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行動導向教學法運用到高校的移動學習應用課程的教學中,以行動為架構中心,設計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教學做一體化。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證明行動導向的教學法有利于提高應用型課程的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適應高校應用型課程教學改革和發展的要求,并為其提供借鑒。
【關鍵詞】行動導向 教學法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9-0066-03
課堂教學改革在高等教育創新改革之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制約,當前高校的課堂依然以理論講授為主,理論和實驗分開,這存在著諸多問題,容易造成理論脫離實踐,學生往往只了解理論知識,沒有相關的經驗,并不會在實際中應用,因此,必須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
一 行動導向教學法概述
行動導向理念源自德國,該方法倡導“以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對行為的引導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并形成關鍵能力,如職業能力、行為合作能力、有效溝通交流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及遷移能力、創新能力等。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姜大源認為,行動導向教學的基本涵義,在于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教師通過“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步教學法,讓學生獨立獲取信息、制定計劃、實施計劃、評估計劃,使學生在自己動手的實踐中,掌握技能、習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知識或能力體系。
行動導向教學法即教師營造一種類似于工作實際的學習環境和氛圍,通過師生共同確定學習任務和目標,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手、腦并用,教、學、做結合,以達到培養學習興趣、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團結協作等通用能力目標的教學方法群。行動導向教學法有多種形式,如交際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模擬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頭腦風暴法、思維導圖法、實驗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
二 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實施過程
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課程中多以小組形式開展教學,強調合作與交流。每個教學單元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如模擬教學、討論、競賽、協作、角色扮演、實驗教學等。
1.教師準備與教學設計
行動導向教學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實踐經驗、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以活動過程作為教學引導,以能力培養為教學目標,由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是一種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程中通過每個明確的“任務”來掌握教學內容,因此教師課前的備課和其教學設計非常關鍵,要將整門課程的內容體系進行精心的設計和安排,挑選的教學內容要能夠離開教材、高于教材,而不是照搬書本。教師必須熟知課程內容、過程和要求,對學科教材綜合提煉出適用于教學的學習領域,重新序化、具體化后轉化為學習情境,將“任務”與“學習情境”對應,并貫穿教學全過程,讓每個“任務”都有明確的知識目標描述,并制定好詳細的時間計劃,理論講授與實驗任務能夠相交替進行,保證每一次講授完理論知識后,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開展“任務”。教學設計的過程可見下圖。
行動導向課程教學設計基本思路
移動學習應用這門課程是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將整門課的知識點貫穿起來,把“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過程”作為一個大的任務進行,中間再切分為9個任務。讓學生參與每一個階段的任務。學生分組扮演移動產品“設計者”和“用戶”的角色進行工作,期間的“工作表現”和“成果成績”作為課程期末考評的依據。課程的教學設計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法、任務教學法和實驗教學法,采用分組的形式開展行動,每一次的任務都有目標、要求、評價標準、考核。組與組之間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每個小組作為一個“實踐共同體”,進行分工與合作。
2.學生分組
由于課程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開展,因此分組是一個關鍵的步驟。在課程開始前,教師按學生自由組合的意愿分成偶數的小組,方便組與組之間進行對照。本課程分成6組,每組4~5人,在課程學習過程中,6個組可自由選題,每2組必須選擇相同領域但不同內容的選題,便于組間進行對照和競爭。
3.教學實施
教學的實施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完整的行動過程。每次任務進行前,教師對任務的目標和要求進行簡要說明,講授時間不超過課堂時間的20%。學生在任務進行過程中以小組形式開展,可以自主活動、交談、向教師提問、借助各種資源自主探究等。小組成員之間及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充分發揮了學習者的主動性。教師在課堂中僅發揮“導”的作用,而且要把握好度。這里以移動學習應用及效果調查任務為例(見表):
通過完成此次任務,使學生在接近真實的工作情境中從事實踐活動,真正了解用戶調查的操作流程,掌握模擬實地評估、問卷調查等方法。學生在“行動”中學習,這比單純在課堂上聽老師講更加生動有效,學習效率更高。
4.任務要求
每一次小組任務都制定具體要求,完成以下步驟:(1)制定小組此次的任務規劃;(2)進行分工,明確本次任務中組員的工作及職責;(3)記錄小組活動的全過程,填寫《小組行動記錄表》;(4)組員依據《小組行動評價表》進行組內成員互評;(5)由組長上傳作業和成果到教學平臺。
三 基于行動導向的課程評價方法
1.以過程考核為主、期末考核為輔
評價的內容主要依據學生平時學習的過程情況,如上課回答問題情況,小組合作學習的參與情況、積極性及貢獻程度等,強調學生在行動中的參與性和積極性。
2.考核方式行為化
考核方式不再局限于筆試,而是結合小組的作品展示、成果匯報、小組互評、組內互評等多種行為化的考核方式,重視團隊考核,使小組成員之間可以取長補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行為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
3.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價主體不再是局限于教師一人,可通過學生自我評價、小組互評、組內互評,教師評價、被試(用戶)評價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幫助學生客觀評價自己與他人,明確自身優勢及不足,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多角度地了解自己學習與發展現狀,達到以考促學的目的。
四 對行動導向教學的反思
1.適用課程類型
行動導向教學是教師根據工作過程,以“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而展開的教學活動。筆者認為,應用型的課程實踐性比較強,注重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應用能力,如網頁設計與制作、計算機應用、動畫與圖像制作這些課程是比較適合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
2.適用知識類型
行動導向教學實施的內容也有其適用性。知識可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的問題,程序性知識主要回答“怎么辦”的問題,相當于傳統上所講的“技能”。行動導向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經歷“完整的”行動過程中習得知識和訓練技能,并培養關鍵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專業能力,因而程序性知識更適合用于行動導向教學。
3.適用學習者
行動導向教學并不是適用于所有學生的,它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自我監督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有合作精神的學生在行動導向學習中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行動導向適用于小班或單班的教學,學生人數太多會給教學組織、控制和管理帶來許多困難。
五 結束語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及信息素養能力。筆者對課程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95%以上的學生表示學習的效果比傳統的教學方式更好,結果證明行動導向的教學確實有利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理論聯系實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適應高校應用型課程教學改革和發展的要求。在實施過程中,注意以“行動”為架構中心,以提高專業應用能力為目標,充分尊重教育基本規律,才能在教學改革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樓青.淺議行動導向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技術與市場,2012(6):422
[2]蘭亦青、朱梅超.“行動導向教學法”實施問題研究[J].價值工程,2014(8):273
[3]陳冰梅.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設計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