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學生進行學習興趣的培養是每位教師在教學中的責任和義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覺性,提升素質教育的質量。就學習興趣的培養,本文筆者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淺談。
【關鍵詞】學習興趣 良好的心境 確定目標 重視情感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9-0098-02
不論是語文、數學還是藏文學科,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是老師們工作的重點之一,特別是語文學科更為基礎,語文學科的特點是知識范圍廣泛、內容豐富,它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科學。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和特點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就很難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難以實現語文課改所要求達到的培養目標,所以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 授課過程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充分說明了興趣是一個人喜歡學習的內在動力,只要學生有了興趣,他就會想辦法克服重重困難,會勇往直前的。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用新穎有趣的東西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特別是課堂導入要充滿趣味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精神享受,是一種快樂的事,這樣學生會更加自覺地去積極學習知識、探究學習方法、尋找學習規律。
現在的高中學生,很容易吸收和接受新事物、新信息、新教學手段,只要事物是新的,他們就會產生好奇感;只要材料是新穎的,他們就越喜歡關心;只要教學手段高明,他們就越喜歡主動參與。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以及教材內容、教學實際,確定不同的導入方式,應用趣味性的語言、材料、手段來吸收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進行愉快的學習,在愉快中學到知識,掌握學習技能。
如用圖片導入進入新課,圖片是一種直觀、形象的導入用具,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因而可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能聚精會神地參與教學過程。因此教師可利用教材中現有的插圖或課前收集的有關圖片呈現給學生,既可創設情境,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愉悅地學習,又可提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對這些圖片的提問或描述導入新課既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拓展學生的思維,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啟學生的求知欲望,更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動手、動腦,提高教學實效。
二 創設良好的心境,尋找興趣點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興趣是學生學習和活動的內在動力之一,它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內在動力之一,它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與學生的情感和注意力有著密切的聯系,只要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知識、分析知識、理解知識,并主動尋找掌握知識的方法和規律,這種積極心境的產生,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才能達到。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往往會遇到做練習不認真、做課外作業敷衍了事、上課不注意聽講、不喜歡參加班集體活動的學生,對這種沒有產生積極向上的心態的學生教師更應該多加關心和幫助。平時教師應多接觸他們,多了解他們,上課有目的地進行提問,下課多交流,引導他們放下思想包袱,克服心理因素的影響,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積極主動地參加一些校內校外有益的活動。
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教師要創新,以創新的知識和方法來激勵學生主動地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用興趣來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不要以完成課程標準為目的而單純地執行教學大綱的教學范圍,而要以課程標準為基礎,補充一些具有當地特色、學校特點以及適應學生心理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內容來駕馭課堂教學。
如每節課在授新課之前教師可適當安排一些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圖片、圖像以及能激起學習熱情的話語、謎語、詩句等教學內容來激發學習興趣。這樣既起到了貫徹課堂常規的作用,又吸引住了學生的思想,使學生全神貫注地被授課內容所控制,他們的思維在活躍和愉快的心境中進行,方式越多,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某些方面能找到自信以及學習的快樂,有利于調動他們內在的動力,有利于挖掘學生自身的“閃光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三 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上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環境,幫助學習確定學習目標,樹立遠大志向?!边@些論述為教師實施教學提供了方向,明確了教學目的,為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確定了目標。
在每學期的第一次授課時先向學生講清楚本學期的學習任務和總體的奮斗目標,然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能力的大小,結合總體學習目標確定自我預期達到的奮斗目標,并在學習過程中對照目標進行自我評價和衡量,是否完成了任務,實現了預期的目標。由于學生自我確定學習目標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確定的目標難免出現過高或過低的現象,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應掌握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性格特點、能力的大小,引導和指導學生做好隨時調整各自的學習目標的準備。對確定目標過高者要鼓勵他們盡最大的力量去努力實現目標,以鍛煉他們的意志和毅力,還要利用適當的時機引導他們制定出切合自我的學習目標。對確定目標過低的學生,教師要幫助他們迅速實現自定的學習目標,利用實現目標后的喜悅和自信心來增強他們的意志,樹立遠大的奮斗目標,爭取實現目標或超過目標,提高學習的興趣,完成學習任務,提升素質教育的質量。
四 重視課文中的情感,激發學習熱情
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是語文新課程標準最基本的要求,語文課標還強調,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人物的熏陶,挖掘課文中具有感染力的思想內容,發揮感染作用。
而熏陶和感染是有意無意的,潛移默化形成的,它是經過讀、悟、體后逐漸形成的一種思想意識,讀中有所感,讀中有所悟,讀中受到人物的熏陶,讀中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讀要用普通話進行正確、流利、有感情的閱讀。普通話是“語文教學對老師和學生必須要求做到的全國通用的話語,大家都能聽得懂”;正確就是“用普通話會讀,能夠讀下來”;流利就是“能夠用普通話順利地讀熟”;有感情就是“能讀出韻味來,能表達文中的思想,能讀出作者的當時的情感”。
要求學生能讀、讀熟、讀懂就是語文教師的教學重點,所達到的教學目標,只有會讀能讀才能讀熟,只有讀熟才能讀懂,只有讀懂,才會有創見,才能體現“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科學真理。我們有不少的教師在教授語文課時,只要求學生識字詞,看一遍課文,覺得課文挺簡單,學生一看就懂就草草而過,而沒有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在本文中用了什么手段和方法、用了哪些詞語、用什么樣的順序讓讀者一目了然,沒有重視讀的作用,從而失去了學習語文的價值。
在讀的這個教學環節上,教師要創設良好的讀書情境,把學生引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與課文中的人物、事物進行對話和情感及情景交融,從而體會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為此我們教師必須要重視情感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徹底改變語文教學中一味地分析和題海戰術的學習方式。
俗話說“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激起情感不是外力強加的,語文課本身就是情感,需要教師去激發情感,以情為紐帶去牽動學生與課文之間以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教材中有大自然的愛,有優秀人物的高貴品質,寫的是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情景,只有抓住課文中的情感和命脈才會受到情感,才會激起學生的情感,學生才會受到美的熏陶。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絕不是什么主題思想,絕不是隨便讀一讀、寫一寫、畫一畫、用一下多媒體的事,對于同一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不同的學生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情境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源泉,一切的知識最終要運用到情境中去,只有動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情感的表達是最為關鍵的,人物的形象是通過讀者的情感再現的,情感是一種寄托,寄情于人、寄情于物,教師的作用就是把作品中人物的形象讓學生真正再現出來,好像人物是生活在心中,展示在眼前的。讀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看到畫,想到詩句;看到詩句體會意境,產生豐富的想象,心中產生美妙的圖畫。利用情境和情感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用它來進行人文熏陶的,可以激發學習的思想感情,讓學生產生學習熱情,形成學習意識,提高學習興趣。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