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貝
(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隨著教育公平理念的普及和國家對殘疾人群體的關注,很多殘疾學生有機會踏入高校大門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因此,這些殘疾學生就應和其他健全學生一樣享受同樣的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利,而不應被邊緣化或孤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第二條規定: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國家和社會在保障殘疾人基本物質生活需要的基礎上,為殘疾人在生活、工作、教育、醫療和康復等方面提供的設施、條件和服務。
增強學生體質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發展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是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也就是培養和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但在調查中發現,很多高校的殘疾人體育教育基本實行免修或見習等方式。這種做法看似是對殘疾人的照顧,實則是對他們受教育權利的剝奪。導致這一現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而本文主要就主觀方面,也就是影響殘疾學生本身運動興趣的因素展開調查。
本文研究對象是影響高校大學生運動興趣的各大因素。
2.2.1 文獻資料法:廣泛閱讀相關書籍,并結合中國知網以“高校殘疾學生體育教學”為主題,搜索相關文獻進行整理閱讀。
2.2.2 調查問卷法:隨機選取山東省10所普通高等院校進行的調查。每所院校選取10名,共計100名殘疾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2.2.3 訪談法:對所抽取院校的體育學院領導、教師和學生進行深入訪談,了解具體情況。
運動興趣是人們積極地認識、探究或參與體育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是獲得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促進身心健康的重要動力。因此,當學生一旦對體育運動有了興趣,就會主動對于體育運動有關的事情和信息表現出特別的關注,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濃厚的運動興趣不僅能夠吸引學生參與到運動中來,更可以讓學生持續的堅持體育鍛煉,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即使在體育運動中受到挫折也不會放棄,從而形成強有力的推動力。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學生運動興趣的培養。
在高校,殘疾學生的體育教育也是當前體育教育應當高度關注的議題。如果能夠調動起此類學生的運動興趣和主觀能動性,而不是僅僅坐等照顧和關注,高校的特殊體育教育將會邁上更大的臺階。
3.2.1 運動需要的滿足差強人意
運動需要主要指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自身價值(如趣味、娛樂、競技、健身、健美等)所產生的一種渴望趨勢,或想掌握某項運動技能的一種需要。由于殘疾學生特殊的身體條件,他們的運動需要也會與眾不同。
(1)高校殘疾學生實際運動需要
·對運動自身價值需求

表1 高校殘疾學生對體育運動自身價值需求調查表
從表1可以看出,高校殘疾學生最大的運動需求是健身。他們非??释ㄟ^體育鍛煉能夠改善自身的的健康水平。其次是社交的需求。他們希望通過鍛煉結識一些朋友,共度余暇時光。另外,娛樂、情緒宣泄、鍛煉意志也占據了很大的比例,分別為80%、78%和67%。而高校殘疾學生對于健美和競技的需求并不是很高。這與健全學生的體育需求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從表1還可以看出,還有13個學生根本沒有任何運動需求。由于身體的缺陷和環境的影響,他們是從心底里將體育運動排除出日常生活的。
·對某項運動技能的需求

表2 高校殘疾學生對于運動項目需求調查表
教育部在2002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中已明確指出,“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這就為我們對現階段中國大學特殊體育教育對象的界定提供了政策法規依據。根據這一法規,筆者對高校殘疾學生展開調查。調查發現,他們的需求與國家倡導政策是吻合的,也是希望能夠專門為他們開設相應的保健課程。雖然有些高校能夠根據國家的要求和殘疾學生的需求開設保健課程,但是保健課程并未全面推廣開來。還有不少高校并未有此舉動,而只是對殘疾學生進行“特殊照顧”(見表2、表3)。

表3 山東省部分高校針對殘疾學生體育課程的設置情況調查表
(2)高校殘疾學生運動需要滿足現狀
經調查發現,盡管高校殘疾學生也有這樣那樣的運動需要。但是由于各高校針對殘疾學生的體育教學主要以隨班教學為主。更有甚者,為了避免承擔責任,殘疾學生的體育課免修或見習成為一種不成文的規定。這就使得學生的各種運動需要變成一種虛構。在無形之中,殘疾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利也就被剝奪,而被逐漸的邊緣化。
(3)高校殘疾學生實際運動需要滿足差強人意
從以上分析來看,由于高校殘疾學生的實際運動需要與現實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當他們的運動需要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絕大多數殘疾學生的運動興趣水平會逐漸減弱。運動興趣的減弱,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殘疾學生與體育運動會越走越遠。

表4 高校殘疾學生體育課班級排名
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與其掌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密切相關?,F有的運動技能水平是影響學生運動興趣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從表4可以看出,殘疾學生的體育課排名都普遍較低,還出現不參與排名的情況。出現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高校殘疾學生的公共體育教學主要采用隨班教學為主。殘疾學生的授課內容、方法等都與健全學生相同。這對于身體上有缺陷的殘疾學生來說,他們的運動技能水平根本不可能與健全學生相媲美。即便是于較差的健全學生相比,他們的運動技能水平也會處于劣勢。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殘疾學生參與的自信心。有些殘疾學生可能就會因為害怕“出洋相”,或技不如人而不敢于嘗試。進而也影響到其對體育運動的實際興趣。

