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我刺激行為是一類常見于自閉癥兒童的挑戰性行為,會影響其注意、學習與社交,并干擾同伴學習和課堂教學。本研究介紹了自我刺激行為的定義、表現及常見的干預方法,以期促進對自閉癥兒童自我刺激行為的理解,并為其干預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自閉癥兒童 自我刺激行為 干預
【中圖分類號】B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9-0112-02
自我刺激行為是一類常見于自閉癥兒童的挑戰性行為,會影響其注意、學習與社交,并對同伴學習和課堂教學造成一定干擾。了解自我刺激行為,并采用適當的方法進行干預,對于提高自閉癥兒童整體的能力以及課堂教學有效性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介紹了自我刺激行為的定義、表現及常見的干預方法,以期促進對自閉癥兒童自我刺激行為的理解,并為其干預提供一些參考。
一 自我刺激行為的定義及表現
從行為特點來看,自我刺激行為與重復行為、刻板行為相似,都具有刻板、重復、持續、不適應等特點。因此,有學者認為自我刺激行為是刻板行為的一種表現形式。從行為功能來看,自我刺激行為為個體帶來或消除內部的感覺刺激,對外部環境沒有明確目的。換言之,這類行為是由個體內部產生的感覺“快感”所驅動的,往往很難消除。從行為形式來看,自我刺激行為與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機體覺等感覺通道相關,且形式多樣。從行為產生的原因來看,自我刺激行為與自閉癥兒童的生理缺陷、感覺失調、受挫狀態、焦慮水平、興奮情緒等息息相關,與環境刺激的豐富程度也有著密切聯系。自閉癥兒童往往在不熟悉的、無聊的、受挫的、緊張的情況下出現更高頻的自我刺激行為。
具體而言,自我刺激行為可表現為:(1)視覺:眼睛瞇成一條線、斜著眼睛看、在眼前搖晃玩具或手、重復開/關燈、快速翻書等;(2)聽覺:拍打物品、發出怪異的聲音、重復無意義的音節或話語等;(3)味覺:經常用舌頭舔、嘗物品等;(4)嗅覺:聞身邊人的味道、擰住鼻子等;(5)觸覺:經常用手觸摸物體表面、玩涎液、搓手等;(6)前庭或運動覺:搖晃身體、不停點頭、旋轉等;(7)痛、壓覺:擠壓自己、咬東西、撞頭等。
二 常見的干預方法
早期對自閉癥兒童自我刺激行為的干預主要基于行為矯正技術,有兩種主要方式:采用懲罰;采用區別強化或刺激控制。雖然被證實是有效的,但同時也受到了許多批判。隨著對自我刺激行為更深入的了解,研究者又提出音樂治療、社交訓練、游戲療法等多種方法。對于自閉癥兒童自我刺激行為的干預越來越注重基于行為功能的行為干預,在功能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基于前件、結果的干預以及發展兒童良好的替代行為成為干預的一般原則,并且在具體方法上,越來越強調多種方法的結合使用,呈現整合干預的趨勢。另外,在干預中,也越來越多地引入家長滿意度等注重個體體驗的指標,表現了干預的人文關懷。
1.基于行為功能的行為干預
基于行為功能的行為干預,又稱積極行為支持,是目前自閉癥兒童自我刺激行為干預運用最廣的一種方法。一般的途徑和目標包括:(1)通過調整外部環境,減少或增加環境刺激輸入,或提供多樣化的感覺刺激,以符合個體生理所需的感覺刺激水平和感覺刺激類型;(2)幫助個體調整身體內部的生理刺激水平,以使個體不被過度刺激或過少刺激所傷害;(3)教個體用恰當的行為表達自己需要改變某種刺激,或他們不喜歡某種形式或某種水平的刺激輸入;(4)盡可能地提高個體在環境沒有為他們提供最佳水平及最佳類型的感覺刺激的情況下的行為能力水平。具體的策略主要是基于前件的干預、基于結果的干預和發展恰當行為。
基于前件的干預是指通過調整或改變環境因素來降低或消除自我刺激行為。當環境中有豐富的刺激時,特別是有個體偏好的感覺刺激時,由感覺刺激強化的行為會減少。因此,可為自閉癥兒童提供其他適宜的、滿足其感覺需求的感覺輸入。比如一個表現有言語自我刺激行為的兒童,其行為功能是尋求聽覺刺激,那么可以給他提供一個可以發出音樂的玩具,從而減少個體的自我刺激行為。
基于結果的干預是指對行為產生之后的結果進行調控來降低或消除自我刺激行為。這一類型的干預包括懲罰(身體懲罰、譴責、電擊、隔離、矯枉過正)、區別強化、感覺性消退等具體方法。早期主要采用懲罰和區別強化,這些方法聚焦于外部結果。而感覺性消退關注的是行為的內部結果,其原理是消除自我刺激行為所帶來的感覺刺激結果。比如,自閉癥個體不停在桌上旋轉物體,其行為功能是獲得聽覺刺激,那么當把這個桌子覆蓋一層桌布后,個體這一自我刺激行為會減少或消除。
