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探討高職醫學生的自尊、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為提高其主觀幸福感水平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和智力支持。利用隨機整群抽樣對云南省紅河衛生職業學院的608位高職醫學生的自尊、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進行調查分析,總結出自尊與人際關系對主觀幸福感均有顯著的影響。
【關鍵詞】高職醫學生 自尊 人際關系 主觀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9-0018-02
自尊與人際關系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近年來開始受到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自尊與人際關系對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影響有多大,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鑒于以往這方面的研究結果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尤其是研究人員以高職高專為對象的研究較少。本文將以紅河衛生職業學院的醫學生為研究對象,以了解當前高職高專學生的自尊、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的現狀,探討如何提高高職高專醫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其心理健康、促進高職生健康成長、構建和諧校園,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一 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利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對紅河衛生職業學院在校大學生進行測量,共發放問卷650份,回收608份,剔除無效問卷42份,有效率為93.5%。
2.研究工具
第一,自尊量表。通過《自尊量表》進行測量。該量表由Rosenberg于1965年編制,作為自尊的單維測驗量表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且已成為評價其他新測驗的校標(汪向東等,1999),該量表共分四級評分10個條目,評定使用“非常不符合”“不符合”“符合”“非常符合”四級評分標準,分別給1~4分的得分,得分為10~4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該量表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第二,人際關系行為困擾的診斷量表。采用《人際關系行為困擾的診斷量表》(北師大鄭日昌等人編制)測量。該量表共28個項目,在每個問題上,選“是”計1分,選“非”計0分,滿分為28分。得分越高,人際關系越差。此量表題目少,操作簡單,大量研究顯示該量表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青少年主觀幸福感量表。采用《青少年主觀幸福感量表》(張興貴編制)進行測量。該量表包括整體的生活滿意度和具體領域的生活滿意度(家庭滿意,友誼滿意,學業滿意,學校滿意,自由滿意和環境滿意),共36個題目,采用7點評分法,總得分為36~252分,分數越高主觀幸福感越強。大量的研究顯示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 研究結果
1.高職生自尊水平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從表1可以看出,自尊與主觀幸福感總分、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學校滿意度、環境滿意度、自由滿意度、學業滿意度均存在極其顯著的正相關。這表明自尊與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2.高職生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3.自尊、人際關系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
將自尊、人際關系總分作為自變量,主觀幸福感作為因變量,運用Enter法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模型有效性方差分析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F統計量的觀測值為59.346,顯著性概率為0.000,即檢驗假設“H0:回歸系數B=0”成立的概率為0.000,從而拒絕零假設,說明因變量和自變量的線性關系是非常顯著的,可建立線性模型。對模型復相關系數的t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由此,可得回歸方程:主觀幸福感(Y)=117.115+2.200×自尊(X1)-1.699×人際關系(X2)。
該模型的相關系數為R=0.405,決定系數R2=0.164,這表明回歸平方和中自變量的聯合解釋率為16.7%。從模型中的回歸系數可以看出,自尊水平越高,則主觀幸福感越高;人際關系得分越高,即人際關系越不和諧,則主觀幸福感越低。由自尊和人際關系的標準化系數和未標準化系數均可看出,自尊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大于人際關系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2.200|>|-1.699|)。
三 討論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自尊水平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呈顯著正相關,即個體的自尊水平越高,越感覺到幸福,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自尊屬于自我系統中的一種情感成分,它是在主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對自我能力與自我價值評價性的情感體驗。
同時,人際關系越良好,主觀幸福感也越高。人際關系的本質是一種情感的相互交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人際關系一經建立,就會對人的行為產生各種影響,影響的性質和大小取決于一種人際關系自身的特點及其對于個人的意義。正常的人際交往與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個體心理正常發展、個性保持健康、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是衡量人們心理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在我國崇尚以和為貴,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促進個人身心健康,增進個人主觀幸福感。而當前學校高職醫學生需要協調好人際關系,盡量減少因為人際關系的困擾造成主觀幸福感的下降,促進身心健康,提高主觀幸福感。這也驗證了人際關系對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有著重要的影響。
從自尊與人際關系對主觀幸福感的共同影響出發的建議是:在心理教育和自我調節過程中,要重視醫學生自尊、人際關系對個人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本研究已經表明,醫學生自尊、人際關系相互作用會對主觀幸福感產生重要的影響,自尊越高,人際關系越好;人際關系越好,主觀幸福感越高。因此,無論是學校對醫學生的心理教育和引導,還是其進行自我心理調適,都應該認識到自尊、人際關系對個人主觀幸福感產生的作用,這樣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比如一是可以加強對醫學生自尊教育,二是可以從改善醫學生人際關系入手,加強人際關系教育、溝通教育,培養醫學生與人打交道的能力,以增加醫學生群體的主觀幸福感。
參考文獻
[1]曹清國、肖潔.自尊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研究[J].校園心理,2009(3)
[2]張忠、陳家麟.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對初中生主觀幸福感的培養[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