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揮功能的主要載體。但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營養元素的流失伴隨著加工過程而展開。其損失程度取決于特定維生素對操作條件的敏感性。一般而言,脂溶性維生素對熱穩定,但易被氧化;水溶性維生素易溶于水,在酸性條件下較為穩定,但堿性條件下表現較不穩定。基于此,這就需要對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的生產工藝(見表3)進行研究,可以借鑒HACCP管理體系的經驗,對其加工工藝進行分解,結合不同維生素的自身特性,研究不同加工階段維生素的損失情況,確立其關鍵控制點。如添加方式、時間、添加量等,最終制定成品檢驗規則、確定科學的包裝方式和保質期。

表3 谷粉的生產工藝
② 金屬元素
依據上述的原因分析,解決鈣等金屬元素不達標的解決方案,主體還應落在企業自身,應加強原料進貨把關、工藝改進以及最終成品檢測等方面的工作,徹查各環節,找出原因,才可對癥解決。
③ 微生物
解決微生物超標問題,從企業方面應加強生產全過程衛生管理。對食品從原材料到成品的衛生檢測不可缺。改善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加工場所的環境,改進生產工藝,加強嬰幼兒食品從業人員操作和食品安全培訓,從各方面確保產品的衛生、安全。
① 嚴格執行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
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對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進行監測。相關監督管理部門應根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結合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組織制定、實施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案。
② 鼓勵企業加強自我完善
我國的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企業分布相對集中,對政府的監管有利。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品質安全的責任主體在企業,政府應對企業提高品質的行為給予相關政策的支持和鼓勵,對企業給予正常的監督管理外,支持、鼓勵和協助企業解決在生產中出現的問題。
③ 鼓勵和支持新聞媒體發揮監督作用
《安全法》指出:新聞媒體應當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和知識的公益宣傳,客觀、公正報道食品安全問題,并對違反本法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媒體應該充分發揮其信息傳播者的角色。一方面要加強對非法生產商、不合格產品的披露;另一方面要加強公眾健康知識的普及,引導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盡量選擇正規的經營單位和有正規標識的商品,自覺選擇安全健康消費。同時,還要引導公眾的道德意識,在宣傳途徑上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對有關部門的工作進行積極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