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傳道、授業的主要工具。教師課堂語言技能的高與低,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醫學院校的專業教師,若要課堂教學高效,需加強語言技能訓練,提高課堂語言技能和藝術性,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語言生動、感人、效果好。
【關鍵詞】課堂教學 語言技能 評價 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9-0050-02
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傳道授業、溝通交流的主要工具,課堂教學主要是教師通過課堂語言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課堂教學語言技能的高與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質量和智力素質發展,是課堂教學高效的關鍵。高校醫學專業教師大多畢業于高等醫學院校,作為教師,其執業能力不夠強、課堂教學語言技能偏低是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用自己的“內部語言”迅速且準確地轉換成學生容易接受的“外部語言”,少數初上講臺的醫學專業教師課堂上吞吞吐吐,語無倫次,好比“茶壺倒餃子”一樣連湯帶水,即使是醫學專業知識淵博也很難完成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任務,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和教學目的。因此,醫學專業的教師平時要加強語言訓練,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語言技能,掌握課堂語言質量的評價標準,按標準去不斷學習、磨練,使課堂教學語言達到評價標準,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力求課堂教學語言清晰、準確、簡潔、生動,富有啟發性和號召力。
一 課堂教學語言技能的構成
課堂教學語言技能包括基本語言技能(內部語言技能)和教學語言技能(外部語言技能)兩部分,基本語言技能:(1)組織內部語言的技能,人們在說話時,都是先想后說,邊想邊說。想就是組織“內部語言”,思考說什么、對誰說以及說話的意向與要點。(2)快速語言編碼的技能,人們說話,也是把內部語言經過擴張進行編碼的短暫過程,完成這一過程需要有豐富的詞匯,懂得語法規范。(3)運用語音表情達意的技能,人們說話時把內部語言經過擴展,并編成一定的語句,通過神經中樞控制發音器官,發出不同音高、音強、音長的語音波,變成“外部語言”。教師的“內部語言”技能的提高,不但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文化修養,還要熱愛教師職業和教育事業,才能有動力和毅力為之努力。課前教師要刻苦鉆研教材,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對象認真備課和書寫教案,思考講什么、怎樣講、舉什么例子,在腦海里組成“內部語言”,課堂上將組好的“內部語言”快速轉變成課堂教學的口頭語,完成課堂講授、指導和評核等教學任務。
對于醫學專業的教師想提高基本語言技能,首先需要夯實醫學專業知識,把書本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知識,把教材描述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內部語言”,其次還要經常研讀文學、語法、辭海等參考書籍,加強文化修養,豐富詞匯,掌握語法規范。提高課堂“外部語言”技能,需要掌握課堂教學語言質量的評價標準,經常不斷地加強語言口才訓練、積極參與學生活動,尤其是演講活動、談心活動、辯論活動和課外討論等,加強人際溝通,提高語言交流能力和課堂“外部語言”技能。
二 課堂教學語言的質量評價
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質量評價有七項指標:(1)語音,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基礎,是教師課堂教學語言最重要的評價指標。醫學高等學校都是面向全國招生,生源地廣,地方語的種類繁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語言要求用準確、流暢的普通話,語音力求清晰、清脆、悅耳,音色圓潤,吐字清楚,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講地方語、搭頭語,音質不清晰,學生聽不懂教師的語言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2)語量,指講話聲音的大小,課堂語言的音量要符合語言情景和表情達意的需要,聲音過大,不但沒有必要,而且使人聽起來易疲勞,甚至還可能影響周圍教室其他教師講課。聲音過小,學生很難聽清,嚴重影響教學效果,課堂語言的音量控制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學生能聽清為適宜。(3)語調,指講話時,聲音的高低升降、抑揚頓挫的變化。語調能強化表情達意,增加課堂語言的生動性,課堂教學語言的語調要求要自然、適度、和諧,課堂語言不能是一灘平原一個調子到頭,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情境、課堂氣氛等及時調整語調的高低,調高要適度,調低要動聽,做到抑揚頓挫。(4)語匯,教師的課堂語言要熟練運用口語語匯,在教學中做到:語言正確,符合語法規范,能準確表達意愿和客觀的事物,不能使人不解其意。語言力求精練,講話要一句有一句的用途,不能有過多的重復性語言,選用的詞匯為社會公認的、絕大多數人都能聽得懂的,盡量少說方言語匯,教師只有掌握比較豐富的語匯,才能在說話時迅速講出準確、簡明、生動的語句,提高語言的表現力。