表5 高校殘疾學生體育教學內容調查表
新奇和適合的教學內容對于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至關重要。但通過調查訪談(見表5)發現,無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各方面來看,高校對待殘疾學生的體育教學都未實現因材施教。教師在制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時并未考慮到殘疾學生的實際需要。開展的教學內容主要以球類、操類等競技性較強的項目為主。對于殘疾學生來說,實際的體育教學內容既不新奇也不適合他們自身。因此,他們就很難形成濃厚的運動興趣。

表6 高校殘疾學生成功體驗獲得方式調查
運動興趣是體育學習獲得成功的動力,而體育學習的成功又是激發和提高運動興趣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來說,成功機會大的、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并能帶來快樂感的體育運動更容易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當學生能從自己的體育學習中體驗到成功時,就會產生滿足感,增強學習自信心,并將此轉化為體育學習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
通過表6可以看出,高校殘疾學生更希望自己的成功體驗是從自身的突破而獲得,而不是與他人的對比獲得。但是高校殘疾學生的學習環境往往是在他人憐憫或歧視的環境中進行,本身就會存在一定的心理壓力。自身的身體缺陷的自卑感,也就很難全身心放松投入到體育學習中去。除此之外,高校和教師制定的對于殘疾學生的教學評價標準與健全學生是相同的。在這種橫向的與健全學生的對比去努力獲得成功體驗的幾率是遠遠低于與自己縱向對比的。雖然高?;蚪處煏谝欢ǔ潭壬险疹櫟綒埣矊W生,但這種施舍和自己努力得來的成功體驗是截然不同的。

表7 高校殘疾學生對師生關系滿意度調查表
融洽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師生心理相容能夠提高教學效果。如果教師能夠與學生建立一種友好合作的關系,則有利于增進相互間的感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育教師應該在與學生的相處中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通過表7看來,殘疾學生對于老師的滿意度并不容樂觀。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在高校實際教學中,有限的上課時間使得學生很少有機會能與教師深入了解。殘疾學生的免修或見習實際上更是完全隔離了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關系的可能性。
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對于高校殘疾學生的體育教學至關重要。一方面,公平公正體現在殘疾學生享受到與健全學生相同的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利。而不能因為身體缺陷或逃脫責任而只是免修或以見習方式對待他們。另一方面,公平公正體現在他們應該享有公平的教育資源。不能因為人數少就受到輕視或邊緣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殘疾人群體的各種體育需求已經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出臺了各種法律法規來保障殘疾人群體的基本權利。但這些法律法規的出臺多是傾向于群眾體育、全民健身領域的。而關于殘疾人學校體育發展的政策法規并不多見。這就使得殘疾人學校體育教育無法可依,也使得很多高校有漏洞可鉆,忽視了這一部分群體的利益的實現。
4.3.1 明確殘疾學生實際需要,制定詳實具體的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形式規定一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文件。包括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教學內容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是上好一門課程的主要前提。在調查中發現,很多高校都缺乏專門針對殘疾學生的教學大綱。為更好開展殘疾學生的教學,必須在明確殘疾學生的實際需要的基礎上,制定出詳實具體的教學大綱。鼓勵教師學習并努力創新適合本校殘疾學生實際需要的課程。
4.3.2 設計殘疾學生的體育課程方案,出臺切合實際體質健康標準
高校殘疾學生的課程設置應遵循教學內容適合性、教學方法的新奇性、教學評價的多樣性等原則。借鑒國外特殊體育中體適能評量指標,制定出相對普適的針對殘疾學生的體質健康標準,加強其成功體驗的獲得,從而更加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而不是僅僅給予免試處理,這種看似照顧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剝奪學生學習權利的做法。
4.4.1 特殊體育師資培訓,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對于高校來說,現有的師資是非常便利的可利用資源。雖然這些師資大都是針對普通學生進行培養,但他們大都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相關的體育知識儲備。因此,對現有教師的特殊體育培訓是最便利的一種途徑。高校應在教師自愿和學校選拔的雙重條件下,選拔出優秀的教師進行專門的培訓,并擔任起高校殘疾學生的體育教學工作。有條件的高校,應鼓勵和支持專門教師脫產進行長期針對性培訓。并聯合校醫等具備專業技能的人員提供支持。
4.4.2 經費的傾斜投入
目前,很少有高校有專門的針對殘疾學生的經費支出。而對于高校殘疾學生體育教育來說,經費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應在這方面設立專項經費,并保證落實到實處,真正為殘疾學生服務和改善現有的教學狀況。
4.4.3 場地器材的兼顧性
高校在建立場地或購買器材時,應關注到殘疾學生的實際需要。如有可能,校方可專門為為數較少的殘疾學生購置符合其身體需要的器材。最起碼應做到,在修建場地時要充分考慮到殘疾學生的實際需要,加強無障礙設施的修建或對現有器材的靈活應用。
高校殘疾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不能僅局限于體育課上。課外體育鍛煉也非常重要。學校的志愿者服務應根據實際需要制定出細化的服務守則和激勵機制,為許許多多殘疾學生提供與健全人溝通交流的平臺,更是給廣大普通大學生提供更多實踐和服務社會的機會。
[1]季瀏.體育心理學[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吳燕丹.中國大學特殊體育教育現狀調查與思考[J].體育科學,2007,27(1).41-50.
[3]吳燕丹.生命關懷視野下我國大學特殊體育教育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體育科學,2006,26(2):64-69.
[4]糾延紅,李雪飛.高校殘疾學生體育教育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8,(12):93-94,98.
[5]王曉林.高校特殊體育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研究[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5(2):117-119.
[6]汪海萍.美國特教印象及其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04,(1):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