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高華,黃曉峰,曾相春
(重慶市開縣畜牧獸醫局,重慶 開縣 405400)
川東白山羊是開縣本地的山羊品種,具有耐寒熱、耐粗飼、適應性廣、抗病力強、肉質細嫩、膻味小等特點,但其體型小、繁殖力低、生長相對緩慢、產肉力低。為了提升川東白山羊的生產性能,本試驗選擇體型大、生長速度快、產肉性能優良、繁殖力高、耐粗飼、適應性強的簡陽大耳羊[1-2]對其進行改良,以期獲得良好的雜交改良效果,為簡陽大耳羊的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1.1 試驗羊只及分組 供試的206只山羊來自重慶市開縣五通鄉清風山山羊養殖場,其中川東白山羊能繁母羊200只,川東白山羊公羊和簡陽大耳羊種公羊各3只。將母羊隨機分成兩組,每組各100只,分別用川東白山羊和簡陽大耳羊公羊配種。以簡陽大耳羊與川東白山羊雜交的F1代為雜交組,川東白山羊本品種交配的F1代為本地組。所有羊只均采用“放牧+補飼”的飼養管理方式,補飼的精料主要含有玉米、麩皮、豆粕和礦物質添加劑等成分。自由飲水和自由運動。
1.2 測定指標 分別測定F1代山羊的初生重、6月齡重、12月齡重、體高、體長、管圍、胸圍及12月齡屠宰率。
1.3 數據分析 運用SAS8.2統計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最小顯著差數(LSD)法。
2.1 生長性能
2.1.1 體重 從雜交組和本地組中分別隨機選取80只F1代山羊(公母各半)進行體重測定,結果詳見表1。

表1 雜交組和本地組F1代山羊不同月齡體重
從表1可知,雜交組的初生、6月齡及12月齡體重均大于本地組,但是初生及6月齡公羊的體重差異不顯著(P>0.05),初生、6月齡母羊及12月齡公羊的體重差異顯著(P<0.05),12月齡母羊的體重差異極顯著(P<0.01)。
2.1.2 體尺性狀及屠宰性狀 雜交組和本地組的初生體尺、6月齡體尺、12月齡體尺及屠宰率結果見表2。

表2 雜交組和本地組山羊不同月齡的體尺及屠宰率 cm
從表2可以看出,雜交組在初生、6月齡及12月齡的體長、體高、胸圍及管圍均大于本地組,表明F1代通過雜交改良獲得了簡陽大耳羊體尺較大的優勢。具體來看,初生母羊的體高、胸圍與本地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但體長、管圍差異不顯著(P>0.05);初生公羊的體長和胸圍與本地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但體高、管圍差異不顯著(P>0.05)。6月齡公羊除體高外,體長、胸圍及管圍與本地組的差異均顯著(P<0.05);6月齡母羊除管圍外,體高、體長及胸圍與本地組相比差異均顯著(P<0.05)。12月齡公羊的四項指標與本地組相比差異均顯著(P<0.05);母羊體長與本地組的差異極顯著(P<0.01),體高、胸圍與本地組的差異均顯著(P<0.05),但管圍與本地組的差異不顯著(P>0.05)。此外,公、母羊的屠宰率與本地組的差異不顯著(P>0.05)。數據表明,隨著日齡的增長,雜交組在生長速度上更快,具備了簡陽大耳羊的部分優點,雜交改良效果比較明顯。但是屠宰率方面,盡管雜交組要優于本地組,但是差異不明顯,可能原因是山羊正處于快速生長期,肌肉沉積相對較慢所致。
2.2 繁殖性能 通過統計,雜交組母羊產羔97胎,獲得羔羊156只,產羔率為160.82%,其中雙羔51胎,三羔2胎,四羔2胎;本地組母羊產羔83胎,獲得羔羊115只,產羔率為138.55%,其中雙羔34胎,三羔1胎。由此可見,通過雜交改良,F1代的繁殖性能有所提高,雜交組的產羔率、雙羔率較本地組分別高22.27、11.62個百分點,且三羔多出1胎,四羔多出2胎。
3.1 生長性能 試驗得出雜交組各月齡段的體重均優于本地組,表明通過雜交,F1代具備了簡陽大耳羊前期生長速度較快的優點,較本地山羊具備更好的生長性能,該結果與冉啟云[3]的試驗結果基本一致;體尺方面,雜交組的體高、體長、胸圍、管圍更大,但是管圍差異不顯著,初生期的差異也較小,后期隨著日齡增長差異逐步增加;從12月齡屠宰率看,雜交組也較本地組高,但是差異不顯著。
3.2 繁殖性能 試驗表明,簡陽大耳羊與本地山羊雜交,其產羔率、雙羔率均較本地組高,該結果也與冉啟云[3]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簡陽大耳羊是改良川東白山羊的一個優選品種,在繁殖性能、生長性能方面的雜種優勢明顯,但雜交F1代的飼料利用率以及適應能力是否有優勢還待進一步觀察。
[1] 彭潔.簡陽大耳羊[J].云南畜牧獸醫,2005(4):25.
[2] 馮炳志,馮筠凌.簡陽大耳羊[J].四川畜牧獸醫,2000,27(9):46.
[3] 冉啟云.簡陽大耳羊與川東白山羊的雜交試驗[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2,28(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