(5)語速,指講話的快、慢變化,教師的課堂語言根據所講解內容和個人表情達意的需要控制好語速,快速講說時,不絆嘴,語言流暢,但不是放鞭炮一樣沒有停頓;在應該慢說時,不拖沓,聲聲入耳,斷句要符合語法。課堂教學中語速適度,才能形成和諧的節奏,使學生聽起來不疲勞、不緊張,心情舒暢聽課效果好。(6)語境,教師講課必須注意學生心理情緒,選擇恰當的說話角度、措詞、口氣和語調,使語言感情色彩符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需要。(7)語態,指的態勢語言(如手勢、身勢、眼神和面部表情等),語態要自然、大方、適度,不拘謹,不夸張,尤其是高校教師課堂教學的態勢語言不宜過多,更不能手舞足蹈或者每說一句就做一個手勢。課堂上適當的態勢語言能有效地增加語言色彩,使課堂語言更深動、更富有感染力,但要求教師課堂中的態勢語言要與有聲語言巧妙配合,才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 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
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應包括:(1)飽含激情具有感染力;(2)形象生動而通俗易懂;(3)趣味幽默而富有啟發;(4)推理嚴密環環可扣。“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富有成效和激情的語言才能感人肺腑,才能產生強烈的號召力和凝聚力,才能集中學生的思想,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要想課堂教學語言具有激情和感染力,首先是教師要把握好感情閾值及感情流量,投入課堂角色,情見于辭,情發于聲,情觸于理,以表感人,以情動人。其次教師要把握好感情色彩,課堂語言要抑、揚、頓、挫,面部表情、體態手勢要體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根據授課內容的發展,時而低聲細語,時而大聲疾呼,忽而婉轉動聽,使授課內容和講課激情高度和諧統一,從而達到引人入勝的目的。
課堂語要講究語法規則,言簡意賅,不說半截句,不講搭頭話,不含糊其辭,不拖泥帶水,舉例、取喻,都應在課前深思熟慮組織好“內部語言”,這樣才能使課堂語言形象生動而通俗易懂。比如我在講人體解剖學的內耳結構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內耳的三維立體概念,首先向學生介紹了校園內的一個防空地道,課前有部分同學課前曾經到過這個地道,此地道內的小港、大廳及其彎曲形態與內耳的形態很相似,這樣一講,就十分形象,提高了學生對內耳的學習興趣,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語言的趣味和幽默可以說是課堂語言的雙臂,它們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啟迪學生智慧等方面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古人說:“啟其蒙而引其趣”,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恰當地使用幽默有趣的語言,可大大激發學生興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例如,我講組織學中的疏松結締組織結構時,首先向學生設問“你們吃過蛋湯面嗎?”,這樣幽默有趣的一問,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營造了課堂氣氛,當時滿堂學生回答,“吃過蛋湯面”,接著又問學生“蛋湯面的成分有哪些?”,學生很快地回答了蛋湯面的主要成分,然后從蛋湯面的組成引進講解疏松結締組織結構,使課堂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課堂語言應條理清楚,推理嚴密,環環相扣,重點突出,抓綱張目,深入淺出,連貫性強,粘合度大,使整個一堂課的內容好比一串有大有小的葡萄,使學生對課堂內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記憶。例如,講毛細血管結構、類型和分布時可采取推理的方法講解,毛細血管結構簡單,由內皮和基膜構成,依據內皮細胞的結構分為連續型、有孔型和血竇三類,這三類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以血竇最好,其次為有孔型,連續型較差,講至這里請學生推理回答,肺組織、腦組織、腎小球、骨髓、內分泌腺等組織應分布些哪類毛細血管,結果學生都能正確地回答。
綜上所述,一個醫學專業的教師要有較高的課堂教學語言技能,使課堂教學語言的質量達到評價標準,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性,這絕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俗話說得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不斷地學習和磨練,不斷地總結和改革,才能逐步達到其目的,才能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董克勤.論醫學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J].西北醫學教育,2006(5):541~542
[2]趙靜宇.淺談教師課堂教學中的語言控制[J].檢驗醫學教育,2002(2):235~236
[3]陳南榮.淺談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1985(8):832~835
[4]何琛.教師課堂教學語言技能芻議[J].衛生職業教育,2001(18):135~13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