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形形色色的教法和教學模式進入課堂,教師們也在思考:教師為什么教得如此辛苦,同時學生也學得非常辛苦,但是最終結果還是不理想,大多數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還是十分有限。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平時的教學大部分是低效率的教學。
【關鍵詞】自主探究 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9-0090-02
《新課標》指出:“結合相關知識的教學,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想象,使學生學會初步的判斷、綜合、比較、抽象、總結,對一些簡單問題進行分析、推理,依次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這段話的實質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對新知識有一個親身經歷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利用知識主動探索,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發展學生創新能力。
一 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是有效教學的核心
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是我們教學的追求。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的導入部分應充分考慮數學的趣味性,設計出與現實接近的、有意義的數學問題,讓數學教學的內容更加充實。在“分類”一課中,我把食品、水果、飲料、文具和生活用品混裝在五個箱子里,讓學生對這五類商品進行有條理的擺放。創設情境來促進學生的發展,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及自然規律,推動了教學的整體進步。緊接著在第一輪教學結束后,我接著依據“創設情境向整體優化發展”的設想,明確了“優化情境引入,促進課堂發展”的總課題。教學中運用新思路,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思”為核心、以“練”為手段、以學校資源為基礎,使教師有了統一的教育理念,加上“分層作業”的實施,推進了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完成作業,從課堂教學向課外自學轉變,最終向整個中學數學課堂的拓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此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例如:在教學“從不同方向看”這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我通過幻燈片展示《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讓學生對此詩進行分析,分析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不同情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數學課本,并在練習本上畫出所看到的圖形。然后讓學生交流總結并敘述觀察方向。
在當今的教育、教學理念中,體現了教育者的主導地位,結合學生特點所設計的教學方法,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它既引起學生再現教材角色或相關討論的活動,又引起學生進入探討、獨立思考、獨立作業的學習歷程。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設置了學生曾經歷的熟悉的已有經驗,這種方法,可產生一種巨大的無形的導引作用。學生隨著主動探討、自主完成作業,頓時會產生對學習的興趣,憑借這種如臨其境的知覺,會很快地理解自主探究的地位、與其他教學環節的關系,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
二 數學知識的獲取與智力的發展同步進行
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設置一些疑問,然后給學生適當的思考時間和提出問題的機會,使學生在困惑后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促使學生主體積極參與數學教學,這時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來完成教學過程。例如,“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教材是先通過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5份,取出它的1/4、1/5;再通過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9份,取出它的1/9、3/9;緊接著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3份,取出它的1/3、2/3;最后通過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5份,取出它的1/5、2/5、3/5、4/5。接著,提出思考題啟發學生思考: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通過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我深有感觸地體會到探究性學習是自主探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的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是對我們傳統教育觀念的改進,在讓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知識,形成一定數學技能的同時,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能力,最終達到數學知識的獲取與智力的發展同步的目的。
三 觀察操作,形成自主探究的深刻體驗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自主探究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擁有主動權,使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完成思考。學生積極主動地通過操作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從而使學生對自主探究形成深刻的體驗。例如,在講“中心對稱”時,我首先利用幻燈片展示引入部分,從而根據教材的例題提出問題:什么是中心對稱圖形?中心對稱圖形有哪些特點?結合中心對稱的意義,判斷三角形和正六邊形是中心對稱圖形嗎?并說出理由。從現實生活中多舉出一些中心對稱圖形的例子。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主動思考、自主探究、獨立解決問題,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一定的數學學習方法,促進了自主探究在課堂教學中的開展。
自主探究十分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就是通過指導學生“三學”(課前初學、課初再學、課中又學)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啟發學生先講、多講,提高學生的口述能力;通過激勵學生質疑問難,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通過強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四 指導學生學的方法,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
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只有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夠真正地把握學習的主動權,才能占據學習主體位置。學生的創新意識,只有在自主探索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培養。因此,教學時應因材施教,遵循教育規律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出發,留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索空間,讓學生通過預習、質疑、探究、交流、學習等具體活動提高學習能力。
第一,指導學生自主預習,主要體現獨立性,是學生獨立學習新知識的重要一環。指導預習按“扶放”原則,開始要認真給學生設計好適合學生的導學案,以一系列問題的形式,從“本節課需要學什么”“怎樣去學”“學會了嗎”三方面進行引導。
第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出并思考問題。有的學生由于基礎差,沒有信心;有的膽小不敢問問題;有的馬馬虎虎知識掌握程度也就是一知半解,學習習慣不好,不勤奮,不愿質疑問難,因此我們要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創設條件,盡可能地為學生營造一個氛圍來激發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在上課時要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們積極踴躍、情緒高昂、思維活躍、信心倍增,從而學生接受能力就會增強。教學中要設疑布難,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五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這是我們每位教師都認同的,學生對于自己喜歡的東西是很容接受并愿意主動去思考的,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興趣是廣大教師追求的目標,然而,在現實教學中,往往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一味地采取題海戰術,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素質教育對當今學生的要求,從而使得大多數的學生都認為數學是枯燥乏味的、難學的,進而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厭學的心理。因此,我認為數學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采取多種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所學的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應在教學中引進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以及數學故事、數學謎語等來引導學生自主投入課堂學習中去。
學生的學習必須是主動去探究的。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研究性學習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上下很大的工夫,如果學生只一味地被動接受知識其效率是很低下的,學生只能盲目地、機械地進行應付式的學習。而有效的自主探究學習是學習新知識的動力,知識可以從接受性學習中獲取,但主要的是來探究性學習。另一方面,探究性學習也是促進學生接受性學習的一個重要條件,接受性學習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具體經驗做支撐,而探究性學習是學生通過自身體驗獲得具體經驗的重要途徑,因此探究性學習是接受性學習的基礎。
如今的社會形勢,對于終身學習的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也將面臨全面的調整,這里包括教育理念與思想、教育設計和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與手段等多方面的調整。同時,當今的社會不僅對學生的科學知識與專業技能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對人的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方法,才能更好地掌握學習技能。素質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具有一種能在其一生當中更好地生存、不斷發展的個人能力。人們一旦擁有了這種素質,在其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就可以更好地學習和發展。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并隨教育層次的變化相應地有所調整。學生受教育的過程就是從接受知識走向自主探究新知的過程,數學教學也不例外。重要的是,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只有真正適應學生的學習方法才是好方法,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