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系與結合,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過程。本文首先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進行闡述,然后再進一步探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容和目的。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 聯系與結合 內容和目的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9-0008-02
“五四”運動以來,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后,就已經開始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一定的結合。20世紀30年代,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向全黨同志正式提出必須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直到今天,馬克思主義已經在中國得到了最為廣泛的傳播。
一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闡述
1.什么是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最初是由馬克思的反對派于19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自馬克思逝世以后,這個概念才受到世人的正面理解,并以此來稱呼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理論體系。所以,如果要深入了解馬克思主義,就一定要先了解共產主義。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和所有過去的運動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了一切舊的生產和交換關系的基礎,并且破天荒第一次自覺地把一切自發產生的前提看作是先前世世代代的創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性,使它們受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產主義實質上具有經濟的性質,這就是為這個聯合創造各種物質條件,把現存的條件變成聯合的條件。”由此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共產主義看成是在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基礎上創立的自由人的聯合體。
西方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共產主義只能是在人性“復歸”的基礎之上的人道主義,其終極目的只能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
美國哲學家馬爾庫塞認為:“馬克思是把消滅了異化和物化的實證的共產主義當成人本主義來進行闡述的,人本主義這一術語表明,對馬克思而言,共產主義的基礎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
美國人文主義哲學家弗洛姆提出:“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的概念就是源于他對人的概念的推斷。”
所以,在他們眼里,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就是人道主義,而人道主義就是以離開具體實踐的抽象人性和人的自然本能為基礎的。
所以,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既要傳承,更要發展。只有這樣理解馬克思主義,才能不斷獲得思想的解放,從我們自身的處境出發,去發展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主義更快地實現自我更新,以便更好地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
2.什么是中國傳統文化
儒、釋、道文化既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主要思想是:(1)“人本”的思想。儒家以“仁”為核心范疇,創建出儒家人本精神的實質,也就是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天人合一”的思想。儒、釋、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特別豐富,既有天人同構之意,又有天人一體、天人同性以及天人同理的意義。“天人合一”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世界觀。(3)“內圣外王”的思想。“內圣外王”作為儒家文化處理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理想原則,并在這個基礎上確立了“禮”“仁”“忠”“孝”“信”“義”等倫理道德規范。(4)中庸思想。中庸思想作為中國人的一種根本性的思維態度和方式,它強調綜合、全面、中和及和諧。中國傳統文化還包括民間藝術、獨特的風俗習慣等。
二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內容
1.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經世致用的精神
《論語》有云:“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既反對談鬼,也不追求來世,主張所有學問都理應是為了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后世儒家把這一思想總結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中國夢,同樣要靠實事求是。
2.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陰陽互補的精神
《易經》中就曾經明確提出:“一陰一陽謂之道”,把對立面的相互作用當成事物運動變化的總根源和根本規律。在西周時期,陰陽學說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如伯陽甫曾用這種理論來解釋地震,“伯陽甫曰:‘周將亡矣!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在《老子》和《孫子兵法》等書中,還列舉了有無、男女、剛柔、強弱、吉兇、禍福、長短、難易、勝負等,這些矛盾的兩個方面都是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相轉化、相輔相成的,它們和陰陽這對矛盾一起構成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3.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的精神
《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夫,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中國革命為什么能取得勝利?就是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獨立思考,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找到了適合中國情況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
4.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憂國憂民的精神
孟子曾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不王者,未之有也。”張載也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范仲淹也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這種積極“入世”思想的影響下,無數的“仁人志士”無不以天下興亡為己任,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
三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目的
在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明確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和任務,并對此進行了深入的闡述,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念第一次出現在黨的正式文獻中。這一概念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正式開始全面自覺地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換句話說,只有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首要目的。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對馬克思主義來說意味著什么,對中國傳統文化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就是本文研究的價值所在。可以說結合的目的無疑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但無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兩者結合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表現為:(1)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論產生的首要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創新的歷史過程,正是因為這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每一個理論成果都同當時黨所面臨的問題和矛盾息息相關。面對問題與困難,中國共產黨總是努力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努力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因而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特別是目前世界所面臨的經濟危機,使人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趨勢。不斷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無疑是應對各種危機和挑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必經之路。(2)中國傳統文化持續地注入新鮮的血液,距離現代化的目標越來越近。新鮮的血液主要來源恰恰是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有一些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流淌在我們身體中的新的血液,已經成為了我們文化和精神系統的一部分。馬克思主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思維方式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四 結束語
21世紀以來,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化”這個話題,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過程中面臨著一個關鍵的因素,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的結合過程和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過程是同步進行的,這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角度來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實現大眾化的必經之路;從中國文化的角度看,“結合”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實現自我更新、向現代文化邁進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趙連文.“馬克思主義”一詞是何時提出并開始使用的[J].史學月刊,2004(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