發展恰當行為的干預是指通過發展個體恰當行為來滿足其自身感覺調整需求從而減少或消除自我刺激行為,主要包括教個體用恰當的行為拒絕、停止某種感覺刺激或用恰當的行為來滿足感覺調整的需求。李艷對一名9歲自閉癥男孩頻繁咬衣服的行為進行干預,基于其行為功能是滿足其口腔刺激,設計了咬磨牙棒這一老師和家長能接受的行為,并教該男孩在需要口腔滿足時咬磨牙棒,結果男孩咬衣服這一行為馬上下降至0,基本不再出現。
2.感覺統合訓練
感覺統合是腦對個體從視、聽、觸、嗅、前庭等不同感覺通路輸入的感覺信息進行選擇、解釋、聯系和統一的神經心理過程。對個體感覺統合能力進行訓練的活動,稱為感覺統合訓練,是一種廣泛運用于自閉癥群體的干預方法。傳統的感覺統合訓練中,干預者提供受控的感覺刺激,主要有身體的撫摸、摩擦,施加壓力和擠壓,通過吊床、滑板車來提供刺激等。在對自閉癥兒童自我刺激行為的感覺統合干預中,較常用的方法為讓自閉癥兒童穿重要背心。這一干預方法可以減少一些自我刺激行為,并為個體提供感覺刺激來解決感知覺異常的問題,同時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定和組織功能。最近,一種叫作“感覺飲食”的方法也受到了關注。它主要通過設計滿足個體感知需要的活動和環境調整來對自閉癥兒童的自我刺激行為進行干預。現有研究表明,盡管感覺統合是一種普遍使用的方法,但其有效性還需要嚴格的實驗數據支持。
3.音樂治療
近年來,不斷有研究者嘗試運用音樂治療對自閉癥兒童進行干預,也有研究證實了音樂治療的有效性。音樂治療的機制是通過音樂的節奏、韻律對神經中樞的廣泛區域產生影響,使中樞各功能區間,以及中樞與外周各器官之間的活動協調一致、組織化和程序化,以達到治療目的。有研究運用音樂療法對高功能自閉癥的問題行為進行干預,結果顯示音樂治療對自閉癥兒童行為訓練能起到較好的輔助作用,并有明顯的療效。盡管有成功的案例報道,但是音樂治療的有效性和適用性還有待進一步證實。
4.其他干預方法
研究發現,一些主要為教授社交、溝通、游戲技能的干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自我刺激行為的出現率。一個可能的假設是,當兒童社交、溝通、游戲等方面的能力較弱時,內在心理體驗往往是焦慮與受挫,而自我刺激行為可以緩解這種心理體驗,并且持續不斷的互動會阻止兒童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如交互模仿訓練是一種基于實證的可以提高自閉癥兒童模仿能力和社會參與的干預方法。盡管其主要的干預效果是自閉癥兒童的社會性發展,但研究表明RIT也能有效減少自我刺激行為。朱友涵采用游戲治療法干預自閉癥兒童的異常行為,結果顯示被試的異常行為明顯減少,且發生次數趨于穩定。
三 結束語
自我刺激行為受兒童內部感覺“快感”驅動,可能比任何活動更具強化作用。要徹底消除自我刺激行為幾乎不可能,也不太合理。因為大多數情況下,當身體內部出現一些需求時,任何個體都會做出一些行為來獲得滿足。比如,皮膚瘙癢的時候,不停地抓、撓。關鍵是要教導兒童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獲得滿足。目前獲得實證支持的干預主要是基于功能行為評估的行為干預策略,感覺統合訓練、音樂治療雖被廣泛運用,但其有效性及適應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而一些主要訓練自閉癥兒童社交、溝通、游戲技能的干預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這類行為,為以后的干預提供了新思路。未來研究需要:(1)繼續探討自我刺激行為產生的原因,以期尋求更本質的干預方法;(2)為相關干預方法提供實證支持,或說明具體干預方法所適用的條件。
參考文獻
[1]郭延慶.應用行為分析與兒童行為管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
[2]昝飛編著.積極行為支持:基于功能評估的問題行為干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3]王和平編著.特殊兒童的感覺統合訓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王和平、杜曉新、曹靜萍.特殊兒童音樂治療機制、功能及實施原則[J].中國特殊教育,2004(2)
[5]張焱.音樂治療干預高功能孤獨癥兒童行為訓練的個案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5(8)
[6]朱友涵、孫桂明.游戲矯正自閉癥兒童異常行為的個案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1)
[7]李艷.自閉癥兒童刻板行為的積極干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責任編輯:林勁〕